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及其实证分析

2013-08-15 00:44王发兴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韶关市区域环境韶关

王发兴

(韶关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区域环境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区域吸引外部投资和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条件。本文拟以韶关市为实证案例,在对区域环境的内涵、区域环境因子的功能及其研究意义作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韶关市区域环境的优势与劣势进行探索,目的在于为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规划提供必要参考。

一、区域环境的内涵及其功能评价

(一)区域环境的内涵

环境作为主体的外在客观条件而存在,反映了人类活动与空间因素的关系。区域环境亦是指具有独特结构和特征,占有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或社会环境。广义的区域环境泛是指天然形成的具有某种独特价值的自然因素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富有人文色彩的社会经济因素的总和[1]。系统论观点认为,区域环境是一个含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体系,是某一空间地域的自然作用和人为活动的完整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始终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作用与交换的复杂过程。与纯自然(地理)环境或纯行政区域相比,区域环境更具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行政区域的分割性、区域系统(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性,以及系统的对外开放性的特点。从分类学的角度来考察,区域环境一般可以分为周边(外部)环境、区位环境、内部资源环境,以及内部人文(政治、法律、政策)环境等。不同的区域环境在不同的自然、社会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因而其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程度也是不相同的。把握区域环境的内涵及其特征,乃是我们对区域环境作出科学分析与评价的前提所在。

(二)区域环境因子的功能评价

从广义上讲,凡是对某特定区域内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均可称为区域环境因子。本文就区域环境因子的区位因子、自然环境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等,进行解读。

1.区位因子及其功能

现代区位理论认为,区位是指某一主体(地理事象)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从这一角度的理解来讲,工业生产所占有的场所即为工业区位,农业生产所占有的场所即为农业区位,城市(市域)经济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则为城市(市域)区位。在区域经济学中,区位既可以表现为地理位置,如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理位置等;也可以被描述为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美国经济学家胡佛,在总结经济区位因素对生产力布局所起的作用时指出:一定空间的经济区位,其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子):(1)地区性投入:具体指存在于某一区位、难以从它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移入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2)地区性需求:该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3)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4)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情况[2]。在不同的经济区位上,上述四类区位制约因素不同,而区位利益具有很大的差别,这也就决定了各个经济区位的相对优劣。人类对自身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因为区位不仅关系到自然条件,也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因而区位对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通常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能加速或延缓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2.自然环境因子及其功能

自然环境(也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活动相互起作用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复杂的综合体。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自然环境还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舞台和重要的对象。自然环境通过人类劳动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其中,地理位置决定了劳动的距离成本;地质地貌产生水热条件的二次分配,形成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气候中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对农业生产和布局更是起决定性作用;自然界的土地、水、生物、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更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财富和物质资源;良好的环境质量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是现代经济活动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生产要素之一。

3.社会经济因子及其功能

区域社会经济环境是指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的社会经济因子。一般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科技信息环境等[3]。政策环境主要指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方针、政策(如产业结构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是经济活动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导性因素。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对特定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约束,往往能够起到对区域功能的有效控制。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基础条件,如交通、市场、能源、资金等。其中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区域与外界联系的通道。没有发达的交通,就不可能有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市场发育完善的地区能够有效规范和引导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反之,则不利于经济发展。文化环境是反映区域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社会进步的象征。科技与信息,作为文化的重要元素,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之一。知识、智力、信息和科技等文化元素,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环境因子在区域规划中的研究意义

第一,区域环境是区域规划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区域规划是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发展趋势,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与空间的科学安排。科学的区域规划必须是建立在对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科学分析和评价之基础上的。故此,对区域发展环境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既是区域规划的前期工作基础,也是某一区域规划的具体任务和内容之一。

第二,区域环境是区域发展决策的前提和依据。区域环境不仅为区域开发与建设提供土地、大气、水、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而且给区域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市场等各种社会经济资源。区域经济发展决策要充分考虑区域的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要分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与约束因素,努力寻求区域趋利避害的结合点,为区域发展决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各功能区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遵循区域环境发展规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区域环境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性质的开发系统,它与开发建设区之间有着密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过对区域环境的各种影响因子进行挖掘,有助于了解区域的环境状况和区域经济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推进区域环境治理体系的规划与构建,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证研究:韶关市区域环境基础分析

