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付良,陈 肖,张 群
(1.蚌埠市委党校,安徽蚌埠233040;2.蚌埠市民政局,安徽蚌埠 233040)
·党建园地·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研究
钱付良1,陈 肖1,张 群2
(1.蚌埠市委党校,安徽蚌埠233040;2.蚌埠市民政局,安徽蚌埠 233040)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基层党建工作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对社会组织实行的双重分层管理体制和分类控制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新形势下必须从社会组织和党建工作及其相互关联的角度来加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积极地采取措施,明确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推进政策体系的创新,找准社会组织与党建工作的结合点,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机制,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
党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下,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成为我国当前党建工作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基层党建工作一个新的领域。如何在社会组织中抓好党的建设,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1]处理好党的建设与社会组织自身建设的关系,在政社分开,保持独立性的基础上加强党的建设,积极强化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基础性作用,必须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夯实党在社会组织中的基础,强化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社会组织建设。
(二)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提高管理效率,巩固执政基础的需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性结社革命”,我国社会组织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社会治理以及和谐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协同社会发展,参与社会管理,对政府职能起着补充作用,对推动发展、服务社会、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其独立性的主体地位,随着政治地位的上升和民主过程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和谐稳定产生影响,对政党执政带来影响。因此,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社会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秩序,提高管理效率,满足社会组织日益增加的需要成为党在新时期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不断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地位界定与作用发挥面临双重困境
基层党组织在社会基层组织中起战斗堡垒作用,是党实现对整个社会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同的社会组织有不同的活动规律,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活动必须与这种客观规律相适应,其作用才能得到真正发挥。
关于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地位,不仅仅是定位不清的问题,还存在主观认识不到位、作用难发挥的情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个新提法表明对社会组织的管理理念和定位有了新取向:以政社分开为前提,以权责明确为基础,以依法自治为目标。这个新取向对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将产生深刻影响。但是,社会组织党组织定位、职能和作用则没有明确的界定。十八大党章第32条中,对街道、乡、镇、村、社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其职能和作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对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地位、职能和作用则没有明确的界定。社会组织一般都按照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开展。正是由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职能作用的定位不清,而开展党建活动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开展在认识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社会组织党组织作用发挥面临窘迫的困境。
一是管理部门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重视不够。社会组织与非公经济组织相比较而言,上级党组织更关注非公经济组织,给于更多的外力推动。非公经济组织许多单位是由国有或集体整体改制、分离重组为非公有制企业,企业原先的党组织班子力量较强,党组织的作用容易发挥。而社会组织则情况复杂,种类繁多,更多的是新生的社会组织,没有党组织的传统影响,党建力量薄弱,影响力小,许多业主一时还不明了成立党组织的必要性,业主主动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较少,更由于上级党组织的关注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
二是社会组织对党组织的建立及党建工作认识不足、动力不足。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或者开展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中的法人代表及领导的认识程度有极大的关系。他们对在单位建立党组织或搞党建工作心态和动机不同,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有的心存疑虑,等待观望。赞成者大部分是党员法人,对党建工作表现出较大的热情,认为建立党组织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形象和推动本单位工作的开展。反对者认为建立党组织或搞党建会干预或影响单位的业务建设,党组织活动会影响业务工作,给单位增加成本,因而对党建工作积极性不高。心存疑虑者认为党建工作“可有可无”、“不支持也不反对”。还有一种情况是大部分社会组织党员数量少,难以形成建立支部的条件,有的认为从社会组织的形象考虑,建立党组织也只是一个形式而不愿投入精力或资金而给予重视。
三是社会组织党员对自身角色的误读,党组织和党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组织中党员干部面临新情况表现在能力不适应,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由于多种价值取向的客观存在,党务干部队伍不稳、整体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社会组织中党员职工受雇佣思想影响,存在着种种消极心理,党组织及党员发挥作用的效果受到影响。
(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着政策滞后和体制性障碍的双重制约
从社会组织管理情况看,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手段。由于社会组织不是由党和政府直接管理而仅仅是间接管理,这就造成现有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在高度重视的同时,在行业管理、政策扶持和政策引导上的工作做得不够。二是在一些已经具备建党条件的单位,由于主管部门不明确,组织手续难转接等政策原因,迟迟不能有效地建立党组织;已建立的党组织,其活动方式、内容、作用发挥等都不能有效地开展和体现。另外,由于社会组织特殊的行业特点,机构、人员分散,个人择业行为自由度大,流动性强,所以管理难度大,这就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现状可以说不容乐观。
