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域文化引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3-08-15 00:52:10李尚宁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校文化

李尚宁

(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 广东·梅州 514721)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他们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1]客家文化属于地域文化,集中地主要分布在粤闽赣交界的山区,是广东三大特色文化之一。“有山必有客”,非常形象地表述了客家人和客家地域文化的分布。由于祖先是后期才从中原迁徙过来,只能生活在相对比较贫瘠的南方山地,地少人多,生活艰苦、生存条件恶劣,促成了客家人富有特色的生存观和发展意识,形成了勤劳俭朴、尊师重教、开拓进取、大局为重、消泯功利、审时济世的客家文化精神特征[2]。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必然面对诸多问题。自我发展、个人修养和人生价值判定都将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与发展。面对恶劣环境,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开拓进取的客家人文精神引入校园文化建设,正切合加强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

为了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从中师转制之后,我们从学校定位、办学理念、校园的软硬件建设都紧紧依托学校的地域背景和客家人文精神,促进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教学有效性”课题实验校,我们把“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客家人文精神的结合”作为研究方向,加大力度,采用形式多样的办法,让客家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在浓郁的客家地域文化熏陶和优秀的客家人文精神的教育下成长。利用学校师范教育的辐射作用,让学生走进城乡、走近客家,感受客家人文精神的时代魅力。利用隐性课程,突出客家地域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内化学生的文化品质和人文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一、体验中感知文化

“广义的隐性课程是指除学校正规课程以外,一切对学生成长起潜移默化影响的因素,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狭义的隐性课程主要指那些隐藏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能对学生成长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各种因素”。[3]文化养成是一种体验过程,通过体验而感知,在感知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内化而成。作为地处“世界客都”的梅州,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处处都打上客家文化的烙印。优秀的客家文化种类很多,特别著名的有客家山歌、汉剧及传统节日的广场表演艺术等。学校建立长效机制,与梅州市山歌剧团、广东汉剧院合作,一年来校最少举行二三场山歌剧或汉剧的剧目表演,将客家文化引进校园。为了减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定期邀请汉剧表演艺术家、客家山歌手或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交流,将客家文化引入课堂,用真实、可感知的东西唤起学生对客家文化的兴趣。戏剧交流与表演时,艺术家的口传身授,唯美舞台设计,娴熟和高超的表演技巧,蕴含在传统文化中内涵与美学,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心灵享受。汉剧艺术家进课堂,分解表演技巧所蕴含的意思,形象生动,戏词、唱腔与舞台表演中的眉目传情,举手投足,处处体现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也让学生赞叹不已。客家山歌利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传达人们对爱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对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特好的专业教育。如梅县客家山歌:“想你一番又一番,一日唔(不)得一日满;上昼(上午)唔得午时过,下昼(下午)唔得日落山。 ”[4]“瞎眼狗来死孤没(绝代),贼古(盗贼)唔吠吠亲哥;同(将)涯(我)亲哥吠呀走,一杯沸水死过多。 ”[5]这两首山歌都很好地刻画出年轻女子的生动形象,听到山歌,如观其景,如闻其声。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山歌汤”来校讲学,信手拿来,顺口而出的山歌,比兴恰到好处,生动、幽默和富有情趣的歌词,赢得很多学生的喜欢。学生通过接触客家文化和跟客家艺术名家的交流,提高了文化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客家文化也通过进入学校、走进课堂,培育了一大批年轻的观众,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学校还借助独特的客家地域文化资源,引进精彩的舞台表演形式,突出浓郁的客家地方特色,让学生品尝到一套传统的文化大餐,更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添光添彩。

二、了解中接受文化

对一个人来说,自觉接受某一种文化首先一定要了解这文化的内涵及其实用价值。学生在校三年时间,时间相对比较短,为此结合“文化梅州”建设,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客家文化节”活动,对学生进行客家文化相关的知识普及与教育。“客家文化节”期间,开展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邀请客家民俗专家登台讲学,介绍客家人的由来、发展历史、民风民俗、文化传统及对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到客家人自我意识强烈、崇尚忠孝节义等人文特征[6]形成的原因及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自身发展的借鉴作用。为了让学生能明白客家文化究竟怎样产生、怎样成型、怎样拓展和有什么实用价值,还组织学生到校园周边城镇乡村开展访问和调查活动,了解客家风俗习惯、地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接触现实社会中总结、反思与感悟,开展客家地域文化研究的小论文比赛。邀请汉剧院的编剧剖析汉剧传统的折子戏,讲解作品的作者、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精彩的表演技巧及对现实的意义。结合学校作为梅州市新编汉剧和山歌剧展演地,让地方剧种直接进入学校,接受学生的讨论与评价,也让学生走近客家戏剧,走近艺术家,参与新剧的改进与提升。学校提醒现代文学及人文学科课程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进客家文学、本地人文或社会案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加以分析与总结,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社会性。利用“客家文化节”活动,让学生沉浸在客家文化之中。利用客家专家学者的讲座与交流,让学生得到更多客家文化的滋养。利用学校的课程教学侧重,让学生感受到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学校构建起交流平台,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富有客家文化气息的各类活动,学会联系实际,学会调查,学会反思,提高个人研究能力。使学生在了解中接受客家文化,达成更好适应经济开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再现中传承文化