(一)区域环境的优势考察

1.区位比较优势分析

区域经济学将区位界定为决定人类活动场所的位置及其各种因素和关系的总合。从能够发挥对外开放功能、城市聚集功能等方面来考察,目前韶关在广东省域内的区位条件尚不及广州(扼珠江入海口、系中国对外经济往来的“南大门”)、深圳(临海、毗邻香港与中国的经济特区)等沿海发达城市。然而若与粤北的云浮、河源、清远、梅州等山区市来比较,韶关的区位优势却十分明显。(1)省际边境及“北大门”的区位优势。韶关市地处广东省北部区域,毗邻湘、赣等省份,粤北地区是广东省通往内地(湘、赣)的“北大门”,具有出湘通赣、省际联系便利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可以承担广东省与我国内地省份经济贸易联系的中转站和重要通道的职能;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吸纳和辐射粤湘赣三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多项功能。(2)双经济地带叠交渗透及珠三角“后院”的区位优势。一方面,韶关市地处珠三角的外围(外环)地区,又与湖南、江西等长江中游省份毗邻,处在以珠三角为中心的华南经济带和以长三角为龙头的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接部位。在过去,由于南岭山脉的地域阻隔,华南经济带与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融、合作受到一定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红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战略的广泛开展和实施,韶关在倚南接北、产业梯度推进(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推进、长江中游内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十分明显。一方面,韶关市又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区域规划内的外环地带,作为珠三角“后院”经济体的区域特征,进一步得到彰显[4]。《纲要》的全面贯彻实施,必然带动韶关社会经济发展良性快速发展。(3)岭南亚热带自然带及生态区的区位优势。韶关市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大体可从几个方面来评价。首先,从区域地质与地貌区位来看,韶关地处中国南部重要地理分界线——南岭山脉中段的南坡,在中国的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南褶皱带(台地)的一部分。在地质历史上经多次造山运动,受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多次间歇性上升影响,以及在流水、风化等多种外营力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从而构成了韶关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基础。一是韶关区域在中国地震带区划中属于华南台地的非地震区,地壳相对稳定,城市工程建设以及其它人类活动的地质基础比较优越,防震级别相对较低。二是韶关区域(南岭地区)其大地形成过程中便生成了丰富多样的矿藏,能为韶关的工业以及其它经济发展提供矿产资源和能源保障。三是韶关区域山地面积大,山地、丘陵与河谷平原、山间盆地相间分布,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为生物多样性和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地理环境。四是山地的屏障作用明显。南岭南坡北高南低的地势,是我国南方北上与南下气流的天然屏障,韶关冬季在冬季风背风坡上,天气较暖和,无明显冰雪冻灾;夏季又在夏季风迎风坡上,雨水充沛且无干热风(焚风效应)之灾。五是地势高差大,导致河流落差大,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其次,从气候带区位来看,韶关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附近(23°50′N-25°31′N),年均气温约20℃ (18.8-20.7℃ ),1 月 均 温 在 8℃ 以 上 (8.6-11℃),比邻近的郴州、赣州均要高出3-5℃,无霜期在300天以上,≥10℃的积温量约6 500℃(6 000-7 000℃),有明显的由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征,并具有冬季气温偏高、低温灾害偏少的气候区位优势。就海陆位置而言,韶关虽然不靠海,但韶关区域往东往南距海的直线距离仅有200-300公里,受夏季风和台风的影响较为明显,雨水充沛,且雨热同期,于作物生长有利,也因此形成较为丰富的水资源。独特的气候区位条件,使得韶关地区榕树生长得郁郁葱葱,香蕉能开花结果,棕榈树、紫金花等南亚热带树木也能安全过冬。然而,这些景象在相邻(一山之隔)的郴州、赣州等地,却是无法看到的。第三,从自然带区位来看,由于韶关独特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区位置,便成就了韶关在省域乃至全球自然带的区位特征。首先,韶关的植被类型均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森林带,其中北部山区是较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而中南部地区的植被类型则具有向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点。韶关区域一年四季林木郁郁葱葱,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其次,韶关的地带性土壤以红壤和红壤性土(酸性土)为主,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山区有黄壤、山地草甸土等土类;非地带性土壤以紫色土(微碱性或微酸性)、水稻土和菜园土为主;土壤种类繁多,尤其对水稻、茶叶、甘蔗、蚕桑等作物的生长有利。其三,韶关的自然与生态景观,既有终年郁郁葱葱的常绿阔叶林景观;也有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交相辉映,以及阔叶林与针叶林交相辉映的混交林景观;还有种类繁多的人工林,以及水稻田园、蔬菜田园、甘蔗田园、黄烟田园等农业生态景观。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森林带中,如柚子、李子、枇杷等亚热带水果品质好,价位高,而银杏、巴西果、甘蔗、桑蚕等需要热量较多的作物,也可作为特色产业来开发。

