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屏
(惠州学院 中文系,广东 惠州 517015)
试论张欣小说的影视元素
王玉屏
(惠州学院 中文系,广东 惠州 517015)
岭南作家张欣的小说《梧桐梧桐》自1989年被中央电视台改编之后,至今有近20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究其原因,应该归功于张欣小说具备的影视元素,即“题材的当代性与时代性”、“情节的曲折性与传奇性”、“语言的动作性与画面感”。
张欣;影视元素;题材;情节;语言;影视改编
广州畅销小说名家张欣,其作品一直被改编为影视剧。自从《梧桐梧桐》于1989年被中央电视台改编之后,至今有近20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有的影视公司不止一次与张欣合作,如北京金天地影视公司2001年将张欣的小说《浮华背后》改编成电视剧后,2007年再次将《泪珠儿》搬上荧屏;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2000年将张欣的小说 《致命邂逅》搬上荧屏之后,2001年《沉星档案》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2002年第三次将其小说《浮世缘》改编成电视剧连续剧,更名为《曼谷雨季》。有的小说刚发表,电视剧改编权就被买断,如《为爱结婚》。有的小说才创作到一半,就有影视制作公司找上门来,如《依然是你》。张欣的小说为何格外受到影视界的关注?其作品究竟具备哪些影视元素?本文将从题材选择、情节编排以及语言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电视剧被称为时代的艺术,电视剧要赢得广大观众,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首先要充分发挥迅速、及时反映当代生活的特点,要多少带些新闻性。事实证明,那些深受观众喜欢的电视剧,大多具有贴近现实生活,与时代同步的特点。1979年,上海电视台录制的《永不凋谢的红花》,艺术上并不完美,但观众反映强烈。当时,张志新烈士的事迹经报道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上海电视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把它拍成电视剧,及时地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时代情绪。1986年,太原电视台录制的《新星》播出时,第一次创造了国产电视剧万人空巷的奇迹。这部以改革为题材的电视剧紧密联系当时中国的社会生活,敏锐地发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官僚主义和守旧势力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及时传达了广大民众对改革充满期待的愿望和心声。2009年,《蜗居》的热播再一次证明,电视剧要赢得观众,必须发挥及时反映当代生活的特点。该剧直面当代都市社会的三大热点:房奴、第三者和反腐,贴近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播出后,成为持续的热点话题。
30多年来,电视剧的发展证明,表现当代题材,直面广大民众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及时表现时代的情绪和民众的心声,是电视剧赢得观众,并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重要因素。张欣的小说之所以频频受到影视界的关注,原因正在于此。2006年,张欣在接受《中华读书报》记者的采访时说:“当今的小说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它的滞后性,像新时期小说,不管我们现在怎样评价它,当初都是起到了引领人们反思过去和指导现实的作用。可是今天,生活色彩的多元和迷乱,以及人性的复杂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拿什么拯救你,物欲横流的现实?这个问题至少在我的心中不止一次的划过,甚至我自己也常常受到具体事件的考验。所以,现实生活的突发事件有时会让我产生无穷的思考。”[1]相对于大多数作家,张欣对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关注得比较多,她的作品总有一种与当下生活的贴近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一方面,都市的物质文明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金碧辉煌的五星级酒店,玲琅满目的超市,车水马龙的宽阔街道,高尚的住宅小区……,无不传达着都市的现代性表征。另一方面,喧嚣繁华的都市背后,暗藏着种种触目惊心的畸变。赤裸裸的物质主义倾向,权利与金钱的幕后交易,道德的沉沦,欲望的无法满足……揭开了社会转型时期都市的另一种生活。张欣紧跟时代步伐,直面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是社会转型期中国都市转变的忠实记录者。