隐性课程的建设需要显性的成果评价。为了检查学生对客家文化的接受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学生再现的机会,在再现中促进学生职业实践能力训练与培养,在再现中展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与认知,在再现中促成学生对经典文化的传承。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学校定期在11月份举办“校园文化周”活动,以此作为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展示时间。“校园文化周”一直作为学校的传统节目,精心组织,给予最好的软硬件支持。“校园文化周”开始,学校组织开幕式,进行全校师生总动员,把大量与教师职业技能相关的能力比赛安排在一起,如舞蹈大赛、歌手大赛、书画大赛、各种球类比赛、器乐展演等,全面检查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一周的比赛和展演,选出优秀节目和作品,在闭幕式文艺晚会上集中展现和汇报。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对客家地域文化的认识理解程度,期间举办客家民风民俗的文学创作交流和新创作客家方言流行歌曲的现场观摩,感受时代赋予客家文化新的元素。从2009年开始,学校对舞蹈大赛、歌手大赛和书画大赛中能够体现客家题材为内容的相关作品,评奖时予以加分奖励。这几年确实见到不少具有一定质量的客家题材作品,其中舞蹈《客家情》荣获广东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绘画作品《光阴》荣获广东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 “三等奖”。学生还在梅州市举办的“客家美食节”、“客家经贸洽谈会”和“全球客家恳亲大会”上有过出色表演。从2010年开始,学校采用“走出去”办法,组织学生到周边县乡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带着学生精心准备的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比赛获奖节目,走向社会,走向社区,走向群众,大大提升学生参与意识和文化艺术水平。音乐专业增加了地方音乐与客家民歌演唱的课程教学内容,学唱客家山歌和汉剧选段,有条件、有机会的一些学生还拜山歌大师和汉剧艺术家为师,规范学习传统的客家文化艺术。结合学校的社团活动,支持学生到周边客家地区开展文学、诗歌及美术创作采风活动,促进学生对客家文化的更多理解与更深认识。利用业余时间,团委学生会组织学生送教下乡,走进农村,走近村民,加大乡村的法律法规宣传,活跃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通过学生再现富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也培养了不少喜欢客家文化、接受客家文化,甚至传承客家文化的年轻一代。

四、表现中展现文化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重点就是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其中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和社会服务能力教育。学校的定位与教学,究竟学生接受的程度如何,最好的评价方式就是让学生走向社会,展现自己。在学校,全力支持学生设立各类社团组织,开展各类社团活动,通过学生的社团文化建设,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专长。如今,我校就有17个学生社团,包括文学类、体育类、技能类和社会类。在团委学生会和学校指派专业教师指导下,有声有色地开展大量的学生社团活动。为了让文学类的社团写出更切合梅州客家特色的文学作品,指派中文系的教师负责联系梅州市文联的作家定期对社团成员开文学创作知识讲座。学校日常安排中还指导性地要求文体类社团做好准备,约定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国庆文艺汇演、“五四”文艺汇演、迎新文艺晚会、校运会、“客家文化节”和“校园文化周”等活动。利用学生社团建设,很好地支撑了学校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面向社会,积极扶持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结合“文化梅州”建设,学生开展文化下乡,送教到村等活动。结合梅州“全国卫生城市”评定,学生组织卫生宣传队,参与城市净化美化活动,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素质。结合“城市志愿者”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入社区,帮扶济困,服务群众,促进学生与城市居民的互动与交流,发挥城市主人翁作用。结合梅州市举办的“全球客属恳亲大会”和“首届客家文化节”等活动,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直接参与大型的社会活动,利用良好 的个人素质和职业素养,服务活动、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更好地展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地处“世界客都”的梅州,优秀的客家地域文化资源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学校作为一所师范专科院校,能背靠这片“崇文重教”的客家热土,确实是一种幸运。只要有效地把客家文化引入校园、溶入教学,不但对学校的发展有好处,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有好处。学生从客家人文社会的环境中明白教师职业的神圣,必将激发学生重视学习,扎根教育,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个人的发展。当学生明白“崇文重教”和“为人师表”,学习的积极性将更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然,学校一定会越办越好!

[1]乔还田.客家人与客家文化[J].今日民族,2006(01):34.

[2]邹春生,陈文红.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22.

[3]薛丽.隐性课程德育功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4.

[4]梅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嘉应文学民间文学专号[J].梅州风采,1989:202.

[5]梅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梅州市志(下)[R].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548.

[6]徐杰舜.客家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华南汉族族群研究之三[J].广东民族研究,1999(1):34.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谁远谁近?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奇妙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