同时,党和政府对社会组织实行的双重分层管理体制和分类控制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方面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对社会组织在宏观上缺乏有效的管理。一些社会组织处于“无政府”状态,无法与业务主管部门形成有效的衔接,严重影响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对社会和谐发展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在微观上缺乏对社会组织的有效引导和监管,管理手段明显滞后。对一些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的内容以及管理方式缺乏有效控制,有的社会组织甚至违法开展活动,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隐患。体现在社会组织党建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组织覆盖推进难、党组织开展活动难、党员发挥作用难、工作保障落实难等问题客观存在。
(三)社会组织中的党建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与新经济组织党建相比较,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并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虽然纳入工作日程上来,但政策性扶持与指导不到位,现在也仅仅处于调研阶段,相当一部分工作处于一种“自然”状态。缺乏有效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和实现机制。二是现行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滞后,仅仅是靠行业和主管部门或登记管理部门进行间接管理。而由于各自的权限限制,这种间接管理也仅仅是业务上的间接指导或者工作上的政策指导,党建工作开展的覆盖面不够,基本上不能解决问题或者是无力解决。三是从对党员的管理情况看,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多处于多重管理的状况:一方面,由于许多人工作的不确定,流动性大,不少党员游离于正常的组织活动之外,因而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隐性党员”和“口袋党员”;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中的成员许多都是离退休人员和离岗人员,组织关系都没有转入所在单位,使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难以到位。个别单位虽然有健全的组织,但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四)社会组织中薄弱的组织基础使得党建工作困难重重
在社会组织中,静态的党员管理模式使得党员的组织观念、党员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不能明确,开展党的工作的基本环境不能得到保证。由于社会组织的许多单位都具有法人这一基本特征,导致了党组织的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组织的发展不同步。一是少数党员组织观念淡薄。二是由于行业或专业特点,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比较分散,组织开展活动难度大。三是社团管理的松散性特征决定了党建工作的难以开展。在社会组织中,由于环境的影响,单位中发展党员难度大,造成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缺乏渗透力和影响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新的社会载体其社会的功能与作用越来越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使新社会组织有效地开展党建工作,应积极地采取措施,开辟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新路径。
(一)明确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以及党组织的地位
开展社会组织党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就是要以党组织为依托,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和监督社会组织的发展,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达到以国家强社会、以社会强国家的目标。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谐共生的良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在社会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要坚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与尊重社会组织的独立性相统一。一方面要按照党建的要求完善和发展社会组织党组织,以促进政府、社会组织加强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要确保社会组织自身的独立性,以保证社会组织的持续发展。
(二)以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强化社会组织的职能
社会组织党建的战略目标就是增进社会组织发展目标与党的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密切党与各行、各业及各界群众的联系,使社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自治功能,提高社会组织自治的公共服务质量,协助政府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提供有偿服务,促进现代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二是充分发挥推进政治发展功能。党组织通过加强对社会组织参与政治的引导、合作和对话,逐步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利益整合以及表达的政治与工作机制,形成有序推进民主化的合力。三是充分发挥引导和培育功能,确保社会组织依法设立、依法运作并接受法律监督。四是探索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民主化转型,以社会组织本身的民主化运作,促进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民主化,为实现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坚实基础。五是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社会组织建设。“党组织的建立,并不必然就削弱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健全的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也会给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制度借鉴。”[2]
(三)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机制
适应新形式下的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必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一是应当把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机制归入组织部的直接领导下,明确社会组织党的工作部门的地位、作用、职责、职权,形成统一领导的工作管理新机制,以利于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二是在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的前提下,健全组织运行机制。政府部门应根据社会组织的性质和特点,按照单位的功能和性质加以分类管理,组织部门应加强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统一领导。这样利于更多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加强行业间的信息沟通,同时有利于党组织活动的开展。三是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统一协调管理机制。目前,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大多由民政局或街道社区来承担,而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的开展已经超出了民政局和街道社区工作的负荷,党建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应当建立起组织部、主管部门、登记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如此方能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服务保障。四是建立公众参与协作机制,充分发动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促进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化,促进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民主建设,以党组织建设带动社会组织建设。做到责权分明,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四)推进政策体系的创新,提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针对性
