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县太子参有害生物种类调查及其防治

2013-08-15 00:50李大庆夏忠敏邵昌余秦治勇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余庆县叶斑病太子参

李大庆,夏忠敏,邵昌余,秦治勇

(1.贵州省余庆县植保植检站,贵州余庆564400;2.贵州省植保植检站,贵州 贵阳550001)

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为石竹科(拉丁名)异叶假繁缕属(拉丁名)植物[1],又名孩儿参、童参等,是常用中药材之一,以干燥块根供药用,2002年被卫生部确定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名单”,全国各地均有栽培。2012年,贵州省种植面积达1.5万hm2,余庆县种植面积达0.13万hm2。随着太子参栽培种植面积的扩大,太子参逐渐成为农村新兴经济产业。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病虫种类逐年增多,发生程度逐年加重,经济损失逐年增加,严重威胁着太子参的正常生产和发展。有关太子参主要病虫防治技术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仅见有太子参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2,3],太子参斑点病[4-5]、太子参叶斑病[6-7]、太子参病毒病[8]防治药剂筛选,太子参黑斑病菌的毒力作用机理[9]等,尚无贵州省余庆县太子参病虫防治技术研究报道。为了摸清太子参有害生物的发生种类和田间消长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技术,确保太子参正常生长,生产优质、无农药残留污染的太子参产品,本文在2001~2003年调查的基础上,于2011~2012年继续在贵州省余庆县开展了太子参有害生物发生种类调查,以探索出综合治理策略及防治方法。

1 调查区概况及调查方法

1.1 调查区概况

余庆县位于东经107°26′~108°02′,北纬27°08′~27°42′,全年无霜期280~320 d,年平均气温16℃以上,平均年降雨量1 173 mm,耕地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调查地点位于余庆县太子参种植区,该地海拔560~1 100 m,调查总面积300 hm2。调查时期:

1.2 调查时间及方法

于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在太子参生长期间每隔10~15 d调查1次,采挖期和挖种期重点调查根部病害。方法采用踏查法和五点取样法,踏查法发现病株后采取五点取样法进行调查,每点调查50株,调查田间发生有害生物的种类、危害症状及发生情况。病害鉴定采取在田间根据危害症状进行初步鉴定,采取标本在室内进行病原物培养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余庆县太子参发生有害生物的种类共11种。其中,病害8种,即太子参病毒病(TMV)、太子参叶斑病(Srptoria sp.)、太子参斑点病(Phoma sp.)、太子参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um)、太子参霜霉病(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e)Fr.)、太子参猝倒病(Pythium spp.)、太子参白绢病(Sclerotinm rolfsii Sacc.)、太子 参 紫纹 羽 病(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虫害3种,即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蚜虫(Macrosiphnm avenae Fabrius)、蛴螬(Anomala corpulenlenta Mostchnlsky)。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虫有太子参病毒病、太子参叶斑病、太子参斑点病、太子参霜霉病、太子参根腐病、小地老虎、蚜虫7种。

2.1 病害及发生特点

2.1.1 太子参病毒病 病原为烟草花叶病毒(TMV)的一个毒株,病毒粒体为杆状。发病轻时,叶脉变淡变黄,形成浓淡相间的花叶;发病重时,叶片皱缩而斑驳,叶缘卷曲。在苗期发生,植株矮化,顶芽坏死,叶片不能扩展,病株块根变小,块根数量减少。

该病害以病毒粒体在病株块根中越冬,带病块根(繁殖材料)是主要初侵染来源,病毒靠汁液摩擦传毒和蚜虫传毒,但种子不传毒。在余庆县,3月中旬开始发病,4月中旬达到发病高峰,块根带毒,田间发病较重,病株率高,整厢发病或相邻几厢发病;汁液摩擦传毒和蚜虫传毒引起发病,田间为零星发病,病株率低。2012年4月17日在小腮镇哨溪村调查发现,由于块根带毒引起发病,田间病毒病最高病株率达86.00%,最低病株率13.33%,平均病株率41.05%;而在复厢种植地(种子繁殖)田间病毒病仅为零星发生。

2.1.2 太子参叶斑病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壳针孢属(Sphaeopsidaes)。分生孢子针形。发病前期病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发病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在病斑上产生颗粒状小黑点。

