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
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的主要渠道。随着党中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出台,地方各级高校都逐渐重视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也相继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 《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1]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不显著,或者说,如何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使大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课题。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已经在各大高校开设了,但随之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才可能有什么样的行动。目前尽管很多高校都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需要开设,但到底它的作用有多大,应该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怎样开设等等问题,并未有足够的关注,导致就业指导课有被边缘化的倾向。[2]主要表现有:学校课程开设随意,课时压缩,列为考查科目开设,无需考试,只以一篇心得体会取而代之; 教师队伍不专业,花在教学上的精力有限;学生不重视,不买教材,不愿听讲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真正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部明确规定:专职就业指导课教师和专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另外,就业指导课既然是一门课程,就应该匹配相应专业的教师来授课,但就目前来看,学校并没有开设类似专业,这也是影响就业指导课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就业指导课其实是一门综合性知识很强的学科,教师必须在了解就业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同时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律、人才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同时,还需掌握多种性质就业单位的就业条件和成功就业案例。但是,目前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上看,专业教师匮乏,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部分是日常事务缠身的学生工作领导和辅导员,同时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日常事务繁杂,无暇顾及教学及学术水平的提高,新手教师多,教学能力有限,不具备高层次的职业指导理念、现代就业服务理念,很难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职业测评、职业辅导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距离就业指导工作的专家化和职业化的要求相差甚远。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仅使用单一的讲授法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学,仍按照传统方式灌输就业知识,老师讲学生听,与学生互动性不强,极少引入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课堂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只能对毕业生进行宏观的就业指导,对学生个体兴趣、特长、气质、能力等个性特点无法顾及,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坐在教室里听讲,很多学生从未有过工作经验(哪怕是见习经验),没有自己的体会,很难完全理解和消化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就业指导知识,理论课程的学习变得流于形式。
尽管我国距最早开设高校就业指导课已经20多年[3],各高校也探索出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并略见成效,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参考书。但是,与其他课程相比,目前还没有一本有一定影响或者权威部门推荐的指定教材供广泛采用的。各高校还是各自为政,按照各校自己的思路组织教学。课程内容仅局限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和择业心理教育等系列、相对完整的内容,就业指导内容较狭窄并缺乏有效的整合。
就业指导是一个全程化的过程教育。但目前的就业指导课,仅仅体现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是在大学生面临择业压力时才着手进行的简单、初级的有限的课堂指导工作,没有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更别说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就业指导课似乎成了应急性工作,是“临时烧香拜佛”,成了没有营养的“快餐”。据笔者调查,很多学生在大四之前基本没有考虑过就业去向的问题,更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直到大四才听说过“就业指导”这个词。
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课程,必然和其他课程一样,需要开展一定的教研活动;同时,就业指导课又有别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就业指导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深入就业一线体验学习,从社会上找素材学经验。这都需要经费支持,而目前很多高校重视不够,并没有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导致教师和学生只能在学校里闭门造车,老师讲得乏味,学生听得无神。
基于以上提出的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多种问题,要有效解决,就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入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关于 “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的要求,各高校应该认真解读通知精神,积极落实到位,加大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投入,建立就业指导课教学评估体系,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效果列入就业工作评估范围,以评促建,加快就业指导课建设步伐。同时,加大对学生的期末考试难度,以考促学。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不再是仅局限于大四一个学期的课程。而是贯穿大学始末甚至更多。在指导全程化、服务信息化中,从学生入学前,高校就派出专门人员对高中毕业生进行入学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入学后,各高校通过心理测试、咨询等工作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特别是对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包罗万象,细致周到[4]。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进行新生心理测试,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开展职业形象设计大赛,安排专业见习周,开展职业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就业指导课以及每学期两次的就业讲座。通过每次活动,让学生从中逐渐认识自己,筹备能量,蓄势待发。当然,活动的开展,只是部分学生的参与,并不能让所有学生得到锻炼,怎样让更多的学生甚至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这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门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是提高其教学质量最重要方面之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还很少,身兼数职。应鼓励和支持教师考取职业指导师资格,并对教师进行专业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就业指导课集体备课会、教学观摩会、微格教学、教学研讨会、教学竞赛等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互相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发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开发优秀课件,要善于开展调研活动,收集学生就业第一手资料,促进科研建设。努力为教师创设学习深造、学术交流的机会和条件,多方面、多渠道提升学校就业指导的整体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和长效性。如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集体授课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同时,也可以将就业指导课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由不同的专家老师授课,也鼓励聘请校外人士,如企业成功人士、人才市场专家、资深HR、培训师、政府官员、优秀校友来校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讲授单位选聘毕业生的标准,分析应届毕业生的优势和劣势,举行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请社会上成功创业人士介绍求职经验和创业秘笈。多采取案例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相信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更受学生青睐。
就业是每所高校工作的重要部分,目前的就业现状处于近年来最严峻状态,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高校,需要思考和改善其培养和输送的方式,就业指导课是这其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首当其冲亟待改善就业指导课的现状,使大学生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但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我国还属于一门新兴课程,目前尚未有成熟的经验和理论可供借鉴,如何增强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1]徐礼堂.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
[2]曾志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构建的新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张维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有效性探析[J].学园,2012(1).
[4]祝启军.用营销理念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J].三江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