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
(韶关学院 美术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建筑设计与文化生态价值的思考
何建华
(韶关学院 美术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受这些变化影响较大的应该是建筑设计与其城市文化生态不相协调的问题。那么,观察一个城市建筑设计与文化生态之间的现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其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而研究它们之间的价值,则可以让我们正视建筑的历史性和可读性之间的重要性。因为,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映射自身的文化内涵。所以,如何解决好建筑设计与文化生态之间的矛盾,是如今建筑设计师的一门重要课题。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能营造一个真实的城市形象。
建筑设计;文化生态;生态价值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更好地将建筑设计与城市文化生态结合起来,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许多古老的建筑散布其中,对它们的保护成了当前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近三十年中,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使许多历史文化遗存被无情的摧毁,‘建设性破坏’成为破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因素。”[1]这种破坏是毁灭性的,是不可修复的,是对建筑文化生态的摧残,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遗憾。现代建筑设计不但形式要能够与时代发展同步,还应该与民族文化相得益彰,体现该民族之形象风貌。毕竟人们不是生活在文化的真空状态中,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建筑文化的亲切感和归属感才是一个城市完整建筑文化生态的重要条件。
韶关市东堤北路旧城改造暨“韶关百年东街”项目设计的核心理念是:“打造中国内陆渔人码头、滨江商业风情步行街。通过建设长约1 300米、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以南洋骑楼风格为主的多个特色商业组团,打造韶关新城市名片,同时也是市民休闲购物和接待友人的新去处。”项目建设方式为原址新建,设计理念看似合理。可是,此地是韶关历史痕迹最为深刻的象征,既是历朝边关通商的港口,也是革命誓师之地。虽因年久失修,昨日的辉煌已黯然失色,但大部分的建筑还是保留有原来的历史风貌,如此景象悄然离我们远去,彻底地成为了韶城人民的记忆。
其实,在近年来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在受到情感冲击乃至颠覆的状态时,人们往往还是会选择有情感归属的建筑符号,这是人的本质所决定的。“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它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2]建筑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风格。通过图片资料,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神奇的建筑都在诉说着自己民族辉煌的文化。
建筑设计是文化最为重要的物质表现形式之一,是一个时代文化的记录和见证,文化转型中的建筑创作同样面临着两个问题,即建筑设计的历史性,建筑设计的可读性。这两个问题对于现代的中国建筑设计是不可回避的。
建筑设计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与此同时,建筑文化生态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也就具有了民族性。每一种建筑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建筑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可读性和历史继承性。
举例来说,佛山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先后被评为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前10名,投资硬件环境40优和全国率先达到小康水平的36个城市之一。与此同时,它又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早在唐宋时期就已成为我国南方的商贸重镇,自古以来被称作“广纱中心”、“南国陶都”、“岭南药材发祥地”,明清时更是鼎盛一时,与北京、汉口、苏州为全国的“四大名镇”。
今天的佛山不仅有其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名片,还拥有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双拥”模范城称号这样的美誉。佛山在打造一个有特色城市的环节上非常注重城市建筑设计的整体规划,讲究城市建筑景观的统一性、风貌性、历史性,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文化生态城市的道路”。在城区建筑规划设计方面:指导思想走的是情感路线,首先是感恩先人的思想,我们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是祖先通过辛勤的劳动留下的,这种价值是文化生态的重要体现,所以设计时带有感恩的思想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其次,生活条件跟以前大不一样,很多意识也发生了变化。但一样的是,这些可爱的建筑都是不可再生的。走在佛山的旧城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代人们生活所留下来的痕迹,这些痕迹远至明清,特殊的痕迹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它们形形色色、高低起伏,似乎每一个建筑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显得和这些建筑分外地融洽。
正是佛山城市建筑设计思想的调整,从而才出现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和谐共存这一道独特的几何风景线。
建筑设计的理念如今有了很大的进步。最开始人们只注重洋化、时尚、现代,忽视传统。走的是“临摹、抄袭、借鉴”拿来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道路,这些理念不但没有使区域建筑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区域特点也被破坏得不成样子,所以探索一条“建筑设计与文化生态融合的特色道路”的思路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第一,静态建筑和动态建筑的分别对待,除了加强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融合外,还要考虑建筑设计的功能性区别,人们在功能不同的空间中活动就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比如:生活小区、公园、广场这类的区域我们可以划分为静态的,而道路、河运等交通这类的区域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动态的,之所以把它划分开来是因为这样可以使特色丰富而不再单调,所以要将静态和动态的建筑分别开来。
