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模式

2013-08-15 00:47波李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农村

黄 波李 佳

(1.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2.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概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1],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在农民身上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置,加强乡风和农村文化建设,美化村容村貌,让农村人民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生产发展为中心环节,以生活富裕为建设目的,以乡风文明反映农民素质,以村容整洁为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以管理民主为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

(二)新型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有广阔地域,居民聚集程度不高,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3]。农村社区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它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上世纪五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活动中,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传统的以地理原因聚居在一起的农村社区,以人民公社的形式用国家制度认为的将农村居民聚集在一起,形成新的农村社区格局。1980年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后,农村社区以‘行政村’新形态组建起来,而且建立居民委员会基层群众性组织并实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4]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该决定首次提出“农村社区”的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详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山东省人民政府2009年《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5]中明确提出:“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由此可见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已认识到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模式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城镇开发建设带动”模式。就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城带乡推进农村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二是“产城联动”模式。即农村土地和居民双向整合,农村土地集中到政府手中用于集体项目的开发和产业聚集区建设,所得资金用于反哺农户和社区建设;农村居民搬到城镇社区中,享受良好生活环境同时在产业聚集区内找工作。三是“中心村建设”模式。由企业出资修建社区住宅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由政府给予建设补贴和拆迁补助,农民出地出力,共同建设农村社区,目前第三种多是出于农民企业家报答家乡为目的,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所占比例不高。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问题

根据我国201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以户籍登记数据来说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再加上河南是我国农业大省,河南的农民数量比例很大,将河南省有农业大省转变为工业强省也一直是河南政府的重点发展目标。笔者就河南省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优势

首先,新型农村社区可以节省土地资源。在河南一些建设比较完善的村庄已经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6],新农村社区的实现方式就是进行村庄整合,让农民从土平房搬到楼房里,这样便节省了住地占用面积,再加上传统农村社区的分布往往是根据就进自家田地或者以血缘关系聚居和分布的,并不能达到空间的最佳利用程度,而新型社区在建设前就根据农村的人口数量、田地分布以及地形地貌特征等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能够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率。

其次,新型农村社区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比起传统社区,新社区的公共设施齐全,环境观景美观,房屋质量有保障,与城市社区布局很相似,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大型社区附近配套建设相应的教育机构,农村教育机构的整合与农村社区的整合共同进行,优化整合后学校的师资力量更强,能够给农民子女更方便和更良好的教育。

再次,新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社区建设是参考城市社区建设规划的,无论是住宅建设、社区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都会经过专业团队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让农村居民在农村也可以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方便整洁的生活条件。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问题

首先,新农村社区并不适用全部农村居民。比如老年人住楼房上下楼不方面;以前农户在就近院子里可以养些牲畜很方便,搬进新社区后想继续养殖就很不方便;在河南一些落后的村庄,有的农户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离开长久生活的老房子搬进新社区住。

其次,农村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不同步。有的村庄由于当地乡政府管理不善,农村居民聚居之后节约的土地未能合理利用,在社区土地上建立的工程或相关经济项目效益不佳,有的甚至亏损。在一些落后的村庄,社区农民享受到了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环境,但是却没有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就业安置及生活养老保障。而且与城市不同,农村环境土尘大、垃圾多,清扫难度比城市社区大,再加上农村行政机构对物业监督力度不大,容易出现物业公司敷衍了事的情况。

再次,土地资源的征收问题。土地的征收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形成规模化效益,同时还必须兼顾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有的失地农民的工作问题没有落实,或者及时落实了也只能拿微薄的薪水,生活质量大不如前。户心甘情愿地交出赖以生存的土地是对政府的信赖和对政策的支持,政府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来保障农户的生活和土地权益。

最后,资金不足是制约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只有土地和人力资源还不够,除了修建楼房和基础设施,兴建集体项目以及招商引资都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征地补贴也是政府一笔大的开支。一旦征收起来的土地不能产生很好的规模效益,则有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7],为了更好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结合河南省的具体情况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尽快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

首先要组织农民开展就业培训,政府出资聘请相关专家或者企业职工为农户进行就业培训,使其能更好更快地进行角色转变,投入到全新的工作中去。其次,对于一些年纪大的农户,政府要在保证其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适度增加补贴保证其生活。最后,鼓励社区居民投资社区第三产业,比如社区超市、社区养老院和社区商户。农民就业问题事关民生,河南农业人口众多,只有安顿好农户的生活,新农村社区才能更加安定和谐[8]。

(二)因地制宜开展新农村社区建设

是先应该通过基层调研了解村庄农户的意愿和村庄人口和土地分布,测绘土体类型和地形,然后结合乡镇发展特点和方向,科学合理规划社区建设,最后在招商引资方面一定要严格筛选,招来的企业不能只是昙花一现,而是要符合本地的市场需求,而且是劳动密集型,能够解决大量的失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在社区规划上一定要考虑农民生活习惯和便利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新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克服盲目形式主义,社区建设不能只做面子工程,社区不仅要建的漂亮,更要建的有道理、规划的合理。河南南蒲社区是新农村社区建设成功的典型,合理利用规划证据来的土地,解决二三产业用地问题,形成土归规模化经营,乡镇财政入手大大提高,进一步反哺农民的社区环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户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裕安康。

(三)拓宽新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首先,省财政经费应该向农村乡镇倾斜,尤其是社区建设前期,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征地补偿是相当大的开支,另一方面社会资金还没到位,资金链容易断裂,此时政府财政经费必须给予充分支持,保证社区建设顺利进行。其次,加强对集体项目的运营和资金管理。在社区土地上兴建的集体企业和项目所得收益也是财政收入来源,所开发项目一样要符合本地具体情况,不能生搬硬套,从而提高项目的效益增加收入。最后,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比如吸引社会资金承包社区公共服务,如社区店铺、物业管理以及娱乐休闲场所等。

[1]王永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

[2]徐玲.历史变动中的农村建设及其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08(9).

[3]崔伟华.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2).

[4]白津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维[J].新视野,2007(2).

[5]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J].济南政报,2010(20).

[6]河南师大学子深入基层调研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N].大河报,2011(7).

[7]仇丽萍.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J].理论与当代,2011(1).

[8]河南已规划万个新农村社区[N].经济观察报,2012(5).

猜你喜欢
新型农村社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破解“双重失灵”困境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回顾和思考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