2.自然要素禀赋优势分析

由于独特而复杂区域环境,便形成了韶关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韶关的资源禀赋优势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1)类型多样的土地资源优势。韶关市现有土地总面积1.846万平方公里 (合2 769万亩),2008年全市户籍人口323万人,人口密度约为175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约8.6亩。人均土地面积为全省(约2.8亩)的3.1倍,是珠三角地区广州(1.4亩)、深圳(1.6 亩)、东莞(2.0 亩)等地的 4-6 倍;在粤北山区以及红三角地区,乃属于人口密度小、人均土地占有量较大的地区。其中,人均土地面积分别高出云浮(4.3 亩)、梅州(4.6 亩)、河源(6.8 亩)和清远(7.1亩)的4.3亩、4.0亩、1.8亩和1.5亩,也高出郴州(6.2亩)和赣州(6.5亩)的人均水平。从土地资源的总量来考察,未来韶关市国土开发利用的空间还比较大。从土地资源的结构和利用状况来看,2008年全市共有耕地(含果园、桑园、茶园等园地)348.75万亩,林地2 145.01万亩,牧草地0.42万亩,建筑用地(交通和水利水工用地)面积约13万亩,未开发利用地面积149.4亩(其中荒草地、滩涂、裸岩石砾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等)。其中,人均耕地面积1.08亩,相当于全省人均量(约0.45亩)的2.4倍。此外,韶关的林地面积大(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6%),未开发利用土地多(占土地总面积的5.42%),市域的生态保障功能强,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2)水热充足的气候资源优势。韶关处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区域,为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气候资源优势明显。在纬度地带、季风影响,以及地形对水热再分配的综合作用下,形成韶关丰富多样的气候资源。一是光照充足。韶关市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光能较多。据气象部门的统计资料,韶关多年平均太阳年辐射量为99-133千卡/平方厘米。全市年均日照时数为1 550-1 750小时 (2008年为1 543小时,其中翁源、曲江等地日照时数超过1 800小时、乐昌约1 500小时)。全年日均温≥10℃期间的日照时数达1 250-1 600小时,具有光温配合好、生长季长、光能利用率高的资源优势。二是热量充足。韶关域内日平均气温除山区和个别地方偶有0℃以下外,大部分气温均在0℃以上。全市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量在6 500℃左右,其中北部区域约6 000℃-6 500℃,而南部的翁源、新丰等地为6 500℃-7 000℃。日平均气温≥10℃的平均初日为2月24日-3月9日,终日在12月4日-19日,间隔天数为272-300天。稳定通过12℃的保证率在80%的日期,南部为3月24日-26日,西部和北部为3月27日-4月1日。水稻安全生长期北部地区为211-220天,南部地区为221-230天。韶关发展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优越。三是雨量充沛。受夏季风影响及地形的抬升作用,韶关的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400毫米-1 900毫米(2008年为1 732毫米)。韶关域内雨热同期,水热匹配好,发展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明显。

(3)人均量较大的水资源优势。韶关市地处我国东南部的外流区域,河流众多,市域内集水面积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流,主要有北江、墨江、锦江、武江、南花溪、南水、渝江、新丰江等8条。全市多年地表水资源量(河川径流总量)为185.2亿立方米(2000年数据),其中北江(主干浈江)为148.3亿立方米,武江61.2亿立方米,锦江为45.1亿立方米,渝江为23.4亿立方米,新丰江为18.36亿立方米,南水为13.4亿立方米,墨江为12.7亿立方米,南花溪为9.7亿立方米。此外,市域内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1 000平方公里河流还有54条,其多年平均河川径流达144.8亿立方米。全市人均径流总量为5 734立方米,相当于全省人均水资源总量(2 369立方米)的2.4倍。

