中原文化的核心内涵及特质

2013-08-15 00:46:50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原中华民族文化

赵 弼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一种文化的发展和形成,都有其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都会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特有因素的影响。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发展的整体轨迹上看,其核心就是中原文化。广义的中原文化是指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这里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原文化就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文化也有它的地域性,而作为一种区域文化,有着其特定的地域文化传承,以及自己独特的建构和思想特征,从而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质。

一、中原文化的“和谐大一统”特征

中原文化在悠久的发展历史当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表现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朴实诚信、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特征,而核心精髓就在于“和谐”、“统一”。这种“以和为贵”、“和谐统一”的和合意识,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中庸之道”,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天人合一”是中原人处理自然界与精神界关系的基本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必须要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这一思想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中国古代的哲学、科学、艺术当中。在这一思想影响下,人们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观,以为世间万物都是可调和的,可以和凝为一的;认为西方文化冲突性太大,而中国文化则调和能力强,当文化发生冲突时,只是一时之变,调和融汇,乃是万世之常。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就是最能使冲突各方共处并存,兼容并收,相互调济。注重和合,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国人的特性。

中庸之道是中原人为人处世的具体准则,它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也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原人固守的人生信条。“中庸之道”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折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以和为贵”、“睦邻友好”、“四海昇平”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传统道德基础。和睦相处,消弭战祸,“化干戈为玉帛”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实践目标。在这种和合的文化下,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极少对外用兵。中原文化的文化理想,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明财富,它对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和文明的进步,都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二、中原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一)包容性

中原文化是广泛吸收众多民族优秀品质而成的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具有博采众长、合而成体的特点。它有海纳百川的特质,不管是自身发展的文化,还是外来的文化,传播到中原都会留下深深的积淀。它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吸纳了周边及“化外”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外域文化进入中原后,被同化吸收,融入中原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佛教文化传入中原的过程。佛教开始流传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一带,并不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在公元1世纪的两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原,历经魏晋、隋唐几百年,都不能完全征服中原的士大夫。佛教传播中原的结果是一部分变为以少林为首的禅宗,一部分反而消融于宋明的理学之中,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汉唐间,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也都传入中原,融入中原文化之中,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文化的包容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特质。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中原也曾屡次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如春秋以前的“南蛮与北夷交侵”,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人接连南下,明末满族入关等。这些勇猛剽悍的游牧人虽然在军事上大占上风,甚至在中原多次建立起强有力的统治政权,但在文化方面,却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被先进的中原文化所同化,反复上演“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中原文化固有的向心力在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着聚合作用,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也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开放性

文化的交流影响是双向的,中原文化在包容吸收的同时还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一是思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中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文学家、理论家,产生了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尤其以孔孟儒学、老庄道学为首的思想文化,对整个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是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二是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服饰、饮食、生产活动、礼仪、信仰、集会等各个方面。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三是经济文化远播异域。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主要是通过陆路向东西传播,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东南亚,而且开辟了东以洛阳为起点,往西直达古大秦国的首都罗马,并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从北宋开始,中原文化凭借当时最发达的航海技术,远播南亚、非洲各国,也开辟了世界文明海路传播的新纪元。

三、中原文化的朴实、诚信、自强的本质

面对早期的恶劣自然生存环境,中原人与恶劣艰险的自然条件搏斗,他们不断遭受打击和挫折,颠沛流离、悲欢离合经常伴随着他们。由此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拼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原人热爱生活、向往幸福、追求理想,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渐渐磨练出了一种朴实、诚信、自强的品质。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当代的红旗渠精神无不印证了这一点。如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通过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在太行山的峭壁上开凿了一条人工天河,把漳河水引入世代缺水、滴水贵如油的林县。

