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促进社会和谐

2013-08-15 00:54社长杨松生
社会与公益 2013年5期
关键词:长老众生佛教

文|社长 杨松生

4月2日,时逢中国佛教协会原名誉会长、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圆寂一周年纪念日。当天,深圳弘法寺举行系列活动纪念本焕长老,包括本焕塔开工典礼、《本焕长老传奇》新书发布会、2013清明报恩思亲水陆超度大法会等。

本焕长老出家80余年,布道20余国,皈依弟子200余万人,法嗣弟子近千人,广衍南宗,花开天下,始终践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修行准则,高树法幢,弘法利生,是深受海内外佛教信众无比崇敬与爱戴的禅门尊宿。

“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的功德,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本焕长老心系众生、慈悲济世,开创了人间佛教的新篇章,是中国佛教界爱国爱教的光辉典范,其发展中国佛教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功不可没,由是观之,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非同一般。

理论上说,和谐社会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佛教的理念,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和合共存,对培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德修养具有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其以人为本,以众生为本的慈悲理念,更是使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佛教是为寻求人生和宇宙的“真实”,进而求得“解脱”而展开的宗教体系。早在民国时期,太虚大师就提出了“人间佛教”的发展方向,“人间佛教”的提出并不是要引导世间的人都要信佛学佛,而是将佛陀慈悲济世的精神带到人间,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民众的和睦,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应是更好的方式。

一代高禅虽已逝,慈善阳光照人间。今年两会期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说,宗教界具有纯粹的慈善精神,以及较高的社会公信力,他建议,怀着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中国五大宗教团体应当携起手来,努力摸索出一条更加富有成效、能够真正有助于社会走向公平正义的公益慈善之路。

那么,在公益慈善的践行道路上,如何深入挖掘佛教教规教义中有关和谐的思想资源,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向佛教徒提出的崭新课题,也是佛教徒应当反躬自问、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尽管过去佛教界也有很多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传统,但如何使公益慈善活动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社会,无疑也是佛教团体面临的新的挑战。

所幸佛教可以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重要作用,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为我国佛教功能的转换提供了契机。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佛教应该也能够倾听到社会的呼唤,紧跟时代的步伐。

而今,作为东方文化园林中的一枝奇葩——佛教,不仅提供了一整套反思宇宙自然、社会生活的哲学体系,更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套道德规范体系。相信在理性自觉和道德自律的基础上,佛教将继续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扮演独特的社会角色,履行神圣的社会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长老众生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写在六合金光寺
油服回暖下的众生象
慈怀众生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惩罚
不想再活一百年
王家卫妙解“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