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传统民居保护修缮措施初探

2013-08-15 00:51赵鹏图
山西建筑 2013年27期
关键词:民居墙体基础

赵鹏图

(中国票号博物馆,山西平遥 031100)

晋中位于山西中部,自明代迄清直至民国,一直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由于经济实力雄厚,留存至今的以晋中大院为代表的大量传统民居整体建筑水平较高,其文化内涵丰富,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极高,是保护和研究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杰出范例。本文依据个人长期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实践,梳理出一些传统民居的保护修缮措施,与同行商榷。

1 现状分析

1.1 价值评估

晋中现存传统民居多是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的遗存。建筑精美、形制独特、布局巧妙、高低错落有致。建筑中的砖、木、石雕等艺术构件具有独特的地方特征,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民风习俗,凸显出晋商文化的深厚底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民居形态是研究晋商文化发展史的宝贵实例,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各院功能分明,主从有致,相互贯通,封建伦理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体现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智慧,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对以上所述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的评估是确定修缮措施的重要前提。

1.2 保护管理与基础设施评估

大量传统民居院落往往呈现无管理、不科学管理或不断的破坏性建设状态。各项基础设施的增(改)设,必然对建筑本体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以致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对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的评估是确定修缮措施的必要条件。1)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民居院落,管理机构及各项管理制度是否满足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要求。2)文物库房及其他重要部位是否安装了报警设施,建有消防蓄水池、安装了消火栓等设施,达到了国家安全消防标准,安装了可视化的监控系统和建筑避雷设施等。3)是否存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不健全、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4)主要建筑电力管线布置是否规范;上水管线是否满足日常生活用水;院落雨水污水排水现状;供热方式及效率是否节能、环保。

1.3 建筑本体保存现状及残损原因分析

传统民居其结构形式多为砖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缺乏科学管理,各地传统院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现就主要残损状况及其成因分析分述如下:1)基础,木构架,墙体,屋顶,装修,地面,砖木石雕及彩绘壁画的现状分析。a.基础:传统民居的基础往往很浅,加之墙根排水不畅,常常会造成上部荷载不均匀沉降。b.木构架:由于缺乏日常维护,木柱不均匀沉降、屋顶木基层糟朽,雨水侵蚀,导致梁檩歪闪、糟朽、劈裂折断;也有梁架遭虫蛀侵蚀的现象。c.墙体: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后人随意开设门窗洞口,改变了原墙体受力承重体系,致使墙身出现通体裂缝,向外鼓闪,墙根阴湿,地下湿气通过毛细作用上渗,导致墙面酥碱、风化。d.屋顶:由于缺乏日常维护及人为破坏,屋面常会出现脊饰倒伏、缺失,瓦件松动、脱节、局部长草,排水不畅,从而导致木基层受损,屋顶漏雨现象普遍存在。e.装修:由于缺乏日常维护及人为改建,大量传统装修改观。f.地面:由于缺乏日常维护及人为破坏,室内地面铺装凹凸不平,或用现代材料重新铺设,改变了原有形制。g.砖木石雕及彩绘壁画:砖、木、石雕等艺术构件、建筑油饰彩画、壁画因自然风化、人为破坏、屋面漏雨等因素影响,其残损病害主要表现为:局部脱落、缺失、风化、酥碱,彩绘壁画表面起甲、开裂、退色、受污。2)院落环境现状。由于缺乏日常维护及人为破坏,院内出现大量临建搭设,杂物堆积,院面铺装风化严重,凹凸不平、局部排水不畅,因雨水自然下渗,长期侵害建筑基础,致使各建筑墙体常年阴湿、砖体表皮酥碱、风化脱落严重。

2 修缮措施

2.1 基础下沉的维修加固

按照基础下沉程度不同,其修缮措施为:

1)对基础下沉、墙体出现严重外倾、鼓闪,已影响结构安全的房屋基础实施加固,施工时首先采取墙体卸荷,局部解体拆除、清理原有夯土基础,在柱下设独立磉墩砖基础,并用砖墙连接起来,从而构成条形联合基础用以承受上部荷载,根除基础下沉现象发生。

2)对基础下沉轻微的部位,在尽量保证原有柱基土不受破坏的情况下采取“小直径密排灰土侧围桩加固补强技术”实施基础加固工程。需要说明的是:此工程实施前需要对房屋梁架、墙体进行适当支顶防护,确保安全。

