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习语英译中文化意象的失真与补偿策略

2013-08-15 00:52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霍克习语红楼梦

李 琼

(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56)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以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及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内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这部经典作品已被译为英、法、俄、德等20多种文字,其中最有影响力两个英译全译本分别是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Gladys.Yang)的译本和戴维霍克斯(David.Hawkes)及约翰敏福德(John.Minford)的译本。 任何语言都充满了文化的痕迹,体现了本民族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历史渊源,反映了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等。植根于文化土壤中的习语更是不可避免地带有本民族的文化烙印。许多习语都含有特定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可以是植物、动物、成语、谚语、典故、自然现象、食物、数字、传说中的人物等等。而“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民族的传说,以及各民族初建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联系。 ”(谢天振,1999:180)一般而言,文化意象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含义,它们意义深长,联想丰富。朱光潜指出:“各国各地的事物情境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不同,同指一事物的文字所引起的联想和所打动的情境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同一文化意象对不同民族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反应大有不同。用语言学家的话来说,世界各民族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却给它刷上不同的民族色彩。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不同民族间文化意象存在着差异。而如何处理文化意象的翻译一直是译者和学者们关注的问题。翻译不仅要求译文优美流畅,更重要的是译文能够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所富含的信息,其中当然包括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否则就会影响原作内容的传达。本文主要以《红楼梦》霍克斯英译本为例,探讨习语英译中文化意象的失真及其补偿策略。

例1: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霍克斯译为:Haven’t you ever heard the old saying, The beast with a hundred legs is a long time dying?原文中的“百足之虫”指的是蜈蚣,在英语中有对应的表达“centipede(a small creature like a worm with a lot of legs)。”外国人对蜈蚣这种动物是有认识的,而此处霍克斯将其译成 “the beast with a hundred legs”,让人摸不着头脑,到底百足之虫是何动物。

例2: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霍克斯译为:A case of“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nting to eat the goose in the sky.”这里霍克斯用“鹅”代替了“天鹅”,原文中那种地隔天悬的强烈对比的含义被冲淡了。

例3:晴雯那蹄子是块爆炭,要告诉了她,她是忍不住的。霍克斯译为:That skybright of yours is such a fire-brand that if I told her this, I’m sure she’d never be able to keep quiet about it.“爆炭”在汉语里指率直且脾气暴躁的人。霍克斯将其译成“fire-brand”,而“fire-brand”在英语里的意思是“惹是生非挑动争执的人”。这样英文读者不仅没有学到汉语中的这一俚语,而且误解了原文中这一生动形象的文化意象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影响原作内容的传达。

例4:贾芸笑道:“巧媳妇做不出来没米的饭来,叫我怎么样呢?”霍克斯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例 5: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霍克斯译为:Keep one eye on the dish and the other on the saucepan.例 4和例 5中,霍译用英语文化中的“bread(面包)”和“flour(面粉)”来代替“meal(饭,一餐)”和“rice(米饭)”,用英语文化中的“dish(盘子,碟子)”和“saucepan(有柄小平底锅)”来代替“bowl(碗)”和“pan(盆状器皿)”,虽然把这句话的引申意义翻译出来了,而且在译语读者中产生了几乎同样的效果,但却让译语读者产生了误解,给他们的印象是中国人也和西方人一样吃的是面包,用的是碟子和长柄锅,中国人的生活环境与西方无异,没有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例6:指桑骂槐。霍克斯译为:cursing the oaktree while they mean the ash。霍译用英语文化中的“oak-tree(橡树)”和“the ash(梣木)”来代替“桑”和“槐”,剥夺了译入语读者对原语文化的知情权。例7: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个没嘴的葫芦。霍克斯译为:Aroma never had much to say for herself, in my recollection. I always thought her rather a dull little stick.此处的 “葫芦”被译成了“stick(棍子)”。例 8:眠花卧柳。霍克斯译为:sleeping with flowers under willow trees.“眠花卧柳”这一成语出自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回:“我见此人有些行为欠端,在外眠花卧柳,又里虚外实。”意为玩弄妓女。“花”“柳”在汉语中有时具有贬义色彩,喻指烟花女子,如:寻花问柳,花街柳巷、眠花宿柳等,此处霍克斯误解了这种文化意象,带来令人啼笑皆非的后果。

例9: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霍克斯译为:Yours is yours,wherever it be, as they said to the lady when she dropped her gold comb in the well.此处的“金簪子”被译成了“gold comb”。

例10:尤二姐笑道:“可是扯谎?这样一个夜叉,怎么反怕屋里的人呢?”霍克斯译为:‘That’s can’t be true,’ said Er-jie.‘If she’s really the harpy you say she is,how could she possibly be frightened of a mere chamber-wife?”“harpy”指的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鸟身女怪,意为残忍贪婪的人、恶妇人。夜叉是印度神话中一种形象丑恶的鬼,勇健暴恶,能食人,比喻丑恶凶狠的人。红楼梦作为一部古典名著,浓缩了中国儒道教传统文化的精华,宗教思想,尤其是佛教和道教思想贯穿整部作品,夜叉这一宗教形象反映了中国宗教文化。而霍克斯在翻译中将夜叉这一佛教文化意象改变成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鸟身女怪,没有很好地传达中国文化。

在《论意象的翻译》一书中,捷克翻译理论家Bohuslav Ilek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意象时存在的三种弊病:意象常常被译者省略不译,意象被译者解释引申而破坏,一个新鲜的意象常常被陈旧的、平庸的意象所代替。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是由英国伦敦企鹅出版社出版,其意象读者是英语世界的文学爱好者。因此他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更多受目的语意象读者期待视野的影响,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更多地考虑到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目的是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在译序中他曾这样说:“如果我能向读者传达我读这部中国小说时这部小说所带给我的快乐,哪怕是极小一部分,我也就不枉此生了”。而文化意象大多凝结着各个民族的智慧,是历史的结晶,译文如未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就会影响对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更甚者,还会影响对原文意境的把握,所以我们要尽力弥补译文语言方面的失真与缺损,尽可能使译文对读者达到与原文相等的效果,采用一些补偿手段来尽力弥补文化意象在形式或内容上的缺失。这些补偿手段主要有显性补偿与隐性补偿。显性补偿是指明确的注释,包括:直译加注、脚注、尾注、译者前言、附录;隐性补偿是指译者充分调动的各种译入语手段,包括:增译、释义、归化等手段。霍译本在前言及附录中,详细地交代了原文的写作背景、人物关系表、谜语、诗词及汉语拼音特征等,但在1720页的正文中,只有8个脚注。杨译本在翻译《红楼梦》的文化意象时,多采用直译,直译加注和附录的补偿手段,其中附录的注释达15页之多。比较而言,杨宪益更完整地传达了文化意象的内容与形式。杨宪益认为,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把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忠实地介绍到国外是每个中国人的愿望,因此通过直译和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方法对《红楼梦》中习语的文化意象进行了“异化”处理,以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在保证理解无困难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著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达到其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

[1]王芳.中英习语翻译文化特色的处理[J].中国科技翻译,2001,14(1):34-36.

[2]朱敏虹.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对比[J].宁波大学学报,2007,20(3):52-55.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岳麓书社,1987.

[4]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12-69.

[5]杜春雷.从《红楼梦》习语英译看翻译策略选择与翻译目的的关系[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2(1):71-74).

[6]Nida,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7]Yang Hsien -yi&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Changsha: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9.

[8]Hawkes, D.The Story of the Stone. 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80.

猜你喜欢
霍克习语红楼梦
滑板的乐趣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别样解读《红楼梦》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