细细梳理张欣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近20部小说,读者不难发现基本上都是描写当下都市生活的,现实感很强。张欣把当代都市无处不在的物质主义倾向、消费主义文化和欲望化景观,尤其是都市白领女性的人生挣扎与奋斗、感情困惑与追求,中国城市剧烈的变化,商业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有一部分小说甚至以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热点或重大新闻事件为创作的切入点,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1998年,广东电视台女主持人陈旭然突然在家中死于非命。一年之后,张欣创作了以此为素材的长篇小说《沉星档案》。小说尚未正式出版,就被海润影视公司买断版权,随后改编成21集同名电视剧,2001年全国首播,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明星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光彩夺目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笑与泪?普通老百姓对此充满了好奇。该作品以我们所处的商业社会为背景,以著名主持人陶然在家中神秘死亡作为切入点,揭示了中国女主持人群体的幕后生活。2004年,张欣以重大新闻事件南方报业竞争为创作背景,出版了长篇小说《深喉》;2006年,被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更名为《浪淘沙》。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报业市场化变革的前沿阵地。《深喉》以广州报业竞争为背景,聚焦中国当时激烈的媒体大战,透视了当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生活,比如冤案、司法腐败、黑社会势力、学术腐败、年轻人的事业追求和情感困境等等。该作品因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效性,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曾有报道说,2006年年初,刊登过此小说的杂志《收获》第1期几乎卖断了货。同年的春季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深喉》备受订货商青睐,成为春风文艺出版社此次订货会最受关注的书。
描写当代题材,表现当代城市生活是新世纪以来影视剧的重要内容。“广电总局公布的2011年1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申报公示的剧目已有71部,其中当代题材25部约773集,占公示总数的43.1%,当代题材的数量中都市题材最多,占到16部。”[2]张欣的小说一直都在写当代南国的都市生活,时代性和现实性都很强,有的甚至还带些新闻性,这样的题材无疑是最具有电视化特点的题材,因而,其作品频频受到影视界的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影视剧本通常有原创剧本和改编剧本两种。原创剧本是为拍摄影视剧而专门创作的剧本,改编剧本则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相当一部分收视率高,社会影响比较大的电视剧都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过来的。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作品进行改编,这是改编者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有的文学作品没有足够的情节,故事比较简单,不太适宜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有的文学作品抒情写意色彩太浓,人物心理描写过多,也不太适宜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夏衍先生在谈及改编对象的条件时,曾经提到“要有比较完整紧凑的情节,有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3]。作为资深电影人,夏衍深知情节性和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会给影视改编带来不少便利。尽管也出现过《雾失楼台》、《遗落在湖畔》、《丹姨》等淡化情节,重在展示人物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的电视剧,但善于编织和铺排故事的文学作品更容易受到影视改编者的青睐。
当代文坛,虽说有不少作家的作品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但像张欣这样有将近20部小说连续地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并不多见。2009年,《信息时报》记者采访张欣时问:“你觉得影视界为什么那么关注你的作品?”张欣回答说:“影视是用镜头讲故事,前提是要有一个好故事,好故事是一种稀缺资源,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我特别注重把小说写得好看,这也许是影视界关注我的原因之一。”[4]张欣说得没错,她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的人物命运,丰富复杂的感情线索,有时,还会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巧设扣子,制造悬念,造成读者猜测、期待、担心等心理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愿望。张欣小说的这一特点无疑具备了电视连续剧情节构件的基本元素,因此,更受到影视界的关注。