(4)得天独厚的矿产能源资源优势。韶关既是广东省最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域,也是广东省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聚集地。其矿产能源资源优势侧重表现为:一是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矿产资源。南岭地区是我国有色金属等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地带,故此韶关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较广,储量较大。目前韶关市已发现的矿产共有88种,分别占全国已发现矿产(162种)和广东省已发现矿产(117种)的54.3%和75.2%;2008年韶关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5种,分别占全国(148种)和广东省(85种)的37.2%和64.7%。全市有色金属矿产探明储量,铜为64万吨,铅为159万吨,锌为332万吨,钨为18万吨,锑为7万吨。探明储量位居全国前列矿产,主要有铅、锌、铜、铝、钨、秘、锑、汞、铀、砷、煤、稀有、积土、萤石、石灰岩、白云岩等16种。色金属矿产资源的优势,在广东省十分凸显,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称誉。此外,市域内黑色金属矿产铁矿探明储量为0.47亿吨,锰矿为70万吨;贵金属矿产银金属探明储量4 464吨,黄金金属探明储量4吨多;冶金辅助原料矿产白云岩探明储量为1.7亿吨,黄石为200万吨,耐火粘土为700万吨,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硫铁矿探明储量为1.7亿吨,重晶石为17.6万吨,砷为4万吨;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水泥灰岩在全市10个县(市区)均有分布,花岗岩在南雄、始兴、曲江、翁源等县(市区))均有分布;稀土矿产在乳源(大东山)、曲江、南雄、始兴、乐昌、仁化、翁源等县(市区)有分布;放射性矿产主要分布在乳源、南雄、仁化等地,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是富甲一方的能源资源。一是煤炭资源丰富。2008年全市煤炭已探明储量为1.32亿吨(2000年曾为1.45亿吨),市域内的曲江、仁化、乐昌、翁源、始兴、乳源等地均有分布。20世纪90年代年均生产原煤240万吨,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40%以上,且绝大部分销往珠三角地区。三是水能蕴藏量大。全市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80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约150万千瓦,分别占全省的20%左右;市域内重要的水电站有南水水电站、长湖水电站、泉水水电站、潭岭水电站等,火电站主要有韶关电厂、坪石电厂等骨干企业。全市年均发电量约100多亿千瓦时 (2006年为128.6亿千瓦时、2009年为90.8亿千瓦时),约占全省发电量总量(2 500亿千瓦时)的10%。韶关作为是广东重要的能源生产和输出基地,为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资源保障。

(5)堪称“人类基因库”的生物资源优势。韶关优越的水热条件,以及复杂多样地表形态,成为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 (人类基因)宝库。一是森林覆盖率高。2002年韶关森林覆盖率曾达70.8%,木材蓄积量达6 000多万立方米,居广东省首位。2008年受特大冻雨灾害影响,森林覆盖率退至66.1%,然而市域林木绿化率仍达68.9%,均高出全省森林覆盖率(56.3%)的十多个百分点。二是植物种类繁多。韶关自然环境保护良好,植物资源丰富,且具有起源古老、成份复杂的特点。据统计,全市有维管束植物2 686种,隶属于271科1 031属,占广东省维管束植物7 055种的38.1%。全市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27种,其中一级保护7种(即苏铁、四川苏铁、南方红豆杉、水松、水杉、伯乐树等),二级保护20种(即苏铁蕨、桫椤水蕨、福建柏、海南油杉、华南五针松、白豆杉、长柄双花木、半枫荷、香樟、油樟、闽楠、楠木、野大豆、花榈木、厚朴、凹叶厚朴、红椿、伞花木、虫草等)。另外,韶关有不少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按用途分类主要有:材用植物210种,药用植物852种,芳香植物79种,油脂植物261种,纤维植物57种,果树植物441种,拷胶植物28种,淀粉植物38种,绿化植物及花卉42种。韶关市更是众多竹类繁生之地,是广东省重点竹类品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共有竹类17属120多种,竹林面积215.3万亩,立竹量约2.3亿根。三是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韶关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共计有443种,隶属于34目99科263属,占广东省丘陵山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08种的72.9%,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有62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8种(即蟒、瑶山鳄蜥、黄腹角雉、云豹、金钱豹、华南虎、黑麂等),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55种(即虎纹蛙、山瑞鳖、大壁虎、猕猴、短尾猴、穿山甲、黑熊、水獭、斑林狸、大灵猫、苏门羚、斑羚、鸳鸯、凤头鹃隼、凤头鹰等)。从经济价值来考察,韶关的野生动物大致可以分为肉用动物、毛皮动物、药用动物、研究性动物等类别。四是自然保护区面积大。2008年全市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为世界生物圈保护网的自然保护区。此外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2个,其面积达17.9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184.6万公顷)的9.7%。

