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情 黄成麟 许先猛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 矿山工程系,山西 运城 044000)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体系中,煤炭占70%左右,这种现象将会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1]。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发展非常迅猛,造成煤矿开采、通风、安全等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我国规模在30万吨以上的煤矿中,高级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3‰左右[2]。煤炭行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领域,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此都予以高度重视,而且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煤炭生产予以规范[3]。煤炭安全生产事故的频发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监管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煤矿生产工作人员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薄弱和煤矿安全生产意识不强,从而导致我国现有的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是煤炭类高职高专院校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教授学生煤矿安全生产相关的基础法律法规知识,培养学生的煤矿安全生产的专业素质。因此,积极探索《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这门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最终将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贯穿于煤矿生产的每个流程,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率。
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摈弃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探索合适的教学途径,那么就必须从专业教学的特点出发[4],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创新思维,锤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件的制作上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并灵活应用,充分将影音、图像和动画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使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和表述出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另外,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矿山工程系建有教学矿井一座,它被批为矿业工程类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矿井主体、煤炭科技展示楼、煤矿机电设备展示广场、矿山公园、煤矿机电设备实训中心五大主体。其中,煤炭科技展示楼设置煤矿生产展示3D影院,通过程序控制以立体流程展示煤矿生产整体流程。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程序设置实现煤矿模拟生产整体操作和3D展示,在此过程中将煤矿安全生产每个安全控制点有效融入,从而有效保证安全生产的整体流程。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环境,提供进行分析的素材和机会,通过案例学习,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进行采矿设计及指导现场生产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得到强化[1]。例如,在讲授矿山安全法时,在课堂上阅读《法制网》一则新闻“新闻报道吉林省吉煤集团通化矿业集团公司八宝煤业公司于2013年发生3.29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和4.1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共致53人遇难”。然后假设其中一组同学是八宝煤业公司现场人员,另一组同学是八宝煤业公司负责人,要求他们分别写出当前应对措施、注意事项、事故上报流程、事故调查程序和处理方法以及相应的善后处理措施等。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学生亲临其境,驱使学生主动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理解、运用和驾驭知识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矿山工程系拥有国家级教学矿井、矿山地质测量实验室、矿山采掘技术实验室、矿山采掘机械实验室、矿山供电实验室、矿井通风与安全实验室和矿山工程实训中心等实验实训中心,集煤矿“勘测、开采、机电、通风与安全”于一体,涵盖了煤矿类专业大部分的教学实验系统。通过对整个实验实训中心的参观,使学生对井下复杂的系统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有效地克服《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知识点抽象、复杂、过于死板、难以记忆的特点。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模块的法律内容,有目的地将教学场所安排到相应的实验实训中心。要求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以煤矿生产技术人员身份明确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在生产过程中严格进行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煤矿生产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都要确保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确保法律条款与生产结合,有效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改变过去偏重理论知识、考试内容局限在书本上的做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和成绩评估方法。《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教学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实行扣分加分制度,学生无故旷课、迟到、早退每次扣10分,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并且回答正确每次加5分,本部分满分100分,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占总体考核30%。
对课堂布置的作业进行批改,存在漏缴和抄袭情况每次扣10分,满分100分,扣完为止。占总体考核30%。
课程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技能操作考核,给出40组不同的技能操作考核试题,实践考核题试题依据不同法律法规知识点进行设置,内容包括进入模拟矿井前的物品贮备、清点和查验,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规程操作和工作记录填写,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通风安全控制,模拟矿井事故处理流程以及升井后的物品归位和记录。要求学生抽选试题,然后按顺序依次考核。技能考核部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考核过程中可以参考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并做详细记录。占总体考核40%。
课程教学信息的客观反馈,有利于课程内容调整、结构优化、方法改进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信息反馈与控制的功效,这样能有效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教学质量。本课程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和教学效果几个方面进行评价[5]。本课程采用统计方法,搜集大量的数据,对教学情况进行客观调查、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评分部分、专业性评分部分和学校评分部分。其中,学生评分部分采用学生抽查法,抽取班级1/2学生,首选班长、学习委员和课代表,其余学生随机抽取,选取的学生按评分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分。
主要通过学生的品质道德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是根据学生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尤其在煤矿安全生产的过程中,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行使权利和完成任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价统计。
采用Excel软件对考核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并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分析,将分析结果与以往几年考核结果进行对比,对成绩上升或下降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通过学校的教务处、学生处、院团委、学生组织社团以及用人单位进行教学信息的收集工作,对收集到的课程教学信息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加工处理,针对教师自评和学生反映的教学问题能够解决的就及时解决处理,不能解决的上报主管部门,并不断督促相关解决办法出台,最终形成课程教学的趋于固定的体系。
以11级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学生为改革实践对象,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进行课程考核,考核结果与10级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学生考核结果做比较,并进行分析。10级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三个班共120人,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的 《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考核及格人数为105,及格率约为90%,平均分数为68.5;11级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三个班共120人,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的《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考核及格人数为115,及格率约为96%,平均分数为79.0分。通过课程改革,学生考核及格率约提高6%,达96%。学生考核分数约提高14%,平均为79.0分。
《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以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意识和法律法规观念为主线,结合多种方法对课程进行改革。通过改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变考核方式,增加课程教学信息反馈机制,使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显著提高。通过课程改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以两届学生的“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考核结果为对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课程改革效果显著,学生考核及格率约提高6%,达96%。学生考核分数约提高14%,平均为79.0分。
[1]孙文标,杜学胜.“煤矿开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128-129.
[2]王朝峰.从煤矿企业发展需求看中职煤矿开采专业教学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43-144.
[3]王勇.完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探讨[J].煤炭技术,2012(6):1-3.
[4]王朱劳.电子技术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27-28.
[5]宗全利,程建军,刘贞姬等.土建类专业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