第二,历史性建筑或者传统民居,这一类型建筑在很多城市有些并没有列入文物的级别,但我们又不能否认它的价值,它既有文化历史价值,又有地域特色价值,同时也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这三个价值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建筑文化生态。“实际上,中国的历史发展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变流不断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3]因为从某种程度讲,一个城市尤其是作为一个有内涵的历史文化名城,不是靠几处没有系统没有章法的懒散建筑来定性的,大量的民居、大量的历史性建筑,则是它的一个背景,并需要这些历史性的建筑来衬托。
风貌建筑设计,属于一种特殊的地区风貌建筑符号,这种类型非常有代表性,有人有把传统建筑都变为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说法,但是这样构不成完整的建筑生态,而更多的应该是在设计与规划时去挖掘我们民族的传统元素,将之与现代时尚的建筑设计结合,强化地区特点。如古城威尼斯,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有汽轮,就有一种自然、纯朴的回归原汁原味生活的感觉。另外一种就是包容性建筑符号,像苏州博物馆,外观的整体风格和当地的青砖灰瓦大致一样,只是在博物馆的建筑结构和功能上进行适当的再设计,符合社会功能的需要,像上海新天地、欧洲许多城市老住宅,内部基本都现代化了,这样既充分体现了现代设计师的鬼斧神工,也展现了现代建筑设计与文化生态的包容性,在可能的条件下都可以进行再设计。于是,这些设计特别是在中等发达城市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发挥它的灵活性。
“从珠江流域的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区的山地建筑文化到西藏的藏居、羌族的碉楼建筑等等。这些产生在中国这片特定土壤中,离不开产生它的民族,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这些建筑正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人与建筑、与环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4]建筑设计的文化生态是中国自20世纪以来我们所关注的文化现象,而了解建筑设计与文化生态之间的有机融合,也是今天我们急需解决的课题。韶关与佛山两个案例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现实依据。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地域性独特的文化背景、经济水平以及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可以使城市建筑设计走向一个新的高度。佛山当代建筑设计在保持其传统主义创作优势的同时探索多元的创作形式,为建筑设计形式的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既很好地利用了现代设计理念方式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又保留了自身建筑设计的文化生态。
:
[1]佚名.建筑符号的运用[EB/OL].[2008-05-01].[2012-07-08].http://www.szjs.com.cn.深圳建设网.
[2]王如松,周鸿.人与生态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8-105.
[3]高梅.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精神[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29-30.
[4]庞茂新.传统建筑文化继承性探索[J].民营科技,2008(11):209.
Reflections on the Value between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Cultural Ecology
HE Jian-hua
(Department of Fine Arts,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ities in our country are changing enormously for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and the changes have influenced a lot,among which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urban cultural ecology is remarkable.So researching a city’s actualit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urban cultural ecology is helpful for us to find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And finding their values is important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architecture and its history.That is because the ecology of a city reflects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directly.So how to 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cultural ecology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ers.Only if this problem is solved,can we create a real city’s image.
Lifetime East Street,architectural design,cultural ecology,ecologic value
TU-05
1007-5348(2013)01-0142-03
2012-10-20
何建华(1982-),男,广东英德人,韶关学院美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多媒体动画设计研究。
(责任编辑:王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