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他们创造出了历史悠久、璀璨夺目的中原文化。但是,任何自强自立都必须以民族的繁荣昌盛为前提,而民族的繁荣又依赖于科学文化的普及,为此,中原文化还渐渐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传统。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里人文厚重,自古崇尚人伦教化之道。事实上,中原文化一直把人伦教化看作是治理国家、稳定社会、造福民众的重要策略和根本途径。中原文化这种品质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中原文化的内陆农耕特性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由于这里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丰沛,适宜于农、林、牧、渔各业发展,加上黄河泥沙的淤积和气候等有利的自然条件,自上古时期就形成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发展成为“内陆”性质的农业文明。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由农业文明衍生的中原文化,是最先跨过“文明的门槛”的地域文明,铸定了中原传统文化中的重农、尚农意识,在为后世奠定社会政治生活、典章制度、文化礼仪提供了基础的同时,也深深打上了内陆农耕的印记。我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最隆重的春节,均来源于农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并不像许多其他民族那样,节日多源于宗教。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重农思想的产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中国漫长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历史上,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都意识到了农业的重要性,提出了“民本主义”。他们知道农民是国家服役的基本承担者,提出“国以民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口号,固本培元,大力发展农业,以此来稳定民心。

中原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强调“民以食为天”,有着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强调务实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拒绝不劳而获,崇尚辛勤耕耘,奉行勤俭节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发展了实用经验主义,而不太注重理论玄学。亚里士多德式的那种不以实用为目的,而以探求自然奥秘好奇心所驱使的文化人,较少在这里产生。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原人,从小农意识中形成的思维定式是注重切实领会,而不追求逻辑严谨的思辩体系的,因而被誉为“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也很容易滋生永恒意识,认为世界是恒定的、静止的,中原人也因而往往表现出循规蹈矩的惯性,好常恶变,反映在民众心态中,便是对用具追求“经久耐用”,在统治方式上希望稳定长久、国治久安,对家族祈求福佑绵长、万世永昌,这都是求“久”的意识表现。

五、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系统中的根源性及基础性

(一)根源性

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人类记载的史前神话传说,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学文化,都发生在中原。据统计,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公元11世纪的宋代,历时近3500多年,其间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每一个朝代,都颁行法律、制定政策、形成制度,从而形成厚重的中原政治文化。全国七大古都,河南占其三——安阳、洛阳、开封,可以说这里就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就是在总结研究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础上而生成于河南的。老子在这里完成了《道德经》,孔子在这里讲学、游说,韩非子在这里形成了法家思想等等。后世的洛阳人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更是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以黄帝文化、姓氏文化、客家文化等为代表的根亲祖地文化,对海外侨胞更是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们是炎黄文化的根,是华夏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华。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不仅隐含着变革进取精神,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方许多杰出人物如伏尔泰、狄德罗、托尔斯泰、布莱希特都曾受到《道德经》的影响。托尔斯泰直至暮年还在阅读《道德经》,他说孔子、孟子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而老子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基础性

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中原文化在与其它文化不断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并由此催生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大同”、“和合”,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礼义廉耻、仁爱忠信,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动,如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中原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开创和支撑作用。无论是典章制度和政治体系的建构,还是文明和商业的传播,乃至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印记。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原文化精神的扩充、发展、完善,以及与其他文化精神的交融互渗。从内容上看,中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农业文明为核心的文化,这种农业文明对中华民族精神个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形式上看,中原文化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个性的形起到了培育、导引、促进、提升、创新、凝聚的作用。两者的结合,使其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中原文化有着其优秀的特质,中原文化以其系统性、丰富性、完整性,为中国从古至今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推移,它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吸收先进文化的新鲜血液,丰富自己,壮大自己。随着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中国的国力也在不断的强大,中原文化也一定会发展成为强大的文化动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中华快速崛起。

[1]赵保佑.中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中州今古,2001,(5).

[2]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N].河南日报,2007-02-09.

[3]刘同般.论中原文化的特点及继承和发扬中原文化的基本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4]王保国.“夷夏之辨”与中原文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5]范毓周.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6]李庚香.文化河南——中原文化精神[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中原中华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沁园春·赞中原
黄河之声(2021年23期)2021-06-21 03:51:18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人大建设(2019年3期)2019-07-13 05:41:4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谁远谁近?
My Favourite Ani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