该病害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地上部分枯萎后,病菌又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在余庆县,4月中旬开始发病,4月下旬至5月上旬田间达到发病高峰,以连作田块发生重,在田间叶斑病与斑点病混合发生。在其生长季节,由于雨水多,加之管理粗放,植株生长不良,发病重。

2.1.3 太子参斑点病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球壳孢目(Sphaeopsides)茎点霉属(Phama)。发病叶片先出现灰白色圆形或近圆形枯斑,周围有黄晕,病斑扩大后叶片正面长出黑色小点并排列成轮纹状,后期几个病斑汇合成不规则大斑,老病斑中央穿孔,整叶枯死,发病严重的会全株枯死。

该病害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组织内越冬,翌年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借风雨传播,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地上部分枯萎后,病菌又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组织内越冬。在余庆县,4月中旬开始发病,4月下旬至5月上旬田间达到发病高峰,在田间与叶斑病混合发生,复厢连作田块比新种植田块发病重,一般病株率达35%~50%,产量损失为15%~30%;生长期多雨,发病重。

2.1.4 太子参霜霉病 病原属鞭毛菌亚门(Mastigmycotna),霜霉属(Peronospora)真菌。植株发病时,在叶片背面产生一层霜状霉层为主要特征。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白色霉状物;严重时,叶片枯黄,病害发生多从外层老叶开始,逐渐向内叶蔓延。病斑发生在叶缘时,可使叶片畸形。霉层初为白色,后变为灰黑色,致使叶片枯黄而死。

该病害以卵孢子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种株内越夏、越冬。春季卵孢子随风、雨传播,在适宜条件下卵孢子萌发,以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引起发病,植株发病后,在病部产生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子囊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在余庆县,4月中旬开始发病,5月上旬至下旬发病重。尤其是在低温多雨多湿时,病害发生更是迅速而严重,在发生高峰期病株率达30%~60%。

2.1.5 太子参根腐病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镰孢霉属(Fnsarinm)。发病初期先由须根变褐腐烂,逐渐向主根蔓延,最后导致全根腐烂。随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地上茎叶自下而上枯萎,最终全株枯死。

该病害的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或带病块根传播,病菌从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太子参移栽后,在春夏季发病重,为害损失大。气温16~17℃时开始发病,22~28℃发病最适宜。在余庆县,4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上旬至6月中旬发病较重。根腐病的发生危害与地下害虫、根螨危害有关。在土壤湿度大、雨水过多、排水不良等情况下发生严重,病株率达30%~80%,严重田块绝收。

2.1.6 太子参猝倒病 病原由鞭毛菌亚门(Mastigmycotna)真菌多种腐霉菌侵染所引起。苗期病害,幼苗大多从茎基部感病,最初在幼茎部呈水渍状病斑,继而病部变黄褐色,扩展至整个地下茎,引起茎部干瘪收缩呈线状,病害发展很快,幼叶仍为绿色,萎蔫前即从茎基部(或茎中部)倒伏而贴于厢面,幼苗即猝倒。厢面湿度大时,病残体及周围床土上可生一层絮状白霉。

该病害土壤带菌,主要靠雨水传播,带菌的有机肥和农具也能传病。病菌在土温15~16℃时繁殖最快,适宜发病地温为10℃,故早春苗床温度低、湿度大时利于发病。湿度大时,病苗上产生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尤其苗期,遇有连续阴雨雾天,光照不足,幼苗生长衰弱,发病更为严重。当幼苗皮层木栓化后,真叶长出,则逐步进入抗病阶段。在余庆县,3月中旬至4月上旬发病,出苗阶段发生重,在种子繁殖田(复厢田)发病重。2012年4月上旬在余庆县调查发现,病株率达3.5%~16.7%,严重田达68.9%,但以块根为繁殖材料的发生轻或不发生。

2.1.7 太子白绢病 病原属半知菌类亚门(Deuteromycotina)无孢目(Agonomycetaes)小菌核属(Scleroinm)。主要在茎基部和块根部发生为害。发病初期,地上部无明显症状,根部出现褐色病斑,病部有白色绢丝状菌丝体,病斑向下扩展;当土壤湿度大时,菌丝能附着土壤蔓延其表层,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叶片表现为从叶缘向内干枯,水浸状,后期在菌丝中形成白色后转为黑褐色菌核,同时引起块根腐烂等症状。

该病害的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带菌土壤、肥料和带菌块根为初侵染源的菌源,发病后长出的菌丝体和菌核可随雨水、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在余庆县,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病,在生长后期到留种期发病重,但在以块根为繁殖材料的留种田仅在极少数田块零星发生,而且发生面积小。

