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提高劳动参与率

2013-08-15 00:49蔡昉
四川劳动保障 2013年2期
关键词:参与率市民化生产率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已于2012年开始减少,今后将持续负增长。据预测,2010—2020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累计减少近3000万人。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低于8%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就业冲击,也说明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据测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潜在增长率,将由“十一五”时期的10.5%,下降到“十二五”时期的7.2%和“十三五”时期的6.1%。较大幅度的下降,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由正变负直接相关,无疑意味着人口红利的减少。

对于减速趋势,首先,不必过分担心。潜在增长率可通过劳动、资本等要素供给的增加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得到提高。研究发现,在2011—2020年期间,如果城镇劳动参与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此间的潜在增长率能相应提高0.88个百分点;如果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则可以把潜在增长率进一步提高0.99个百分点。

提高劳动参与率的最大潜力,就是通过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稳定农业转移劳动力在城镇的就业。目前1.6亿进城农民工没有获得城镇户籍,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全,所以他们在城镇的就业并不稳定,并且通常在退休年龄之前就返乡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使整体劳动参与率得到显著提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也可以通过保持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达到。与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仍然偏高,继续向外转移仍可创造资源重新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猜你喜欢
参与率市民化生产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其他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我国生育率的变动对劳动参与率影响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
我国劳动参与率的对比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