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养老产业商机无限,但养老切不能贸然走产业化的道路。就目前而言,我国是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不仅是未富先老,而且还面临着历史欠账形成的转轨成本。把养老全面推向市场某种程度上是政府的缺位和失职。现在,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误区,就是把我们过去那种公益和福利双重属性的养老制度,视为计划经济的产物,认为要变革就要走全面产业化的道路。事实上,即便在一些发达国家,养老业也不走完全市场化的路径。譬如,美国的养老业就分为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两类,前者大多为私人公司所办,后者主要由教会兴办,政府则给予部分补贴。所以,把整个社会养老问题推向市场,是政府的缺位和失职。
更为重要的是,养老产业化很可能会重蹈教育、医疗产业化的覆辙。近年来,教育、医疗过度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结果,是让普通百姓承担了过于高昂的医疗成本和教育成本。“上学难”、“看病贵”成为困扰百姓的两大难题。现在,倘若养老也走同样的道路,“老无所依”极有可能变成影响民众生活的又一个新问题。
社会化养老产业之路,首先须了解两个概念即“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老龄事业”指所有与老年人有关的,完善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实现老年人幸福生活的任务。是一项社会事业。而“老龄产业”是指在社会总需求中,随着老年人特殊需求的迅速增长,以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日常生活用品和社区服务、娱乐业的新型产业。业内也称为“银发产业”、“银色产业”。它包括老年人吃、穿、住、用、医疗、卫生、健康、保健、理财、投资、保险、心理咨询、临终关怀以及去世之后的丧葬一条龙服务,是多个行业的经济结合。是一项参与市场经济角逐的行业。老龄事业只有加入了市场化运作,遵从市场规律,才能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据调查,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光床位建设就有3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再加上康复设施、培训基地等,还可拉动至少1500亿元的投资;从就业角度,至少需要1000万个专兼职护理员,而目前全国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才2万人,就业空间很大。那么,社会化养老的优势在哪?
第一,社会化养老让老年人真正得到实惠。社会化养老直接受市场竞争调控,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都将对老年人更贴心。老年人聚在一起,也会有一个集体,避免了很多心理问题。同时,社会化养老保证了医疗救护条件,减少了老人的突发危险。
第二,社会化养老解放了我国社会本就稀缺的劳动力,间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三,社会化养老弥补了我国公立养老事业的不足,直接推动了我国养老福利事业的发展,为未来的国民解除了后顾之忧,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第四,企业介入老龄化产业可以享有可观的市场价值,民营企业入围,大有良机。
第五,社会化养老产业可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推动就业、保险、医疗等相关事业的综合发展。
员工自身的和谐,包括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尚的情操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体包括政治关怀、经济扶助、人文制度建设、职业生涯帮助、环境美化和认知疏导、情感疏导、社会环境疏导等,其目的就是首先要达到人自身的和谐,这也是企业和谐的中心。中国石化在此基础上,从胜利油田开始试点,逐步探索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在北京、广州、武汉、成都、上海、西安、郑州和沈阳,建起了8个全国老龄用品交易中心,可见国家已经全面重视老龄化问题,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企业可以通过租赁、承包、购买、合资、合建或者共建等形式,进入我国的养老产业。
然而,企业要想介入该产业,还需要多方面政策的配合和完善。
首先,老龄产业缺乏相应保障性的政策法规,一旦出现家属与社会养老机构的纠纷,其对应的法律依据不足,相互权益难以保障。
其次,对于介入老龄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国家应给予更多的补偿和政策支持,以推动老龄产业发展。
第三,树立楷模和先进,进行相应的舆论引导。其目的是打破旧有的“养儿防老”和居家养老的习惯,让老年人享受大家庭的有保障的生活。
最后,老龄产业也需要打造强劲的中国产业品牌,将打造全新的老龄产业的引领者与服务老龄化社会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老龄社会。
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老龄社会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在2025年至2030年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老人达1.95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4.01%;2035年至2040年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老人为2.79亿,占总人口比例为20.21%。
中国的老龄人群非常庞大,不仅数量多而且比例高,让老年人生活得快乐、健康并且有尊严,应该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必须有足够多的资金支持,因此要关注金融和创新,而且资金的投向要正确,一哄而上的情况在商业上是不可持续的,会产生重复建设和浪费。
王慧轩说,一方面,对于进入养老产业的资金要有监管制度,既要能够防范风险,又要能够调动起积极性投向该领域;另一方面,要实现金融工具的创新。比如说养老产业基金,重要的养老项目有信托支持。再比如,养老保险的产品如何由原来的简单资金给付方式,转变为具体的养老服务项目等。
在谈及养老产业规划和政策时,王慧轩认为,应该对养老产业有一个界定,它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应该重点发展哪些领域,针对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解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对这些领域要进行界定。
同时,在养老产业规划的基础上来制定养老产业政策,具体涉及到进入养老产业的税收优惠,对资本产品相关的准入支持、监管支持和税收支持等。
今年9月份,在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王慧轩认为,养老产业重要的是模式创新。现在保险机构一直在尝试做养老产业,所有尝试仍然是起步性,比如各家去投高端的养老社区,这不具备普遍性,它只能解决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体的问题。我们要在充分评估各个阶段的社会特性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模式创新。
王慧轩说:“国外一些公益性的机构养老的床位是要经过评估的。在国内一般60岁的人刚退休是不需要养老机构服务,那时候生活还能够自理。可能到了75岁至80岁才需要更多的服务,或者由于病了,需要一些照顾性的护理安排。可以针对不同的阶段来提供不同的养老服务。”
在他看来,老人无论是在家庭里养老,还是在社区里养老,都是最基本的养老形态。如何通过建设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组织,切入到家庭和社区养老中,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这是社会组织、保险机构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保险机构参与的高端养老社区,一般提供两部分服务:基本的服务包括家里有紧急情况报警、24小时值班守护等;更高端一点的可能有移动侦测,如果老人长时间没有活动,可以用电话或呼叫器询问。还有家政服务、安防服务等;另一种服务就像住五星级酒店一样,有客房卫生、送餐服务、赠送报纸服务等,还有游泳馆等一系列康乐设施,根据每个客户自身的需求去做自主选择。
王慧轩认为,到今天为止,养老服务的标准化还没有成型。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行业通过自律的方式,尽快把服务的标准确定下来。这不仅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能够保障客户利益,也使得保险公司在运营的过程中成本可控,获得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
在养老保险领域,各家公司都在陆续推出一些适应新的市场化费率的保险。原来普通型人身险产品的定价利率是2.5%,采取的是费率管制,现在费率放开,将定价权交给公司和市场,人身保险评估利率超过3.5%,保监会将采取审批、备案的方式进行管理,养老保险也可以上浮15%,超过4%才需要审批。
“最近我们准备推出定价利率超过4%的养老保险产品。目前在涉老健康险领域除了大病险、意外险、意外伤害医疗和普通医疗险,还计划推出专业的老年护理保险。媒体可以呼吁一下政府加大延税型养老保险的推进力度,这是我们共同的养老未来。”王慧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