新世纪以来,张欣先后创作出版了《沉星档案》、《浮华背后》、《泪珠儿》、《深喉》、《浮华城市》、《为爱结婚》、《依然是你》、《锁春记》、《用一生去忘记》、《不在梅变在柳边》等十余部长篇小说,并且基本上都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从这些小说中,读者不难发现,张欣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小说家,特别善于编织和铺排扣人心弦的动人情节,作品有一种雅俗共赏的可读性。比如《依然是你》,作者以娓娓道来的叙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曲折离奇的感人故事。男主人公焦阳,26岁,是个劣迹斑斑的流浪惯偷,少年时惨遭灭门之灾,成年后常在高级酒店行窃,或者靠出卖色相赚有钱女人的钱。女主人公管竹静,36岁,是个温良贤淑的知性女人,离异后与弱智儿相依为命,在一家大公司担任财务主管。两个生活轨迹、人生理念和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竟然在生活中奇迹般地偶然相遇,扯不断的因缘让他们不断相逢、相知、相解,最后演绎出一段相扶相携的姐弟情、男女爱。小说的情节设置极富传奇色彩,峰回路转的故事让作品充满了戏剧效果。2009年,慈文影视公司将其改编成25集电视连续剧,更名为《嫁衣》,由著名导演马进执导,携手刘蓓、吴秀波、瞿颖、孙松、何政军等众多明星联袂打造。该剧在各地热播之时,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收视率一路攀升。根据厦门远华案创作的《浮华背后》同样是非常好看的故事。小说以影坛小星莫亿亿与官二代彭卓童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开了现代都市生活一幕幕流光溢彩的奢华景观和多重不为人知的黑幕交易。彭卓童,海关关长的爱子,在酒吧邂逅三级小星莫亿亿后,一见钟情。为了博得女友的欢心,成就女友的明星梦,彭卓童一掷千金,逐步落入走私大户高锦林设计的陷阱中,不仅葬送了母亲的仕途,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高锦林,黑帮走私大户,为了达到走私的目的,不惜一切代价,拉拢执法官员和他们的子女,投其所好。杜党生,某市海关关长,孤儿出身,几十年工作兢兢业业,铁面无私,却因慈母的仁心,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最终沦为阶下囚。凌向权,某市公安局长,一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能力和胆识的老公安干部,为了个人的升迁,不慎落入走私大户高锦林精心设计的“桃色”陷阱,最终也沦为阶下囚。小说的情节极其丰富,走私与谋杀、爱情与亲情、明星的绯闻、富豪的奢靡、高官的腐败,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2002年,北京金天地影视公司将其改编成25集同名电视连续剧,邀请宋春丽、陆毅、孙红雷、袁立等众多大牌明星加盟,一时掀起电视收视热潮。
电视剧作为最大众化的艺术,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故事性,才能抓住观众。换句话说,情节是电视剧赢得观众的重要因素,能否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常常是电视剧能否让观众保持欣赏激情和欲望的关键所在。张欣写小说始终坚持“小说要好看好读这一原则”,注重故事的叙述性、情节的曲折性和悬念的设置,可读性强,这种作品自然最适宜于影视改编。
影视剧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小说借助文字的描绘,诉诸读者的想象;而影视剧借助声、光、影的呈现,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小说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文学形象,而影视剧主要是运用镜头或者画面来塑造屏幕形象。影视艺术的视觉性要求影视剧作家把一切都要描写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不容许有任何抽象的叙述。比如在小说中,我们可以这样写:“他焦急地等待”,而在影视剧中却不能,因为这样的语言表述完全不能转换成动作、画面或场景,产生不了可视化的效果。为了符合拍摄的要求,影视剧作家必须把语言艺术的静态描写转化为视觉艺术的动态描写:“他吸着烟,在房间里不停地走来走去,桌子上放着一只装满了烟蒂的烟灰缸,其中一支还在冒烟。”这样处理之后,焦急的心情通过一系列动作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造型手段转化为了视觉形象。
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使得影视界在选择什么样的小说进行改编时,不能不考虑语言文字的视觉因素。一般情况下,文字描写比较容易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小说更容易改编成影视剧。张欣的小说叙事手法比较传统和简单,分析评论性的话语不多,人物心理活动的静态描写比较少,语言的表述极富有动作性和画面感,只要略加处理,很容易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视觉形象。张欣小说的这一特点较多地契合了影视剧的要求,自然也就频频地得到了影视界的眷顾。