(6)山清水秀的旅游与宜居生态优势。地处亚热带、南岭南坡、季风性湿润气候的自然条件,自然成就了韶关宜居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一是处在康乐型的气候区内。康乐型气候即适宜性气候。研究表明,天气和气候是影响人类居住环境舒适度的重要因素。而其中的气温和空气负离子浓度,又是衡量居住环境舒适度的两个主要指标。就气温而言,对人体最适宜的大气温度是18℃-24℃(人体皮肤感觉最舒适的气温为32℃)。而韶关市年均气温约20℃,最冷月(1月)均温在8℃以上,日平均气温≥12℃的平均天数在220天以上,属于康乐型的气候范畴。研究还表明,大气中的负离子(尤其是负氧离子)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利,甚至还有治疗保健功能。空气负离子的产生除了太阳紫外线辐射、雷电等自然力作用外,还包括土壤、动物和植物的生态过程,以及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光电效应等生物性发生渠道。后两种途径均与森林分布紧密相关。韶关的森林覆盖率达70%左右,城郊和林区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可达1 000-2 000个/cm3,属于典型康乐型气候区。二是山环水绕的自然景观。韶关地处南岭山脉南坡,为山地、河谷、丘陵、盆地相间分布的地形区,又有北江(浈江)、武江、墨江、南水、新丰江等8条大河流,以及50多条较大的河流环绕在山地丘岗之间,山清水秀,自然景色优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城市——韶关市,浈江、武江、北江几条大河纵贯市区,境内的帽峰山、莲花山、芙蓉山与之交相辉映,“三江六岸”壮丽的山水画卷,令游客流连忘返。三是城市生态基底保护良好。韶关人们在过去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开发中,较好地保护了城区的自然生态,坚持依据山水地形,城市有计划地自然增长,没有进行破坏性、摊饼式开发,城市的生态基底和自然环境得到了有效地保护。目前市区的各种环境质量指标均是优等的。其中,市区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大气优良天数达362天 (2009年)。2008年韶关市区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0.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8平方米。韶关市各县(市、区)的空气质量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要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大于90%以上。近年来韶关市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首批6个城市之一)。故此,韶关市以自身优越的生态宜居环境,欢迎四海宾朋。四是宜(迷)人的生态旅游目的地。韶关市南靠珠三角、北倚南岭、北江上游,自然风景迷人,生态旅游条件优越,早在2001年韶关就被国家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世界地质公园、自然遗产——丹霞山,景象壮观的乳源大峡谷,始兴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以及禅宗祖庭南华寺,“粤人故里”珠玑古巷等生态与人文旅游景观,是珠三角等地山区生态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5]。

3.社会经济基础优势分析

全面考察韶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基础条件,我们发现有如下几方面的有利条件及潜在优势。

