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锋, 周 玲, 李加茂
(昭通学院 管理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为了集中优质教育资源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而精品课程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各高校各专业积极按照教育部提出的要求,建设申报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至今已初见成效。不过,随着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也需要进行重新思考。昭通学院的前身——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专科学校,为此我们一直在研究课程教学中的有关问题,诸如“教”与“研”、“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改革的模式、学生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等问题。过去,在政史系历史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教师受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推动历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高等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新机制,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政史系从2006年开始以历史教育专业为教学改革试点,力图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动历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工作开展,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并在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逐步构建起历史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学、研互动机制,实现教、学、研三者的有机互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建立起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教学支撑机制。
按照《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建设,政史系历史教育专业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构建教、学、研互动机制的主要模式为:“一平台四机制”:“一平台”是指由几门精品课程组成的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四机制”是指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机制、学生主体学习创新机制、教学团队教师成长促进机制、教师教学科研合作机制。主要内涵是: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教师开展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相长;在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打造校级、省级教学团队,带动名师工程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定提供师资保障;以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为组织的教师教学交流和学术研究合作,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增强,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机制。特别是教学团队中的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在学术研究上的传帮带以及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的学术研究视野和领域,提升了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从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和要求出发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工程,目的是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动采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更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要做到“五个一流”,就需要在课程建设中统筹协调好教、学、研三个基础性的教学工作环节,搭建起基于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的教、学、研互动工作机制。这样,不仅能保证精品课程教学工作改革的持续发展、教学管理的日益规范、教学团队教研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力地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而且,教、学、研互动机制的建立,可以在更广泛的教学领域、更高的教学层次,对教学、科研、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精品课程平台是教学改革的基石,教、学、研互动机制是教学改革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基于此认识,政史系从全面提高历史教育专业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从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教研工作能力的需要着眼,十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的构建。从2007年到现在,历史教育专业已经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四门精品课程,搭建起以省、校、系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平台,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成果突出。
第一,历史教育专业现已形成省、校、系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在历史教育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平台中,专业基础课《世界现代史》在2008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世界当代史》和《云南地方史》在2009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史》在2011年立项为系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
第二,历史教育专业的省、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并已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和《云南地方史》精品课程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课程管理系统,精品课程网站已建立。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大纲、考核大纲、课程教案、演示课件、试题库、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完成,并能及时更新。课程实现了网络信息化管理。
第三,历史教育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全面改革。精品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教学录像部分上网,实现了课程资源共享和学生自主学习等目标,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改革成效突出,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质量。
第四,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成效。除了依托四门省、校、系级精品课程形成的教学团队建设初见成效外,还扩展教学团队的学缘结构,吸纳历史学相邻学科的教师参加到教学团队中来,形成不同专业教师相互学习、彼此促进、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教学团队的建设凸显特色:
1、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教师参与性广。在精品课程建设平台上成立的四个教学团队,共有成员16人,其中,硕士7人,硕士学位教师占参加教师的44%;教授3人,副教授3人,副高以上教师占参加教师总数的44%;校级教学名师2人;历史专业教师13人,占全部历史专业教师的81%。
2、《世界现代史》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在2011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团队在已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计划通过3—5年的建设,把《世界现代史》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成为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能适应世界现代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科研型教学团队,并在区域性现代化研究上取得学术研究成果,争取建设成为云南省省级教学团队。
3、专门的教学团队建设和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结合,有力地促进历史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团队的教研活动,教师教学视野得到拓宽,教研工作的交流和合作得到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取得成效,历史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了整体性提高。
第五,精品课程网站运行良好。《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和《云南地方史》精品课程网页从2007年开始陆续建成上网,运行良好,可以不断更新和完善。《中国现代史》网页正在建设中。精品课程网页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献、图像、图片、数字资源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世界现代史》和《云南地方史》网络课件在2010年获得云南省优秀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三等奖,《世界当代史》网络课件获得优秀奖。
第六,精品课程教材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云南地方史》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自2009年开始编写,历时两年完成,并于2011年9月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在2012年7月、8月,《云南地方史》教材先后获得云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精品教材奖。这就为其他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起到先导作用。
第一,建立教学团队教研工作机制。教学团队实行集体备课制、教研交流制、示范教学制等教研工作机制。教学团队跟踪现代高等教育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团队组织开展的各种教研活动,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有很大进步,教学针对性加强,保证了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第二,建立和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机制。按照精品课程教学标准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着力点,建立起师生教学相长的教学改革工作机制。
1、教学理论上,在注重传统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注意吸收史学理论研究新成果,多视觉、多角度去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教学内容上,在重视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知识的扩充性教育,增加了学术研究动态和视频、音频、图片等教学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学术研究动态,掌握新知识;
3、教学方式上,在坚持传统教学好的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和手段,实现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把讲述式、启发式、情景模拟式、自主学习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方法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促进了历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举办示范课和说课讲座、专业实习指导、网络论坛讨论和观看视频和图片资料进行评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第三,建立了规范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云南地方史》三门精品课程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课程管理体系,达到精品课程教学管理的各项要求,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演示课件、试题库、教学资源库、课程论坛建设完成,课程管理实现信息化,课程教学档案完备。