2.1.8 太子参紫纹羽病 病原属担子菌亚门(Basiaiomcotina)有隔担子菌亚纲(Phragmobasidomycectidae)真菌。主要发生在根部,被害根失去光泽,渐成黑褐色,紫红色菌丝束缠于被害根的表面。其后在茎基部及土面相聚而成紫红色的菌膜,当根表面被菌丝缠满时根腐烂。发病初期,地上部无明显症状,发病严重时地上部植株倒伏腐烂死亡。

土壤带菌是该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在余庆县,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病,在生长后期到留种期发病重(以块根为繁殖材料的留种田),仅在极少数田块零星发生,且发生面积小。前作甘薯地易发病,在偏酸性砂壤土及土壤排水不良易发病。

2.2 虫害及发生特点

2.2.1 小地老虎 属鳞翅目(Lepiaoptera)夜蛾科(Noctnidae)害虫。幼虫咬食嫩苗或根茎,造成出苗不整齐,缺窝断行,在受害株附近可找到幼虫。小地老虎主要是第1代幼虫为害太子参,危害时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

2.2.2 蚜虫 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aidee)害虫。成、若蚜群集在植茎、叶上剌吸组织的营养和水分,影响太子参生长,同时传播病毒。太子参出苗后,越冬蚜虫迁入危害,发生时期在3月下旬至7月中旬。

2.2.3 蛴螬 蛴螬是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子科(Scarabeidae)幼虫的总称。幼虫在地下啃食太子参块根,咬断幼苗根茎,致使全株死亡,严重时造成缺苗断行。该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6月中旬开始羽化成虫。太子参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受越冬幼虫为害,6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虫产卵后,新一代幼虫为害太子参,以山区的腐殖质含量高的砂质壤土发生受害重。

3 主要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3.1 植物检疫

严格执行国家植物检疫法规,严禁农业有害生物带入新区传播蔓延。

3.2 农业防治

(1)培育无毒种苗。(2)选择无病田留种,在地上部分枯萎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3)与禾本科植物进行4年以上轮作。(4)种子处理:用块根做种,在播种前用50%多菌灵WP500倍液+3%甲霜·恶霉灵AS500倍液+2%生根粉500倍液浸泡30 min,捞出晾干即可种植;以种子做繁殖材料,在播种前风选种子,用25%多菌灵WP1 000倍液浸泡1~2 h,晾干催芽或播种。(5)土壤消毒:在种植前每667 m2用50%多菌灵WP400 g+3%甲霜·恶霉灵AS60 mL+50%辛硫磷EC200 mL兑水60 kg均匀喷施土表。(6)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每667 m2用农家肥1 500 kg+普钙40 kg+复合肥15 kg+人粪尿20 kg堆放发酵,发酵后加15%毒死蜱GR2 kg拌匀后均匀施于厢面。

3.3 生物防治

(1)推广使用生物源农药,保护利用有益生物和优势种群,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次数和使用量。用10%烟碱EC60 mL/667 m2或2.5%鱼藤酮EC100 mL/667 m2兑水60 kg喷雾防治蚜虫;(2)在太子参厢沟种植小麦,诱吸蚜虫到小麦上,减少蚜虫落入参田。

3.4 物理防治

(1)在小地老虎和金龟子成虫发生期,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或使用糖醋液(糖、酒、醋液)中加入农药诱杀小地老虎成虫,或人工捕杀小地老虎幼虫;(2)采用黄板诱杀蚜虫,悬挂黄板30~45张/667 m2。

3.5 化学防治

禁止使用国家规定的剧毒、高毒、高残留和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农药品种,于防治适期对症施用高效、低毒、低残毒农药。

3.5.1 太子参病毒病 在发病初期,使用60%吗胍·乙酸铜STA70 g/667 m2或40%烯·羟·吗啉胍SPX120 g/667 m2或5.9%辛菌胺·吗啉胍AS70 g/667 m2兑水60 kg喷雾。同时,在太子参生长季节注意防治蚜虫。

3.5.2 太子参叶斑病、斑点病、霜霉病 在发病初期,使用碱式硫酸铜或1∶1∶150倍波尔多液、50%多菌灵WP 100 g/667 m2等兑水60 kg喷雾(间隔7~10 d);治疗时使用25%吡唑嘧菌脂EC32 g/667 m2或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30 g/667 m2等兑水60 kg喷雾。