(1)国家与广东省的区域倾斜政策,注入破解山区发展难题的新动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加大对粤北山区扶持和支持的力度,成为加快韶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和政策优势。首先,2008年底,经国务院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12月),《纲要》在确定珠三角地区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的同时,对粤北地区的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也做出了明确指示。《纲要》指出:培育粤北地区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其次,2010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在粤北山区工作会议期间作出《关于促进粤北地区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南方日报2010年01月29日)的重要决策。《意见》提出:省委省政府支持韶关建成粤北区域中心城市、广东制造业基地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支持韶关振兴钢铁、装备基础零部件老工业基地,打造产业集聚中心,做大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装备、烟草、生物制药、玩具、旅游、物流、特色农业等十大支柱产业;支持韶关市高起点建设芙蓉新城,建成以“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为重点的知名旅游目地。同时省委省政府对韶关(及粤北山区)在项目安排、财政转移支付以及资源和生态补偿等方面,均给予有力支持与政策倾斜。无疑,这对于韶关市破解发展难题、加速市域社会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2)市域经济加速发展,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夯实。资料表明,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韶关市正处在一个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时期。一是经济增长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2006-2009年韶关市连续四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0%,即分别为14.7%、14.9%、10.6%和10.1%。;200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71.73亿元,工业生产总产值为603.20亿元,外贸进口总额达到6.15亿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8.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0.6亿,实际利用外资为1.89亿美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 9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5 338元。目前韶关财政总收入、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利润总额等多项指标均排在全省山区市首位,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全部实现超亿元。二是投资实现跨越性增长。近几年来韶关市在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呈现出两大亮点。首先是固定资产投资在2008年(总量283.79亿元)增长30.4%的基础上,200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356.50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排全省前3名。其次是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列入省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的项目数排第3位;2008年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31.5亿元。2009年重点项目投资完成额为192.86亿元,增幅达31.8%。三是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落户韶关。近几年来,诸如韶关核电厂(总投资400亿元)、乐昌峡水电站(投资50亿元)、广东低中放固体废物处置厂项目(已选址)、华电集团热电冷联产项目(已选址)、风力资源开发项目(已选址)、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已进行可行性论证)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纷纷落户韶关,为加速韶关市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3)金融存量资本增大,资本要素形成巨大的支撑力。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韶关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达到794.40亿元,比2008年的674.42亿元增长了15.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320.02亿元,比2008年的221.29亿元增长了30.9%。2009年全市证券交易额达到1 395.4亿元,比2008年的738亿元,增长了47.1%。市域金融资本存量增大,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4)交通通讯设施不断改善,运输流通能力得到提升。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南岭重镇、粤北区域交通中心的重要战略地位。历史上这里是通江达海水上交通枢纽;现在这里铁路、公路和航运运输网络完善,交通四通八达。铁路运输方便快捷,国家京广运输主动脉每天有200多次客货运列车在此通过、停靠或始发;韶(关)赣(州)铁路、韶(关)柳(州)铁路的拉通,将加速韶关对外的联系。公路交通日臻完善,京珠高速公路、105、106、107国道纵贯境内南北,323国道横穿东西;韶赣(州)、湘深(圳)、汕(头)昆(明)、大(庆)广(州)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进程。内河航运条件优越,从韶关港到香港屯门港全程260海里,集装箱货轮可在24小时内直达。珠三角规划《纲要》已把韶关列入广州两小时工作圈和一小时生活圈;国家铁路客运快专线——武(汉)广(州)铁路客运线贯通通车,韶关至广州的车程只需45分钟。

(5)老工业基地坚实基础,发展现代工业的条件优越。韶关作为传统工业的老工业基地,其工业基础雄厚。计划经济时期,韶关(主要是韶关市区)就是中国华南重工业基地,有较好工业基础。韶城的工业中路、工业西路、新华北路、新华南路、南韶大道(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马坝等地,均是韶关的重要工业区。旧中国韶关就能生产飞机,改革开放初期韶关就能生产计算机,现在境内的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电力、小型拖拉机、矿山机械、机电、电子、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仍然是韶关的重要工业部门。此外,境内的沐溪工业园区(省级)、莞韶(南雄)产业转移园、武江科技工业园、曲江经济开发区、浈江中山工业园、乳源工业园、乐昌产业转移园、始兴产业转移园等一大批现代工业园区,已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创新科技产品、增加出口创税、壮大市域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2009年全市工业生产总值达到603.20亿元,工业增加值(201.92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5.3%,占全市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33.77亿元)的86.4%。目前,韶关钢铁集团公司钢年产量已突破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之列;韶关冶炼厂铅锌冶炼年总量已达30万吨,韶铸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铸锻件专业生产企业之一。韶关发展现代工业(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条件优越。

(6)劳动力与教育资源充裕,人力资本要素形成新的活力。韶关市社会劳动力总量达141.9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92万人,城镇劳动力49.9万人。职业技术教育发达,是广东省重要的高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培训基地。全市拥有2所普通高等院校,2009年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91万人,其中,韶关学院(粤北韶关、清远、河源三市唯一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有19个二级学院和教辅部门(设有47本科、32个专科专业),有30多个研究机构,有教授80多人,有博士、博士后学历者70多人,有在校学生2万人。此外,韶关境内还有37所中等职业学校 (其中12所为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9年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在校生达12.3万人,全年短期技能培训人员2.81万人,劳动力输出 (向市外)33.26万人。教育、技术与劳动力资源充裕,为市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力资本要素支撑[6]。

(二)区域环境的劣势考察

综合考察韶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环境条件,我们不难发现,市域区内尚存在着多种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其一,内地山区,内外通达性的羁绊。韶关市地处粤北山区,一些地方属于地势高亢的中高山地,有的则处在山地间的河谷和盆地中。这种内地山区的自然环境,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与沿海地区相比,内地缺海运条件,进出口贸易要通过“过境贸易”或“转口贸易”来实现。而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又往往平地和耕地较少,土地坡度较大,发展经济和对外联系困难较大。相对而言,这样的区位条件给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以及物流、商贸等经济活动,都会带来诸多的不便。

