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蕾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因素,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2。尽管普通话口语类课程一直作为专业课程、公共课程被许多高校普遍开设,但对商丘职院和商丘工学院的学生使用普通话情况的调查表明,影响学生使用普通话和提高普通话水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氛围,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应广泛营造氛围,创建和谐的校园语言环境,这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才能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文化校园。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营造规范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不仅仅只是一个说话写字的问题,它关系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语言文字是知识与文化的载体,语文素质的提升,是我们提高自己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2]75。所以我们要营造一个规范的语言文字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师生文明程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普通话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倡导普通话。重视环境对人的促进影响作用,从大环境上形成良好的氛围,普通话不是在会议课堂某些特定的场合使用,时时处处都要求,倡导,强化语言文字规划意识,让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提升学校文化品味。
高校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阵地,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应该持之以恒,责无旁贷。高校应该宣传语言文字法,扩大语言文字工作影响,营造“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校园氛围,使《语言文字法》贯彻落实在学校的每一项活动中。高校的宣传部、校团委、教务处和学生处等部门应联合起来,掀起倡导普通话的高潮,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无时不在,无处不存,讲普通话成为一种语言习惯。
充分利用如报栏、条幅、标牌、班级黑板报等各种宣传阵地张贴宣传标语规范语言文字,做好每年一度的普通话宣传周工作。
(一)利用升旗仪式,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动员,从而在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进一步促进我校普及普通话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从新生入校抓起,每年新生进校军训和入学教育,对新生宣传《语言文字法》,进行语言文字教育和普通话培训。号召新生说普通话、用规范字,鼓励他们以普通话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语言。
(三)在全校开展各种形式丰富的语言、文化活动,培育普通话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锻炼普通话能力的平台。以普通话和规范字为载体,以诵读、学习古代即现当代优秀诗文为主要内容,通过此项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校学生语文素质,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热爱。
(四)组织黑板报展览,请各单位写一块宣传语言文字工作的黑板报,在宣传周期间展出。内容为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于推普宣传活动之中,倡导文明、规范、健康、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
(五)重视普通话周的宣传工作,每年的九月第三周是普通话宣传周,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普通话周的宣传工作。开展校园规范用字(包括规范的外语用字)大检查,将对校园各处公告、标牌、语录牌以及学校各级单位的文件、报表包括校园网等进行检查。以期净化校园用字,使校园成为学习、落实《语言文字法》的阵地。
(六)以大学校报为宣传阵地,宣传语言文字法。建议宣传周期间,报纸以《语言文字法》为主题,登载有关文件、有关材料,使之成为宣传《语言文字法》的窗口。
(七)在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各单位张贴宣传标语。在学校网站发一系列宣传材料,加大宣传力度。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这种环境不仅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优美的环境使人身心舒畅,徜徉其间,容易被其承载的文化所感染。所以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必要,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风格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它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校园文化对在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所替代的。崇高、健康、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3]152。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推广普通话,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一)校园文化是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以一定教育目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文化氛围。它的三种基本形态,即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实际上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推广普通话的主要阵地就是学校。因为在学校中推广普通话能对全社会起到引导、渗透和辐射作用。因此,学校的校园文化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推广普通话的土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普通话的推广和运用。
(二)推广普通话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促进作用。普通话作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语,为各民族乃至国际交流创造了便利。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普通话的存在使老师与学生得以自如地交流思想,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加快了各地在教育上的交流与沟通,并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学校,特别是非北方方言区的学校中推广普通话,不仅能使学生的普通话更规范,还使得学生在各项推广普通话的活动中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学校推广普通话的教育活动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促进作用。
(三)课外活动中的普通话推广。校园文化的建设是离不开各种学生团体活动的开展的,普通话的推广也是如此。如我校每年都举办一些活动,有效的推动和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其中有很多都能很好地促进推广普通话。诸如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赛、标语设计、读书活动和周末文化广场等都是推广普通话的平台。
例如周末文化广场,有方队和方队代表,既有竞争,又和谐相处,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知识问答,有能力考验,还有才艺展示,场面别开生面。一位男生可以把李白的《月下独酌》吟得韵味十足,把诗人李白的孤独、愁闷、飘逸奔放的味展现的淋漓尽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朗诵把听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优美醉人的境界,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为学生的表演所感染。又如举办大学生辩论赛,不仅在熟练运用普通话的基础上,锻炼了口才,而且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思辨、善于辩驳的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班会课、演讲比赛、各种讲座、黑板报比赛等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是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无意中也为推广普通话创造了条件。因为这些活动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必定要涉及到规范语言的使用上,那么在比赛的进行过程或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也就必然要受到制约,因而整个比赛从策划到结束,无疑是使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无意地规范了自己或别人的普通话。
