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整体价值之马克思人本观

2013-08-15 00:44黄一映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本质马克思

黄一映

(韶关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韶关 5120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整体价值之马克思人本观

黄一映

(韶关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韶关 512005)

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四个动态的子系统。从人的存在和需要属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的以人为本原则,从人的劳动本质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的实现途径,从具有社会性本质的现实个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的基本尺度,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特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价值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研究,目前学界多从局部着手,甚少能把该理论体系的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相连的整体作为价值考量的对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整体思想,科学的建立了“一分为多”与“合多为一”的哲学理论,首次提出并确立了邓小平思想的科学体系,指出有效的管理手段为整体管理。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完全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系统理论阐发,探索其作为整体性价值研究的科学依据。

按照整体性思维,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系统是与其逻辑系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体系——浑然一体的。马克思的价值系统是其“人类解放”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的演述结构。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分别从需要、劳动、社会性、自由自觉四个角度来界定。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结构。它包括:1.人的存在与需要。2.人的劳动。3.社会性。4.自由自觉。本文力图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价值系统的这四个子系统出发,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取向成为一个整体结构系统的依据,从而论证其理论整体性价值意蕴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一、从人的存在和需要属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的以人为本原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系统动力结构,人民群众的生命存在体现为他们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和谐统一。个人的生命存在直接就是他们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因此需要是实现个人天然的内在必然规定性。只有它的力量,才是本质的力量。

人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需要,是因为人的需要由“自由自觉”所引发,是一种意识到的欲望、目的、理想、情感等能动的心理机制,它能超越生存本能而成为制导活动的内驱力,从而使需要具有社会性与实践性。不仅如此,人的需要更是借助“对象化”活动创造出来的文化需要,它要求借助改造环境(使环境“人化”)而使人自身向越来越高的人性水平演进,因此也是一种不断追求自我解放并发展本质力量的需要。这就决定了人的需要是一个无限丰富的、永远进取的动态体系。其无限丰富性凸显为:它是个体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等人类本质全面发展需求为一体的开放体系,具体表现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1]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邓小平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2]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并把人民利益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及综合国力标准一起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强调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的本质价值,就是体现为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劳动,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解放。通过人的劳动,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从而实现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大满足和提高。

二、从人的劳动本质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认为,个人需要的满足方式是动物不具备的社会劳动。因此,“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个人是什么样的, 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1]24-25。人的劳动作为满足人类文化需要的手段,既是从自然摄取生活资料以保证生存的活动,更是凭借改造自然实现并完善自由本质的活动,因此人的劳动在本质上是物质文化创造活动,即人在物质文化需要的驱使下的创造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断“人化”环境并提升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价值,因此它是人作为主体的扩大再生产。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3]49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是否符合并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否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基本价值原则[4]。其实现途径,应当充分体现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价值原则。在这里,人的劳动本质,是和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生产密不可分的。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5]270至于如何坚持社会主义,他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取向的实现途径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马克思理论关于人的劳动本质,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互统一。在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目标上,劳动既具有过程性,又具备手段性,是最科学的实现途径。

三、从具有社会性本质的现实个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的基本尺度

根据系统哲学观“合多为一”的思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劳动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在劳动中必然与他人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存在物。因此,“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作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因此,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任何价值都是其社会性的价值。社会性是人的价值取向的最核心的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价值取向可以从普世性和规定性两个视角把握,公平正义、民主理性、法治秩序、人本关怀等普世性价值取向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价值取向结构的表层,而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统驭下,人民民主、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价值取向的实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衡量社会价值尺度的实践检验标准从“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到“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根本利益”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说,衡量中共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不仅要看是否代表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看是否做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并最终回归到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的水准上来。由此,人的社会性本质能够科学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价值尺度。

四、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特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实践的最终结果,无例外地总是人化了环境并提高了自由度。这说明,人不像动物那样,只能在自然给予的肉身与环境中适应性地生活。人是能动的实践存在物,他必然要通过对环境的改造而自我设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因此“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特性”[7]53。

在社会性方面,人能意识到实现自身发展的种种有意识的复杂关系,意识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劳动绝非离群索居的个人单干所能凑效,所以必然组成社会,依靠群策群力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样,“自由自觉”作为人所独有的生命活动性质,就不仅定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中,也必然定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因而也体现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因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3]49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取向的终极关怀主要体现为人本化。一切“为人”的理论无论多么艰深都容易被接受,因为它关注的是人的问题,谋取的是人的利益,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而且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首先不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阻碍了生产力,而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人的异化、生产的异化和社会的不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7]91,“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1]507,从而制约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决心改变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和解放,通过破除旧的社会关系解放人,“使交换、生产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1]40;通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发展生产力创造和改善人“作为人”的社会生活。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其根本特征不是物质的丰富,而是社会和谐和人的社会自由,即迫使人们服从奴隶般分工的社会关系被破除,人们可以“随我自己的心愿”[1]37从事社会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人为本”的理论体系,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它的实现要“依靠人”,在实现的过程中要尊重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人民大众的实践,是人民大众的理论,它连着人民大众的心,关切着人民大众的利,所以为人民大众所接受。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中央明确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8]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一种价值方针,它体现在三个思想层面上:一是坚持人民在发展中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坚持党执政的正确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9]729-730,“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工作和政绩”[9]729-730,“坚决制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10];三是坚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突出了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目的性,即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命题,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正是这一命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升华。

五、结语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四个子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中抽取掉任何一个,另三个就无法立足,从而整个系统也荡然无存。同时这四个子系统也并非处于线性联系的单循环结构中,而是形成互为前提、互相作用的耦合网。

与此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有四层层级: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二是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要相信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主体,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因此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四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要求,生产力的发展要促进人的发展。

并且,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形成动力系统,而动力又形成新的需求,并制约着需求的动向与层次。因此,这耦合网也不是静态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迟早要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之下发生因变或自变,从而引起另三者的相应变化,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价值意蕴亦由初级向高级呈现动态性发展。

: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9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6[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肖贵清,刘爱武.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8(5):14-18.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2[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3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1).

The Integrity Value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Theory of Marx’s “Human Nature”

HUANG Yi-y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The theory of Marx's “Human Nature” is an organic integrity,including four dynamic subsystems.Analysis on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of the value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spect of human existence and reality.Analysis on realizing approaches of the value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spect of essence of human labor.Analysis on the basic scale of the value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spect of individual social attributes.Aanalysis on the ultimate aim of the value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spect of human free-conscious activity.

Marxism;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tegrity;value

D616

1007-5348(2013)01-0026-04

2012-10-16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资助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研究——从时空维度整体性视野分析”(201022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黄一映(1979-),女,广东清远人,韶关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彭 原)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本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