张欣是一个小说家,但在文字的描写上,却极具影视性特点,有些段落甚至不需要影视剧作家进行转换,就可以直接拍摄。比如,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不在梅变在柳边》,首页有这样一段描写:
他进了家门,打开灯,把钥匙放在一只古陶瓷碗里,碗里还有硬币、车钥匙等。碗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是钟点工阿蓉歪歪斜斜的字,告知他书房里有一扇窗户的玻璃裂了,不知是什么原因,反正不是她干的。蒲刃把纸条揉成一团扔进垃圾袋里,心想真难为她还会写“玻璃”两个字,不仅扭曲得不像话,还写成了“王皮王离”。
蒲刃喝了一杯纯净水,然后打开冰箱准备做晚饭。他拿出平底锅,倒上少许暗绿色的橄榄油,给自己做了一份香煎银雪鱼,又烫了一些有机菠菜,配上两片黑麦面包,当然还有一杯红葡萄酒。
这段文字完全没有抽象性的叙述和静态化的描写,特别富有镜头感和动作性,几乎每一句话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要是改编成影视剧的话,基本上就可以原封不动地呈现。
张欣写小说也很重视塑造人物性格,挖掘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但作品中很少有密集的人物内心独白、大段的频繁的随感式议论和静态性的描写,她习惯于将静止的东西动作化,心理的东西造型化。比如《浮华背后》,叙述莫眉意外得到一张捐给“爱心驿站”的50万元支票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莫眉哼着《甜蜜蜜》,手拿锅铲快乐地炒菜。她今天真是出尽了风头,当彭卓童的积架轿车把她送回爱心驿站的时候,站里的工作人员全都目瞪口呆。她也像明星来探望他们的狗时一样,下车之后,顾盼左右,生怕周围没有一个人。
她又把支票拿出来,这一切简直把大伙震糊涂了。
是真的吗?大伙传看着支票,又对着光看,最后郑重其事地交给会计验明正身。会计看了看才说,像真的。
莫眉说:“真的就是真的,还有什么像不像的?”
大伙高兴得都使劲说话,最后簇拥着会计,让人骑着站里唯一的交通工具,一台破嘉陵摩托,带着会计去银行兑现。
小说通过一系列可见性的动态描写,把莫眉以及爱心驿站工作人员的激动心情全部展露给读者。抽象的人物心理活动,在张欣笔下,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极富动感和画面感,是可以直接转化为荧屏形象的。
视觉性和动作性是影视艺术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切抽象的不能形成画面的叙述和描写,在影视文学中都是不允许的,诸如痛苦、悲伤、美丽、伟大、纯洁、自私等属于人物精神领域的抽象概念,都必须设计成具体可见的形态或动作,才能写进影视剧本。张欣的小说虽说以语言为媒介,但极具影视性特点,语言的动作性和画面感颇强,这样的小说最容易改编成影视剧。
:
[1]张振胜,张欣.我的定位是纯文学作家[N].中华读书报,2006-11-15(4).
[2]2011 年电视剧创作当代题材仍然走强[EB/OL].[2011-02-18].[2012-07-06].http://www.qianlongnews.com.
[3]刘树林,李泱.电视文艺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134.
[4]张欣.影视给文学带来什么[N].信息时报,2009-07-19(3).
On the Visual Elements of Zhang Xin’s Novels
WANG Yu-p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0,Guangdong,China)
Zhangxin is from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whose novels have been paid close attention by film circles again and again.Since the CCTV adapted ‘Indus Indus’ in 1989,So far her nearly 20 novels have been adapted into TV dramas.The reason is that Zhang Xin’s novels have many film elements,such as ‘the contemporary and modernity of the theme’,‘the twists and legendary of the plot’ and ‘he movement and picture of the language’.
Zhanxin’s novels;visual elements;the film adaptation
I207
1007-5348(2013)01-0037-04
2012-10-20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学科共建项目“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沪、穗女性都市小说研究(1990 年以来)”(GD11XZW01)
王玉屏(1966-),女,湖南邵东人,惠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