其二,水运优势丧失,铁路“中转站”退变为“通道”。历史上的韶关(今韶关市区),主要是依托发达的水运发展而兴盛起来的,2000多年以来韶关就是广东境内三大内河港口(包括广州、肇庆)之一。韶关也是全国最早通火车的城市之一,1916年5月穗韶铁路就建成通车。20世纪的抗战期间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初期,韶关的民用航空事业也有发展。长期以来,韶关就是全国区域性的水运枢纽、铁路运输中转站。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京珠、107等高速、高等级交通干线的相继开通,人们选择了走旱路,而放弃了水路。因此,昔日的武江、北江(浈江)水运已不再是韶关的优势了。20年前(1987年)南岭屏障大瑶山隧道群凿通,韶关至郴州的路程由过去的数小时,缩短为1.5小时,以及于2010年开通的武广快速列车正式营运,韶关至广州的车程已缩至为45分钟。人们已不再把韶关作为中转站了,而仅以交通通道的现实呈现在人们面前。

其三,处在大都市区域发展的“阴影”区内。现代区域开发理论认为,在极化作用下,现代大都市(国际国内区域性经济中心)一般会得到快速发展,它就好像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耀着远方。然而,在灯塔的周围就有一些阴影区。由于灯塔的光辉,其周边地区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改革开发以来,广州、深圳等国际大都市(即珠三角地区)的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人们眺望的“灯塔”。相对而言,珠三角外环的韶关等城市,却处在它们的巨大阴影区内。近一、二十年来,由于广州、深圳等现代大都市的巨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便把其周边韶关等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给“淹没”了。在改革开放中,一些人已经记不得韶关这座历史古城、工业重镇了。比如说,近些年来从广州火车站往北发的客运列车,均以广州居民的生活起居时间为标准,故在韶关站几乎没有在上午10点钟以前北上的客运列车;又如人们导购货物会直接选择去广州、深圳等规模更大的市场,而往往会忽视其周边地区的韶关等市场的存在。显然,韶关要打造区域品牌、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便会有一定的困难。

其四,资源型城市面临转型期的阵痛。资源型城市是城市体系中的特殊群体,是世界城市发展中的一种重要模式。这类城市主要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也因资源的减少或枯竭而停滞甚至衰退。目前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其中有四分之一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城市衰退的问题。在全国资源型城市的名册中,韶关市便是全国118个资源型城市中的12个有色冶金资源型城市之一。通常,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随着资源萎缩和枯竭,城市衰退不可避免,转型便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意味着一大批资源型产业(或产品)被中断或替代转型,一大批企业被关停转向,甚至一大批产业工人面临着下岗再就业的严重问题。近些年来,随着韶关市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新要求,区内一些资源型企业、有污染的能源或化工企业,将进一步被关停转向。如韶关城区附近的大塘、芙蓉山等煤炭开采业,依托芙蓉山采掘矿石的韶关水泥厂、韶关建材厂等企业,均被相继关闭或转向。传统产业转型或升级困难大,产业工人安置和再就业的任务艰巨,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转型的巨大挑战或阵痛。

其五,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区域竞争力有待提高。韶关市作为共和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就以国有经济占据主导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对国有经济(主要是国企)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但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少数国有、垄断企业仍然是韶关市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而相比之下,以私营、个体和外资为主体的民营经济的发育却十分有限。以武江区为例,2008年在全区规模以上的63家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共有38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60.32%;私营企业、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仅有25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39.68%;而其中的烟草制品业、电力生产及供应业两大行业,实现工业生产总值44.36亿元,占全区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生产总值的78.9%,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工业增加值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71.5%、84%和80%。可见,传统垄断行业仍是全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这种以国有成分、垄断行业占主体的区域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是缺乏区域竞争力的。

[1]王发兴.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9:4.

[2]王发兴.地方经济发展论[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0:3.

[3]崔功豪,魏清泉.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4]王发兴.经济区位与市域区位优势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1):99-101.

[5]卢中强.韶关自然灾害史[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9:22-24.

[6]韶关市统计局,韶关调查队.2009年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韶关日报,2010-03-29(1).

猜你喜欢
韶关市区域环境韶关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
韶关市楹联与诗词学会作品小辑
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多元主体治理——以韶关市董塘镇为例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在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广东省首个“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落户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
韶关有个青年创业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