3.5.3 太子参猝倒病 在发病初期,用3%甲霜·恶霉灵AS600倍液灌浇或50%烯酰吗啉WP30 g/667 m2兑水60 kg喷雾。

3.5.4 太子参根腐病、白绢病 在发病初期,用3%甲霜·恶霉灵AS600倍液喷雾或70%敌磺钠WP1 000 g/667 m2拌细泥100 kg撒施,并用50%多菌灵WP800倍或70%甲基硫菌灵WP1 000倍液浇灌根部连续2~3次。

3.5.5 太子参紫纹羽病 在发病初期,用80%代森锌WP500倍喷雾或20%五氯硝基苯DP1 000倍液浇施。

3.5.6 小地老虎 在幼虫危害盛期,采用毒饵法诱杀或使用20%氰戊菊酯EC40 mL/667 m2或50%辛硫磷EC 40 mL/667 m2兑水60 kg喷施土表。

3.5.7 蚜虫 用10%蚍虫啉WP 32 g/667 m2或50%蚍蚜酮WP 4 g/667 m2等兑水60 kg喷雾。

3.5.8 蛴螬 防治成虫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或80%敌敌畏EC1 0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用50%辛硫磷EC1 000倍液浇灌根部。

4 讨论

4.1 余庆县太子参种植区域发生有害生物种类有11种,其中,病害8种(病毒病1种,真菌病害7种),虫害3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有7种,其中,病害5种,即太子参病毒病、太子参叶斑病、太子参斑点病、太子参霜霉病、太子参根腐病;虫害2种,即小地老虎、蚜虫。夏忠敏等[10]2002~2003年调查发现,贵州省太子参种植区域发生主要病虫种类有4种,其中,病害3种(太子参病毒病、太子参叶斑病、太子参根腐病),虫害1种(小地老虎)。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太子参病害增加了5种,虫害增加了2种,说明随太子参种植时间的推移,产业结构的调整,病虫发生的种类发生了较大变化。

4.2 影响病虫发生的因素有5个方面:一是块根带毒是病毒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蚜虫传毒;二是块根带病和土壤带病菌是影响叶斑病、斑点病、霜霉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三是猝倒病主要发生在以种子繁殖田(复厢田);四是土壤带菌、排水不良是根腐病、白绢病、紫纹羽病主要因素;五是生态环境,在山区腐殖质含量高的砂质壤土蛴螬发生受害重。

4.3 科学防治太子参病虫,减少病虫危害损失,对于提高太子参产量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太子参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其防治策略为:抓好农业防治为重点,在做好种子处理和土壤消毒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抓住防治适期,对症使用高效、低毒、低残毒农药进行化学防治。

[1]宫喜臣,刘云章,于得河,等.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234-236.

[2]温学森,霍德兰,赵华英.太子参常见病害及其防治[J].中药材,2003,26(4):243-245.

[3]吴丽容.福安市上白石镇太子参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213.

[4]郑丽惠,林丛发,钟爱清,等.“世高”防治太子参斑点病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6):122-123.

[5]张国辉,张西平,贺定翔.贵州省黔东南州太子参斑点病的调查及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3993-3994.

[6]龙光泉,肖定明.不同药剂对太子参叶斑病的防效初探[J].耕作与栽培,2011,(5):33-34.

[7]肖定明,龙光泉.苯醚甲环唑等药剂防治太子参叶斑病药效试验[J].植物医生,2012,25(1):38-40.

[8]谢仁菊,董宇忠.瓮安县太子参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J].植物医生,2012,25(3):27.

[9]王莉爽,桑维钧,张秀伟,等.杀菌剂对太子参黑斑病菌的毒力作用机理初探[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9,28(6):497-500.

[10]夏忠敏,张忠明,莫雪梅,等.贵州省太子参主要病虫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04,24(7):29-30.

猜你喜欢
余庆县叶斑病太子参
番茄糖转运蛋白SlSTP2在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功能
“二月兰叶斑病菌甘蓝链格孢生物学特性观察实验”的教学设计
太子参品种栽培特性及其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My Pen Pal
My winter holiday plan
My weekend plan
历史的足迹,真实的写照——《余庆县志》(1988-2005)评介
正交设计优化太子参ISSR—PCR反应体系
大果紫檀叶斑病的病原鉴定
太子参危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