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前言:万商云集海纳百川

2013-08-15 00:47张广生
上海商业 2013年15期
关键词:商圈商业上海

第三卷前言:万商云集海纳百川

上海是因海而生,因商而市的城市。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展现了她的宽厚、包容、吸纳,兼顾中西,博采众长。上海的商业资本先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创造了经营成本最低,成功机会最大的市场环境,创造了城市的繁荣繁华。上海商业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活力,上海的发展为这座城市吸引了海内外的资金、技术和投资者。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上海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市区两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出现了全民经商的热潮。

随着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商业发展也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新时期。

1986年上海商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这个比重落后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l6%—17%的水平,更落后于日本大阪1978年23.5%的水平,也落后于本市50年代初的水平。商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为7.2%,大大落后于1982年纽约46.2%和东京52.8%的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商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50年代占70%以上,60年代至80年代(除少数年份外)仍占50%以上,但1986年下降到40%。当然,第三产业中其他部门仍在发展,但商业本身发展速度低于整个第三产业的速度是不争的事实。

改革开放以来,商业批发活动已呈现多渠道、多元化局面。市场竞争对平抑价格、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搞活经济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新的商业批发网络体系尚未确立,产销关系不够稳定,难以形成批发商业的规模效应。

上海作为全国商品交易中心,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联结全国的商品营销网络。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必然依托中心城市发挥吞吐、集散功能,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中心城市,理应发挥服务全国的功能。

1988年,上海零售企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商业设施陈旧,网点建设尚未达到商业部标准。商业部规定每千居民拥有商业网点20个,商业服务人员100人;而上海每千居民商业网点仅9.3个,商业服务人员仅46人。上海万米以上的大商厦还是建国前的四家,全市平均每个商业网点的建筑面积仅94平方米。

当时,上海的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三街一场”(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和豫园商场)。商业设施非常陈旧,南京东路有80多家商店属危险房屋,全市三分之一的小菜场、101个集贸市场、21个小商品市场均在露天,商业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更差,“五小设施”(吃饭、喝水、沐浴、哺乳、如厕)没有保障。

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确立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先发展商业”的战略。市财贸党委、市财办通过“六自主”改革把企业推向了市场,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出现了一波商业设施改造和建设的高潮。在浦东开发开放政策带动下,上海商业积极吸引外资,掀起了一场流通革命,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面貌日益显现。

上海商业设施改造和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中百一店、华联商厦内部装修为起点,对商场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增加了自动扶梯和中央空调,改善了购物环境。黄浦区对精品商厦、宝大祥、电子商厦、大不同等商店拆落地改造,号称南京路的“十大工程”,带动了全市商业企业改造建设的热潮。

第二阶段以淮海路、南京东路、南京西路、徐家汇、新客站、浦东新上海商业城、四川北路、豫园商城改造建设为代表,上海商业由“三街一场”发展成“四街四城”,同时,上海还投入巨资发展灯光夜市,恢复了大上海“不夜城”的美誉。

第三阶段以联华、华联、农工商、家乐福、易初莲花、大润发、百安居、宜家家居、南方商城、港汇广场、恒隆广场、正大广场、西郊百联、香港广场、万达购物广场、红星美凯隆、大拇指广场、龙之梦广场等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及遍布上海大街小巷的便利店、专卖店、超市、大卖场等现代连锁商业和一站式购物中心为支点,形成了便民、利民的现代化商业网络集群。

从1992年开始,上海商业设施改造和建设,每年投资约100亿元,年净增商业面积100万平方米。到2000年,上海全市商业面积已达1460万平方米,比1978年的354万平方米增加了3.12倍;建成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商厦400家,市内连锁商业网点11300多个。上海商业从改革开放开始,平均每年提供8万人新的就业机会,到2010年,全市从事商业的人数达到230万人。

2000年,上海商业推进“马路菜场入室工程”、“橱窗透亮工程”、“家庭厨房工程”、“电子商务工程”。在各区政府大力支持下,实现了“不把马路菜场带入21世纪”的目标,解决了人民群众吃早点难的问题,向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全市改造和建设各类室内菜场、集市200多个,还路于民,改善了市容环境。透亮的橱窗和24小时营业的网点,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服务,还保证了夜间生活的安全。商业面貌的变化已经成为上海形象大变化的重要标志,商业前台和后台的现代化,更提高了这座城市的运行效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成为消费多元化的城市。为了争夺奢侈品品牌供应商,各大商圈发起了一场品牌争夺战。南京西路的梅陇镇、中信泰富、恒隆广场无疑已经成为上海奢侈品品牌商品经营高地,静安南京路实现了“华丽转身”。然而,这场战争并没有结束,外滩商圈、人民广场商圈、淮海中路商圈、徐家汇商圈、陆家嘴商圈、张扬路商圈、五角场商圈、虹桥商圈都在摩拳擦掌,正在准备新一轮高端对决。

商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座城市发展的线路图。

传统商业大多是沿街形成条状延伸,而时代的进步,使商业进入块状发展阶段,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综合经营、服务功能齐全的组团,即现代化商圈。

据商业信息中心齐晓斋同志介绍,2009年,上海形成市级商圈10个,地区级商业中心32个,居住区商业中心65个。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世博会后,上海面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挥之不去。

上海商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面临消费的两极分化、中心城区空心化、商铺租金日益提高、人工成本上升、内需严重不足、外资日渐撤离等问题,存在着不确定性。再加上传统的习惯势力还在蚕食现代商业,人们在欲望面前还可能失去理智。在商品短缺情况下,人人都会关心商业的发展,如今,我们面对着繁华、高雅,有谁还会关心那奢华背后的缺失呢?

上海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势和胆量,才能建成“万商云集、近悦远来”的国际大都会。上海商业面对国内外强大的竞争压力,必须坚持理性地发展和反思,才能把上海建成国际化的商业贸易中心。

(以上均系张广生新作《海商》的序和三卷本的前言)

猜你喜欢
商圈商业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打造世界级文旅窗口 构建千亿级黄金商圈
上海之巅
机器学习在商圈运用管理中的应用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农产品电商圈的“乌托邦”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