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新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1)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概念,是由传统、文化两个小概念组合而成的。所谓“传统”,从文化学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逐代延续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本指“文治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举。 《周易·贲卦》(《彖传》)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132-133)可以被看做是文化的原始提法。然而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其含义与古代不尽一致,它是19世纪末期通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的。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他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所谓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个综合体。[2](1-2)中国的学者一般都采用《辞海》对文化的界定:“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3](1975)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流变与整合过程中。因此,并不是所有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因而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古籍文书。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我们这种传统文化,是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的最悠久的文化,它不仅过去在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也起过重大的影响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也一定会发挥其强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形成了世界上极具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在人类6000年的文明史上,只有中国文化按照自己的轨道不问断地运行一直到今天。而其他国家大多出现过断层,有的甚至走向消亡。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已深深地融进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它对于民族的生存与延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对于外来文化有着宽厚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同化力。
2、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显著特点和特征,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聪明和智慧。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虽然说是传统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各个国家民族在相互的交往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吸收而不断充实发展自己。这种发展,是相互融合,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具有自己国家民族的特色。随着漫长的历史交往,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日益发展成“合而不同”的融合,逐步成为多元统一体的全球文化。正如一位大学者说的,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全球性。失掉了民族性的东西,就说不上什么世界性、全球性。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统一体,离开多元化,统一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逐步丰富完善了自我。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如儒家孔子的“天下观”,道家老子、庄子的“自然观”精神已在世界学术界广为传播。
3、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前代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宣扬传统本身得以存在和流传的合理性,虽然它也有起伏跌宕,并多次面临挑战,但一次又一次表现出巨大的再生能力。它在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付出了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和巨大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断补充、不断完善成熟起来的,来之不易。
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创造了著称于世的文化。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就内容上说,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以退为守,法家的循名责实、信赏必罚,这三者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三位一体基本要素,浸透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其基本价值系统是以儒家体系为主干,同时又兼容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之长。其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一直居中国文化传统的主导地位。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追求,孟子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屈原在《渔父》中愤然写道:“举世皆浊吾独清,举世皆醉吾独醒。”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中国人对真理孜孜以求,对外敌侵略拼死抵抗,铸造出知难而进、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民族性格。
所谓天主要指广大的自然界,天人关系主要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组成自然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本。如孔子主张的“不语怪、力、乱、神”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孔子虽然不能否定鬼神的存在,但是对其采取存疑的态度,即存而不论;而将现实中的人放在第一位,关注人的生命。
儒家文化是伦理文化,主张“道德至上”,强调以“仁让为贵,以孝悌为尚,以忠敬为美”的人生理想。在古代思想家们看来,天是道德之天,人是道德之人,甚至一草一木也得道而生,有德之品性。在这种道德辐射之下,主张“仁者爱人”、“以和为贵”,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人际关系。
西方文化崇尚的是个体本位,而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为中心,以集体为本位,讲究“贵群”。在个体、局部与集体、整体发生冲突时,主张牺牲前者而保护后者,这就是所说的“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高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我们世人接受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时,我们必须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全是珠玑而是混有沙石。如 “重道德而轻事功”,“尚义理而鄙艺器”,“法经典而薄世今”,“尊往圣而抑个性”等。因此,对这份遗产既不能完全抛弃,又不能全盘搬用,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创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化。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辨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4](54-55)毛泽东的这段话,清楚地告诉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应取的态度。取精用弘,批判地加以继承。
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种重要特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是当今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渗透最深的社会现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众多学者开始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研究全球化问题,他们形成的共识是:经济全球化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发展。“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伴生物,文化全球化不仅意味着文化的全球整合,而且也意味着文化的冲突。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产生了积极影响,又带来了负面效应;既提供了良好机遇,又提出了严峻挑战。 ”[5](2)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势在必行。
那么我们该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呢?
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是只打破固有的保守的固步自封的观念。在几千年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维观念和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要继承优良去除糟粕。比如对待婚姻家庭,我们当然反对古代的存理去欲,反对不符合人性的、摧残人性的旧思维。但是我们应该继承古代的家庭观念,对家庭的责任和忠贞的态度。我们反对重农抑商的片面思维,但是我们也一直在关注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传统思维是几千年中形成的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是一种经验的总结。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它们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外教授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外国教授习惯用数据和图表解释问题,即使是历史和哲学问题也是一样。而中国人习惯于综合的判断,整体的思考,有时难免有空谈之嫌。其实这两种分析方式都是需要的,所以只能是互相学习融合的过程,很难片面判断优劣。
但是有些方面是必须要改变的,比如否定性,中国人似乎不敢否定,有个笑话说中国人看书是不住地点头,不断地赞同前人的观点。外国人看书是不断地摇头,否定前人的观点。虽然是个笑话,但是也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弊端。我们认为一切都是老的好,崇古观念浓厚。就像祖传秘方,似乎祖传的就是好的,传得越久越是好。殊不知,这传承中有多少谬误也一同传承了呢?我们必须加强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要敢于否定前人,当然这种否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千年,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要真正实现文化现代化,那么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要实现现代化。当然好的行为方式要保留,比如尊敬老人、父母,爱护晚辈。虽然不是宣扬尊卑观念,但是这种文明的方式还是要保持的。在这方面我们的近邻韩国就处理得很好,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我们要改变农业社会闲散的社会风气。看看香港日本的走路速度吧。我们要想不被拉得更远就要勤奋起来。
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完成的。但是只要我们有决心,我们一定可以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改进的同时很好地保存发扬。中国人有什么不一样?我想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文化。只有在软实力上崛起,我们的民族富强才是真实的,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持久的。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因素,深深融入到中国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总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注意辨证地分析,批判地继承。然而批判地继承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和创新。[6](1-2)这就是说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有价值的外来文化,创造传统与现代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统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把祖先留下的这一极其丰厚、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整理好、继承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黄寿祺.周易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英)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夏征农,陈至立.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4]涂可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EB/OL].http: //www.chinakongzi.org/rjwh /lzxd /200811 /t20081105_4092190_2.htm,2008
[5]孙熙国.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M].山东大学出版,2009.
[6]王艳华.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生活的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