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理论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影响探究

2013-08-15 00:42:13栗守廉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列宁资本主义

栗守廉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哈尔滨 150025)

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马克思列宁关于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基本理论到底有何联系,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本文仅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最富创造性的理论成果之一

对于没有经历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来说,首先必须解决民主革命问题,这一点毛泽东与马克思、列宁关于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策略认识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的贡献首先在于,在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中的作用。他指出,中国革命第一阶段进行的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性质上说,虽然还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它已不再是旧式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为目的的旧民主革命;从领导权上说,虽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但它也不是一般的反对资产阶级、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为目的社会主义革命。这种新式的、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毛泽东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胜利后“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1]。这种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共和国模式、又不同于社会主义共和国模式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不仅成功地连接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而且找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好的国家形式。

毛泽东的贡献还在于,他不仅找到了跨越的道路,还规划了实现这条道路的具体途径。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之下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分工合作、各得其所的经济结构。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最重要的是允许、鼓励那些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经济被毛泽东称为“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他在解释共产党人为什么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时说:“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简单: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进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现在的中国“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2]1060。我们现在“需要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是无害有益的”[2]275。“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2]1060。为此,他提出了“三年恢复,十年、十五年经济建设”的设想。即在三年恢复经济任务完成后,再搞一段比较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完成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同时使新民主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逐步增加,经过这样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后,当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的时候,便可一举实现向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过渡了。应该说,这是个非常好的规划,但后来由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被过早地中断,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过急、过快,仅用4年时间,便在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先天不足”未能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获得一个根本的“后天弥补”,这个任务只好留给今天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

二、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为经济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并没有直接的理论指导

生活在19世纪的马克思、恩格斯重点关注的是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会首先在这些国家同时获得胜利,社会主义应在这些国家首先诞生。以此为前提,他们晚年在对俄国社会的研究中,又提出俄国有走新式革命道路,即在农村公社基础上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

俄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比较原始的农村公社在很大程度上还被继续保留着,它的特点是,土地归公社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农民不得任意买卖和放弃土地,国家通过农村公社管理机构向农民征收赋税。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这种情况时认为,一方面,土地公有制是将小地块农民个体耕作转向大面积集体耕作的基本前提,况且农民已习惯于劳动组合,它为个体劳动走向集体劳动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这种原始的农村公社又与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这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引到公社中来”[3]165。“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3]162而进入社会主义。马克思还指出,要使俄国直接吸收和获取资本主义发展成果真正实现,只能是在西方国家及时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并与俄国革命互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在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他们写道:“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4]

马克思关于俄国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虽然后来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具备而没有实现,但它对我们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首先,它为经济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不必经过资本主义的痛苦与灾难而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一种可能。不通过这个峡谷,并不等于可以径直走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和成熟。在这里,最关键的条件是必须吸收和获得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补上现代生产力落后和其他文化条件方面的课,从而使我们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在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又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社会中达到或赶上资本主义国家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就是说,新社会必须经历一个过渡阶段,才能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其次,这一论断揭示:一方面,社会发展顺序在不同国家允许有所不同,某个个别阶段可以跨越,这是从根本上否定社会制度补课论。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社会制度,它应建立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可以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必须使我们的生产力达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水平,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是必须肯定的生产力补课论。

马克思上述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一些文章也都把前者作为后者的思想理论来源,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说成是对马克思的跨越论最好践行,等等。其实不尽然,马克思上述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思想主要体现在1881年2月马克思写给俄国女革命家《答维·查苏里奇的信和手稿》中,而这篇文章在中国最早被翻译过来是1955年第3期的《史学译丛》,后收入1963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中。因此客观地说,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创造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时是不了解马克思的跨越论的,整个20世纪40-50年代我党的文件及领导人讲话也基本未见马克思跨越论思想。马克思的跨越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他们分别分析俄、中两个经济落后国家的不同情况而得出的相同结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从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跨越论的正确性。

三、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及新经济政策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直接影响

1.党的创立时期传入中国的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对毛泽东的影响

1920年7—8月间召开的共产国际二大,专门讨论了东方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列宁作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报告,系统阐述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列宁这一理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产阶级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导纲领,但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国内不可能派出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基本精神和列宁这一理论当时并未被国人所了解。

1922年1—2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派出代表团参会,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次正式派代表出席共产国际会议。会议学习了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讨论了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具体问题。会后代表又在苏俄进行了近半年的参观考察,身临其境地学习苏俄革命的经验。经与会代表的传达与宣传,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开始为全党所了解和接受,并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初步明确了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并在同年召开的中共二大上相应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特别是破天荒地制定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第二,明确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要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必须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与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据此,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抛弃了过去排斥一切党派的态度,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第三,明确了中国革命已成为世界反帝斗争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必须同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这一思想是后来毛泽东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一部分的理论依据。第四,明确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可以走非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根据这一思想,毛泽东在20年代就提出,中国国民革命“乃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合作的革命”“其目的是建设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5]的主张,它为其40年代完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准备了思想条件。

2.大革命时期传入中国的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理论对毛泽东的影响

十月革命后,为了挫败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粉碎白匪军叛乱,保卫十月革命成果,苏俄实行了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没收资本家企业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废除自由贸易,实行国家垄断生产和分配等。

1920年底,战争一结束,列宁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于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农民多余的粮食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出售;将已经实行的纯粹公有制退回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将部分已国有化了的中小企业退还原企业主经营;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租赁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大力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自由贸易和私人商业存在;等等。这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如何利用资本主义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列宁认为,像俄国这样经济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而必须采取间接过渡的办法,即“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6]。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显著成就很快便传入到中国。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1922年9月—1927年7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1915年9月创办,1921年8月后改为党的机关刊物,1922年7月停刊)、《新青年》季刊(1923年6月—1926年7月)都曾发表大量文章,介绍列宁理论和苏俄新经济政策;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三大(1922年6—7月间)、共产国际四大(1924年11—12月间)的中共代表瞿秋白、李大钊、刘仁静等回国后的传达等活动,都使新经济政策理论为党内所熟知,当然也为毛泽东创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2.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1.

[5]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

[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0.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列宁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28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大论战与湘学的新民主主义转型
湖湘论坛(2016年2期)2016-12-01 04:22:38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环球时报(2013-01-22)2013-01-22 17: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