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效应对有效记忆的间接促进作用

2013-08-15 00:50:26侯甜甜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范式研究者错误

侯甜甜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迅速地获取信息、掌握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拥有一席之位。随着Tulving在1967年提出的“测试效应”(testing effect),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验证了测试效应的存在以及强大的促进作用。

一、测试效应

(一)测试效应的概念

测试效应(testing effect)是Tulving在1967年提出的,它是指在学习或者记忆某一特定的材料时,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加入额外的测试会比等量的额外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学习或者记忆的保持水平,即使是先前测试时没有反馈也是如此[1]。Carrier和 Pashler(1992)的研究表明,测试对记忆和学习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如:在学习过程中加入额外的测试或者运用测试的方式进行学习时,测试有助于长期记忆的保持,测试有助于知识的迁移等。此外测试还具有巨大的间接效应[2]633-642。测试的间接效应(indirect effect)也可以称为测试的中介效应(mediated effect),是指在学习或者记忆某一特定的材料时,在学习过程中加入额外的测试这一行为,间接地促进了学习的效果。

二、测试效应的基本研究范式

研究测试效应最常用的实验范式是提取练习范式(retrieval-practice paradigm)。提取练习范式分为三阶段:学习阶段、提取练习与重复学习阶段、最后测验阶段。

测试效应的基本研究范式是:测试组和控制组,而控制组一般是重复学习组。在学习阶段,所有的被试学习实验材料;提取练习与重复学习阶段,实验组被试接受一次或者多次测试(initial test),控制组的被试在相等时间的重复学习(restudy);最后测试阶段,评估所有被试在最终测试(final test)的测试成绩。需要说明的是,重学组和测试组的被试结束材料的时间的总时间是相等的[3]661-670。

研究者通过修改测试效应的基本范式从而从不同的角度验证测试效应的存在。研究者们通过不同的实验材料(单词、词对、选择题、问答题、科学短文和散文等),使用不同的学习间隔时间(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反馈形式(有无反馈和延时反馈、即时反馈),不同的测试间隔(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最后使用不同的回忆形式(自由回忆、线索回忆以及再认)等对测试效应进行了验证。

三、测试对有效记忆的间接作用

(一)测试有助于知识的查漏补缺

Amlund,Kardash and Kulhavy在1986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一次测试之后,如果被试有机会重新学习这个材料,那么被试会在下次测试时纠正很多错误答案,最终使得学习的成绩显著提高。之后其他研究者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也发现,在一次测试之后,如果被试有机会重新学习这个材料,那么被试不仅会在下次测试时纠正很多错误答案,而且被试会用更多的时间去重新学习那些在测试中回答错误的内容。

(二)测试能够消除前摄抑制的干扰

前摄抑制是Underwood在1949年用实验证实的。它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来有研究者发现变换学习材料可以产生前摄抑制释放现象。然而研究测试效应的心理学家发现,在初次学习和最终测试之间插入测试也可以产生前摄抑制释放,从而使被试更好地学习实验材料。Szpunar,McDermott and Roediger(2007)使用单词最终证明了插入测试可以产生前摄抑制释放,最终使得被试的在最终的测试中学习成绩显著提高[4]1007-1013。而且,Szpunar,McDermott and Roediger(2008)改变实验的范式再次验证了这个结论[5]1392-1399。他们的最终实验结果表明,不管实验材料是否相关,在学习与最终测试之间插入测试都可以消除前摄抑制的干扰作用。

(三)测试有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

在1917年Gates提出了测试效应或提取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测试成绩的原因。他认为这是由于与重学相比,测试能够使学生更加自觉地组织学习的材料。他认为学生主动回忆学过的内容的过程,这会使他更容易抓住那些重要的信息并将它们组织成知识体系。随后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究。Masson & McDaniel(1981),Zaromb(2010),Congleton & Rajaram(2010),Zaromb & Roediger(2010)用实验证明,在初次学习实验材料之后,如果在附加额外的测试不仅会使学生的延迟回忆成绩和再认成绩显著提高,还会使被试在最终测试中对学习材料进行更好地组织[6]10-110,[9]139。

(四)测试能够给教师提供反馈

Black & Wiliam(1998a,1998b)把教师用测试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称作形成性评估。他们认为形成性评估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有助于学生 提 高 对 自 己 学 习 情 况 的 元 认 知 判 断[8]7,[9]147。 在 1999年时,Kelly也发现老师经常会过高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通过测试却可以使教师比较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事实说明了测试对于学习和记忆的积极作用,即学习应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互动过程。

(五)频繁的测试有助于学习行为的产生

几乎每个大学教师和学生都了解这样一种情况,学生总是把学习任务一拖再拖或者直到考试前才突击复习应付考试。在1971年,Mawhinney,Bostow,Laws,Blumenfeld and Hopkins实验证实了学生拖延作业、学习任务或者只考试前才突击复习应付考试这一现象。Nelson and Leonesio(1988)的研究还发现,当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学习时,即使继续学习已经不会使成绩继续增加,但他们常常仍然继续学习[10]1。

