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福来
(河北省大清河河务管理处,河北 保定071051)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大清河系迎来最大一次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涞源、易县降特大暴雨,暴雨中心位于涞源县王安镇,6h降雨量348.8mm,达到200年一遇。
受强降雨影响,大清河北支的拒马河、南拒马河、北拒马河、白沟河、白沟引河等主要行洪河道相继出现较大洪水。大清河水系拒马河紫荆关水文站21日22时出现洪峰流量2580m3/s,张坊站22日7时20分洪峰流量2510m3/s;白沟河东茨村22日20时出现最大洪峰流量404m3/s,南拒马河北河店23日17时35分最大洪峰流量118m3/s,23日15时35分白沟河与南拒马河洪水在白沟镇汇流后经白沟引河入白洋淀;新盖房枢纽引河闸24日14时出现最大洪峰流量217 m3/s,洪水24日5时入白洋淀。
本次暴雨洪水过程,部分水文站点的降雨和洪水峰值实测数据达到或超过了“63·8”的强度;大清河系部分河道已17年未行洪,河道变化较大,洪水预测和控制难度加大;另外,白沟河纳北京小清河、琉璃河客水,并较早到达白沟镇,倒漾至南拒马河杨村附近,才与南拒马河洪水遭遇,新盖房枢纽需根据上游洪水情况进行调度,确定是否向东淀分洪,但很难确定上游洪水到达新盖房枢纽的峰值和总量,大清河北支洪水调度难度极大。
通过防汛指挥机构的科学决策,河系上下游多部门配合,大清河4个水利专业技术组分别到行洪河道、分洪口门、险工、阻水障碍等防洪关键部位进行实地查勘和测算,取得大量可靠数据,经分析,加之抗洪抢险队伍的不懈努力,洪水顺畅泄入白洋淀,减小了东淀的防洪压力,洪涝灾害减至最低。
根据“7·21”洪水防御情况,应对突发暴雨洪水,使洪水可控,并向洪水管理和资源化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要根本上依靠“早预防、早应对、早准备”及完善、可操作的防汛预案。及时修正洪水过程中的预测预报结果,为下一步防汛调度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分析,也将影响防洪的成败。在“7·21”防洪过程中,大清河前线水利专业技术组根据勘察的河道情况和洪水行进流势,分析判断到达新盖房枢纽的洪水峰值不会超过500m3/s,这一数据决定了大清河北支洪水可顺利泄入白洋淀,不再启用东淀,减少了东淀内村民迁移,避免了因决策失误造成损失。
“7·21”暴雨洪水在减少洪涝灾害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洪水可管控、可利用转化。暴雨形成后,山区植被最大限度地涵养水源、河道内槽蓄洪水、水库内调控洪水、白洋淀拦蓄洪水等水土保持成果和水工程的科学化利用,有效地利用洪水资源调节了局部地区气候,补充了地下水,改善了白洋淀生态环境,减少了跨流域引水资金投入。
“63·8”时,防汛工作信息传递主要靠有线电话转接,一个信息的传递大约需半小时,受电话设备影响,信息传输效率较低,可靠程度不高;“96·8”时,防汛工作除了靠有线电话传输防汛信息外,无线电报得到广泛应用,防汛指令的传输实现了“双通道”,可靠度和传输效率得到提高;“7·21”时,无线电报基本退出防汛工作,卫星电话和水利专网得以普及,防汛指令的传输更加快捷、准确。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防汛指令的传输利用网络、视频、卫星电话等多渠道转变,更加可靠、迅捷。
“3S”、网络、自动化监控、三维可视化等先进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5·12”汶川地震后堰塞湖的处置、黄河凌汛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极大效益。“7·21”暴雨洪水过程中,航拍、实时检测、卫星定位、移动监测站、防汛系统软件等有了具体应用。这些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应用,为防汛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使防汛工作有的放矢、安全可靠。
防汛决策系统是防汛工作的指挥部。防汛决策系统收集来自各分指挥部和防汛前线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经过对各类信息的综合研判,做出科学决策,并将防汛调度指令及时发布到各执行部门。防汛取决于决策,完善的决策系统是确保防汛抗洪胜利的先决条件。防汛决策系统的发展趋势是决策指令的形成将进一步减少专家干预,向依靠完善的防汛预案、依靠先进的高科技手段、依靠大量的实时数据方向发展,使得防汛决策更客观、更科学。
防汛工作涉及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涉及国家安危,是水利行业的重要工作之一。防汛的成败取决于建立统一、快速、协调、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做到职责明确,规范有序,反应及时,保证抗洪抢险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河北省水利厅.河北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R].2009.
[2]河北省大清河河务管理处.大清河系洪水调度预案[R].2012.
[3]河北省大清河河务管理处.大清河水系现状防洪能力评估报告[R].2007.
[4]吴新玲,严增才.影响大清河水系现状防洪能力问题的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2).
[5]翟玲.河道洪水传播时间影响因素分析[J].人民黄河,2007(8).
[6]孙继昌,胡亚林.海河流域“96·8”洪水及思考[J].防汛与抗旱,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