2.2 墙体开裂、墙皮外鼓、墙面酥碱的修缮措施

对墙体局部出现的单纯性、局部性细微裂缝(2 cm以下)可用铁扒锔沿墙缝加固,每隔1 m左右用扒锔一个(墀头外倾的也可用此法拉接)。对于因构造原因出现的墙体较宽裂缝(2 cm以上),实施每隔相当距离,剔除一层砖块,内加扁铁拉固,补砖后将裂缝用白灰浆调砖灰勾缝,必要时,对下部基础作适当挤密加固。对于墙身歪闪、外鼓严重的墙体采取拆除重砌措施,用同规格旧砖重砌。为加强砖墙与土坯墙的整体性,砌筑时土坯背里适当加设木拉筋,置于土坯背里中部或逐层增设丁砖加强拉接。此类加固工程应适当挤密加固基础。对单纯性局部墙面酥碱现象采取剔补维修措施,为有效防止毛细作用下导致的墙体受潮、风化现象进一步恶化,采取在改善院落排水条件的同时沿建筑外围做1.5 m宽,0.6 m厚的三七灰土山水垫层,灰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5,保证建筑物四周排水畅通。对重砌的墙体,补配砖的规格须与旧制相同,要求整体无砂眼,砖件要烧透,其抗压度不小于150 kg/cm2,墙体内外砌造需逐层设暗丁拉接,使墙体连接牢固,不能有空鼓现象,砌外墙应用白灰膏做浆,缝隙以3 mm为准,正负误差不能大于0.5 mm,保证外形观感质量及内在砌造质量。

2.3 大木构架歪闪、劈裂、糟朽,装修改观

2.3.1 大木构架歪闪、劈裂、糟朽现象的维修

对于各主要构件基本完好但梁架歪闪的损坏现象修缮措施如下:1)按顺序揭除瓦顶、望板和飞檐椽,将横向联系构件,檩子接头处的榫卯缝内污物清除干净。2)对在大梁底皮立好牮杆、卧杆、垫木等支顶工具,立牮杆的长度应视需要据截,直径20 cm~30 cm为宜;卧杆断面30 cm×35 cm方木;垫木用直径较粗的木墩。然后按传统方法实施打牮拨正,也可利用千斤顶等现代工具进行打牮拨正。梁架拨正后按传统方法修复屋盖瓦顶。3)对于梁架劈裂、糟朽现象修缮措施如下:对裂缝长度不超过梁长度1/2,深度不超过梁宽1/4的,视情况加固2道~3道铁箍。裂缝宽度超过0.5 cm时,在加铁箍之前先用旧木条嵌补严实,用环氧树脂粘牢。铁箍宽50 mm,厚4 mm。

2.3.2 装修的修缮、修复

门窗装修修缮措施:认真调研原有装修形制,确定样式,所有装修之抱框、博风板等采用东北落叶松制作,隔扇、槛窗、板门、走马板、挂落、雀替、悬鱼、惹草、连檐、瓦口等装修、装饰件选用一级红松材制作。所有装饰件的木材含水率均不得大于15%,制作纹饰要圆滑,纹理要顺畅,起线方式要保证与当地传统做法一致,木装修加工成成品后,应平放码垛,并钻生三遍,做好防腐处理,木构件表面要平整光滑,要做好防虫处理。

2.4 屋面漏雨现象的修缮

对于局部漏雨的坡屋顶采取屋顶除草勾抿、局部揭瓦补漏措施,其修缮程序如下:对漏雨部位进行局部揭瓦,更换并修复因漏雨所致糟朽、残破的椽飞、木基层,按照原工艺修补苫背层后重新排瓦。

2.5 地面修缮

定制与旧制相同规格的青砖修缮地面,铺墁方法为:原土夯实,300 mm厚三七灰土垫层,1∶1∶3(黄土、河沙、白灰体积比)混合浆10 mm厚打底灰,10 mm厚白灰膏座底灰,砖之间用白灰膏挂灰连接,用青油灰膏丝缝,缝隙应在3 mm之内,正负误差不能大于0.5 mm。对角线误差不得大于1 mm。

2.6 砖木石雕及彩绘壁画的保护

砖木石雕等艺术构件的保护修缮(复)措施:把握保持地方建筑风格的原则,在修缮过程中要善加识别、尊重地方风格和传统工艺手法。具体到构件的补配,须认真分析残留卯口,结合当地同期同类实例,谨慎实施。制作时不留机械加工痕迹。

彩绘壁画的修缮保护内容主要包括:灰尘清除、回帖起甲、老化物的清除、表面封护。

3 结语

修缮保护传统民居各建筑本体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忠实地保存和传递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建筑风韵,历史信息及其文化内涵。标本兼顾,综合治理,全面修缮,立足于彻底排除存在于院落内外的各类残损险情与结构隐患,努力使其延年益寿、长存永久。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手法,在修缮过程中要善加识别,尊重传统。以上总结的若干晋中地区传统民居修缮措施基于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传统工艺的地域性和营造手法的独特性,有利于加强地域性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

[1] 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 祁英涛.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维修[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3] 李广民.古建筑保护与维修[J].山西建筑,2012,38(5):12-13.

猜你喜欢
民居墙体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整式”基础巩固
浅谈UHPC在异形曲面墙体中的应用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及墙体保温技术分析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承重型3D板墙体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秸秆砖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