四、测试潜在的消极影响

(一)提取诱发遗忘效应

Chan,McDermott,and Roediger在2006年首次提出了“提取诱发易化效应”这个术语,并用了三个实验证明了“提取诱发易化效应”的存在。Anderson,Et al(1994)分别用实验证明了提取诱发遗忘效应的存在。如果这样的话,“提取诱发易化效应”和“提取诱发遗忘效应”这两个显然相互矛盾的实验结果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Chan在2009年提出材料的集合性和最终测试的延迟时间是引起“提取诱发易化效应”和“提取诱发遗忘效应”的决定因素[11]855-861。此后Cranney,Ahn,McKinnon,Morris,and Watts(2009)等人在真实教育情境中对“提取诱发易化效应”进行了验证。

(二)测试的消极暗示效应

测试的消极暗示效应(negative suggestion effects)指在测试过程中对信息的提取练习行为强化了对后面信息的提取过程。但是,如果学习者在测试或提取过程中出现错误,则会导致对错误信息的强化因此习得了错误的信息。如果在这时没有人及时给予反馈或者纠正的话,学生可能会一直把错误的选项当成正确答案。Toppino和Brochin(1989)让学生完成判断正误的测试。随后将判断错误的句子和未给被试呈现过但与之相似的错误句混在一起,要求被试判断这些信息的正误[10]33。结果发现,与未给被试呈现过但与之相似的错误句相比,学生把再次重复出现的错误句更多的被判断为正确句。Tippino和 Luipersbeck(1993),Brown Schilling &Hockensmith(1999)使用多项选择题的测试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但是,Roediger and Marsh(2005)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多项选择测试之后的线索回忆测试中,测试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是同时存在的[3]670。Marsh,Roediger,Bjork&Bjork(2007),Fazio,Agarwal,Marsh & Roediger的实验发现,如果在多项选择测试中,学生更多的选择了正确选项,那么他们在随后的线索回忆测试中也会有很好的测试成绩。但是,如果在多项选择测试中学生选择了错误选项的话,这时测试的负面影响就出现了[12]1007-1013。Butler & Roediger(2008)、Butler,Karpicke Roediger(2007,2008)、Pashler,Cepeda,Wixted & Rohrer(2005)等人的研究发现,要消除测试的消极暗示效应,只要在测试之后给被试提供正确答案就可以消除这个负面效应的存在[10]33,[13]1392-1399。

五、测试效应的研究展望

首先,解释测试效应的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已经有很多理论对测试效应的作用机制作了解释,但是,一些对于测试效应的质疑无法用理论去反驳。

其次,在试验方法上,采用自然实验法。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这使得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不高,而且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结果应用教育实践已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关于测试效应的实验尽可能地采用自然实验法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第三,目前关于提取练习能够促进学习的研究结论基本上全是由行为数据得来的,需要脑机制研究方面的证据提供支持。

[1]张锦坤.测试效应的发展及其与记忆监控关系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2]Carrier,M.,&Pashler,H.(1992).The influence of retrieval on retention.Memory &Cognition,(20).

[3]张锦坤,白学军,杨丽娴.国外关于测试效应的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

[4]Szpunar,K.K.,McDer mott,K.B.,& Roediger,H.L.(2007).Expectation of a final cumulative test enhances longterm retention.Memory &Cognition,(35).

[5]Szpunar,K.K.,McDer mott,K.B.,& Roediger,H.L.(2008).Testing during study insulates against the build up of proactive interfere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4).

[6]Masson,M.E.,& McDaniel,M.A.(1981).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 in long-term reten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L earning and Memory,(2).

[7]Zaromb,F.M.,&Roediger,H.L.(2010).The testing effect in free recall is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Memory &Cognition,(38).

[8]Black,P.,& Wiliam,D.(1998a).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Assessment in Education:Principles,Policy & Practice,(5).

[9]Black,P.,& Wiliam,D.(1998b).Inside the black box: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class-room assessment.Phi Delta Kappan,(80).

[10]Henry L.Roediger III,Adam L.Putnam and Megan A.Smith.(2011).Ten Benefits of Testing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ducational Practice[M].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Volume,(55).

[11]慕德芳,宋耀武,陈英和.提取诱发遗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6).

[12]Szpunar,K.K.,McDer mott,K.B.,& Roediger,H.L.(2007).Expectation of a final cumulative test enhances longterm retention.Memory &Cognition,(35).

[13]Szpunar,K.K.,McDer mott,K.B.,& Roediger,H.L.(2008).Testing during study insulates against the build up of proactive interfere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34).

猜你喜欢
范式研究者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40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中华手工(2018年6期)2018-07-17 10:37:42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0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