通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们学习、实践、锻炼了讲普通话和写规范字的能力。因此普通话的推广一定要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也只有借助活动普通话才有生命力;而校园文化建设所开展的活动可能媒介有很多,普通话只是其中一种媒介,而我们的任务正是让学生去选择它以及日后第一选择地使用它,通过普通话的普及使校园文化更流畅、更和谐。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普通话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任何学校任何专业的学生能说流畅的普通话,规范使用文字,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在求学求职竞争中都能处于优势地位。
讲好母语,流畅的运用普通话,需要培养普通话语感,营造普通话语言环境氛围。
(一)要端正思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普通话的认识不深。很多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寄希望于考前短暂的强化训练,临时抱佛脚,有时甚至出现一段时间不用普通话能力倒退的现象,方言仍是交际中的第一语言。要让学生明白讲普通话的意义,真正意识到说好普通话不仅是毕业必要和就业需要,而且也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外在表现。
(二)大多数非师范专业学生受方言发声定势影响,发音不到位,朗读时语音语调不够规范,词汇语法失误较多,说话语音面貌、流畅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多听,提高对普通话语言的感知能力,这对形成普通话语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多听一些优秀的录音磁带或优秀演讲,多看一些这方面的影响资料,注意标准发音,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找出自身的语言缺陷和不足,加强训练,语言学习没有捷径,唯有勤学苦练,形成流利的语感。
(三)普通话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教师对普通话知识的讲解以及一定的练习,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古人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所以要想说好普通话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而良好的语言氛围需要大家共同创造,要想使普通话成为真正的校园语言,形成流利的语感,不仅要求在课堂、会议、某些大型活动等公共场所这些大环境中要讲普通话,还要求我们在一些小空间中比如宿舍、班级中讲普通话,不断的练习实践,提高普通话水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一定要经过漫长的苦练才能够达到自然流畅,从心所欲的效果。倡导普通话,应该从人人做起,时时做起,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情境。
学校是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重要阵地。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是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先行者。因为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普通话代表国家的形象,代表教师个人良好形象。“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更显示出一种良好的精神气质和风貌,而对于教师主要以语言为载体进行工作的群体,其标准化就要求更高。在新课标中,国家已把口语交际正式列入了教学的目标。我们老师们要严以律己、起好带头作用,把说普通话当作自己的职责规范,并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做到:在课堂教学与学生交谈等场合一律使用普通话。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口语表达不准确的现象,课讲得形象生动,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推广和应用普通话不仅仅是普通话教师和语文教师的事情,学校全体教师都应积极响应和参与。要求学生做到什么,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做到,教师应该以身示范,自己说好普通话,给学生积极影响,对学生严格要求,让他们尽使用普通话。
高校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素养,适应社会发展,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普通话口语训练》课程,通过专业教师的授课、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普通话理论水平和口语实际表达能力,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做好前期准备。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重要举措,现在很多高校的许多专业都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合格成为毕业必要和就业需要,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积极参加普通话培训和测试,高校正掀起一股考“普通话等级证书”的热潮。实践证明,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举措,在大学生群体中全面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国民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因而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文化意义和法治意义。
2001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2]用人单位也把普通话是否达标作为选用人才的一项先决条件。很多学生虽然意识到了普通话达标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大多只是将“测试过关”作为自己学习普通话的目的,为测试而测试,没有将“提高普通话水平”作为长远的奋斗目标,甚至个别学生刚走出测试室,便口出方言。我们通过对商丘工学院2011级文理科41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认识有偏差。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通过测试了解学生普通话达到的层次和水平。它不只是一种评价的方法,更应该是一种促进教学的手段。通过测试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问卷中,70%的学生认为水平测试重要。他们认为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测试,把通过测试,取得普通话合格等级证书作为学习普通话的唯一目的。
问卷中,38%的学生平时对普通话很少顾及,训练不够,他们只是在考前一周左右加班加点,突击训练,想蒙混过关,对测试抱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殊不知,普通话学习搞突击是不会有效果的,只有靠平时多听、多练才能为测试取得好的成绩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在目前高等院校大学生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组织培训班是很有必要的。学生不仅可以正视自己的实际水平,而且知道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本要求,并在平时的练习中用这些要求训练自己,重点攻破自己在测试中的薄弱的地方。这样,学生在水平测试时能够临阵不惧、有的放矢、学有所获,从而又增强大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动力,以测促学,以学保测,最终提高其自身的普通话水平。
[1]颜逸明.普通话水平测试指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张 颂.朗读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
[3]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