建立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是精品课程建设“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了教学改革工作机制的建立,制度的建立又成为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保证,并对其他课程产生示范性作用。
为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教学方式简单,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分离,学用分离的不足,立足学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政史系历史教育专业在2006年开始着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推动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在师生教学关系定位上,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人才培养上,把传统教育的“授鱼”方式改革为素质教育的“授渔”方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学习,具备个人成长的可持续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环境上,打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环境,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教学环境,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扩展教学空间,另一方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精品课程网站,课程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新的学习平台和空间。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改革,基于精品课程建设平台,逐步建立了历史教育专业学生的主体学习教学机制。主要围绕教学中的教师教学培养方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两方面来设计。
第一,教师教学培养方面的设计
1、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创造条件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举办示范课和说课讲座、专业实习指导、网络论坛讨论和观看视频和图片资料进行评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3、推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型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性”、“综合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被动机械地学习转向自主创造性地学习,教师积极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第二,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锻炼设计
1、精品课程网页的自主学习实践锻炼。《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及《云南地方史》精品课程网页建立了由学术文章、资料选编、名词解释、媒体资料(视频、音频、图片)组成的精品课程资源库。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课程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自学,满足学生知识外沿性学习的要求。吸引学生参加网页建设,教师把学生作业中好的名词解释、作业和有思想的帖子采用在网页相关栏目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逐步形成学习主体意识,主动参加精品课程建设。
2、组织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云南地方史》精品课程比较注重组织学生参观汉碑、晋墓等历史文物,并到豆沙关、龙氏家祠、昭通博物馆等地进行历史考察。通过历史考察,使学生获得对历史知识的直观感觉,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发现、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实践过程。解决了过去传统教育中教学主体失位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对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作用显著,对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能起到重要的教学支撑作用。
教学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从办好一所现代大学,到做好一门课程教学工作,建立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和善于治学育人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近年来,历史教育专业一直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不断加大师资建设力度,通过多种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教学业务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和师德风范。在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基础上建立了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教师成长促进机制。
第一,以精品课程建设平台为支撑着力打造好“五个教学团队”。政史系比较重视以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围绕精品课程建设打造教学团队,现有五个教学团队,其中四个是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一个是校级教学团队。
第二,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着力打造团队教学名师。
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过程,本专业在着力打造阶梯式的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也不断打造教学名师,以带动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历史教育专业现有校级教学名师2名。
第三,在教学团队中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机制。
政史系和历史专业历来都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设立了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教学科研“传、帮、带”工作制度,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在科研带领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吸收青年教师参加省级和校级课题研究,帮助撰写学术论文,支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制定计划支持青年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积极报考和攻读在职研究生和博士。
教学、科研是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两个基本任务,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可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开展学术研究可以保证专业教学质量。以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为基础,建立了教师教学科研合作机制。
第一,教学研究合作机制,鼓励教师开展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探索高校教学新途径、新方法;面向地方基础教育开展教育研究,服务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建立教师科研合作机制,发挥教学团队中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作用,组建科研团队开展科研合作,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教师科研工作开展。
第三,加强教学、科研工作选题的针对性,团队教师的科研方向主要是面向地方社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学术研究也侧重地方历史、地理和文化的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而且这些研究成果也迅速投入到教学实践中,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而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
第四,教学科研取得显著成果。近六年来,历史专业教师完成并出版了专著及教材13部;在国家核心期刊、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参与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及主持校级课题7个;获得省级、校级奖励30项;省级、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9个,居于学校各专业省、校级“质量工程”数量之首。省级项目有精品课程1门、“十二五”规划教材1本、精品教材1本;校级项目有重点建设专业1个、精品课程2门、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2名。省、校级 “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为历史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保证,也为提升历史专业办学层次,向本科历史学专业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的建设和历史教育专业教、学、研互动机制的建设实践,实现了历史教育专业课程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历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了名师工程建设,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推动教师队伍从教学——科研型向科研——教学型转化,最终实现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的目的。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所构建的教、学、研互动机制,反应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符合教学工作改革和发展的规律,不仅能有效推进精品课程建设,而且也具有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育质量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学校从专科办学转变为本科办学的转型时期,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构建教学研互动教学机制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成果,对学校进一步转变办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启发作用和现实意义。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Z].
[2]周其凤.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推动高等教育重点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6):10—12.
[3]余婉娜.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0,(4):46—49.
[4]宋生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5):89—91.
[5]田亚灵.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平台研究[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09,(3):45—48.
[6]陈云玲.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57—62.
[7]周志红.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新建综合性学院精品课程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2006,(2):97—99.
[8]金青梅,赵尔奎.从全面质量管理角度看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3):118—119.
[9]宋生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3):89—91.
[10]李晓卫.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西北师大文学院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