一是加强调研,明确政策,推进政策体系的创新。社会组织的情况复杂,类型各异,具有复杂性和松散性特征,在政策制定上,要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切不可照搬国有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经验,要与时俱进地思考和处理现实中的矛盾,补充相关政策与规定,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推动党建工作条件的形成,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创造舆论环境和政策条件。
二是在社会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必须要有针对性,找好落脚点和着力点。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要把党的工作与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党的组织发展带动社会组织的发展,形成社会组织发展的动力。要在“融入”和“结合”上做文章。“融入”就是使党建工作融入社会组织工作,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要通过党员的先进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有所作为的工作体现出来;在指导思想上跳出“就党建抓党建”,把着力点放在支持和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上来,提倡“服务型”工作。“结合”主要是指目标的结合、资源的结合、人才的结合、管理的结合,达到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党建工作的统一,党建目标与党建效果的统一。具体办法:(1)借助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出谋划策、参谋咨询,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提供政治导向服务;(2)通过党组织领导的群团组织,凝聚人心,协调上下内外关系;(3)调动党员积极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4)积极开展各项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文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方法
一是搭建平台,激发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内在活力。搭建平台,创新载体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支撑和有效形式。(1)找准载体。即在一个阶段找准一个中心,在一个时期找准一个重点,建立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活泼,反映时代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活动载体。(2)创新载体。即采取座谈、报告、演讲、参观、联谊、培训等专题活动创建载体,也可以采用文艺娱乐、思想教育、体育活动等综合性、社会性、群众性强的活动创建载体。通过找准现有载体和创新载体,激发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内在活力,激发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调动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创新党建组织设置方式,提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首先,要针对不同层面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能按照一个模式来推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开放式、主动式、协调式、服务式的工作方式,用平等协商的方式与社会组织进行联络沟通。其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按照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特点,积极探索灵活多样、务实管用的组织设置形式,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和党的工作全覆盖。(1)要积极探索在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建立健全党的组织。(2)积极探索社会组织与社区基层组织、农村行业协会以及其他基层组织建立联合型党组织模式。(3)设置社会组织流动党员党组织。流出地和流入地组建联合党组织,实行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建立互联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再次,已经组建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要凭借已有的党委、党支部以及共青团组织等,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来增强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没有组建党组织的社会组织,也可以利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已有的载体条件,积极在社会组织中开展活动,为在新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融合度。
三是积极组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专职队伍。通过选好党支部书记,选派联络员、指导员或者以挂职的形式从各单位选派一批富有经验的党员干部到社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同时,抓好自身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党务工作者队伍。只有具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高质量地做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六)完善社会组织党建信息化建设
在实践工作中,要以传统党建方式为基础,以信息化方式为有益补充,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社会组织党建信息交流网络平台。在方法上,一是扩大社会组织党建信息化网络载体,不仅在互联网上推进党建工作,还可以利用手机作为载体,建立社会组织“手机党建”,加强党员与党员、党员与党组织、党内与党外信息交流沟通。二是加强社会组织党建信息员的队伍建设。在每一个社会组织发展党建信息员,加强培训,即时动态地反映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情况。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网络党建的有关栏目,及时更新,更加贴近社会热点、党建热点,贴近党员思想、生活、工作实际,充实党员文化生活。四是建立网上流动党支部,重点做好“隐形”党员、流动党员思想教育、组织转接和生活工作问题,真正实现“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有组织到有活动,从有活动到有实效”的转变。五是积极做好社会组织党建的网络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
(七)建立社会组织联谊活动制度,促进党建活动开展
由各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成立各种形式的联谊会,吸纳各单位领导和部分党外代表人士为会员,定期开展联谊活动,以加强行业间的信息沟通,有效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党和政府联系社会组织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时,要加强与社会组织的代表人物的联系、沟通,有计划、有步骤抽调、选送社会组织有代表性的人士到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进行培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带头表率作用,以带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助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
[2]刘勇进.社会组织党建问题研究——基于社会组织的视角[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20.
D26
A
1008-8520(2013)06-0053-05
2013-09-10
安徽省社科联项目(2013AMSMI-013)
钱付良(1964-),男,安徽蚌埠人,理论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