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芝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13)
粉体喷射搅拌法是在软土地基中输入粉粒体加固材料(水泥粉或石灰粉),通过搅拌机械和原位地基土强制性的搅拌混合,使地基土和加固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在稳定地基土的同时提高其强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处理软土效果显著,处理后可很快投入使用。以下工程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拟建建筑物为地上6层,地面下1层,拟采用框架结构、筏片基础,基础埋深约3.0 m,基底压力为120 kPa。
场地地貌单元为汾河冲积平原,场地地形平坦。
第④1层:粉土():褐黄色,局部夹有粉质粘土,含云母、煤屑、铁氧化物等,密实状态,中等压缩性,压缩系数 a1-2=0.284,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低韧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5.0击~15.0击,平均9.9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为 2.0 MPa。层厚 1.90 m ~6.60 m,fak=120 kPa。
第④2层:细砂():黄褐色,局部夹有粉质粘土,含云母、煤屑、铁氧化物等,稍密状态,级配均匀,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4.0击~16.0击。平均13.0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为 4.0 MPa。层厚 0.70 m ~5.20 m,fak=120 kPa。
勘察期间实测稳定水位埋深介于地表以下1.00 m~1.20 m,属孔隙潜水,主要由侧向径流补给和大气降水补充。勘探期间进入平水期,水位随季节性变化幅度为0.5 m。
自然地面下8.0 m以上为典型的软土,从静探曲线可清楚的看到静力触探的锥头阻力为0.4 MPa~0.6 MPa。曲线顺直,很少突起,场地属于典型软土场地。
第②层土承载力较低,只有70 kPa,而含水量很高,为29.6;液限平均值为31.1,液性指数平均值为0.85。在地震作用下属于易产生震陷的土层,软土震陷已被大量的工程实践所证实,设计时必须考虑第②层软弱土的震陷。
拟建场地为液化场地,液化等级为中等液化,主要液化土层为第③层和第层。
本工程的特点是土质非常软,上部土震陷,下部土液化,而两者的处理厚度及方法相差甚远。
震陷性软土加固时,需要将水排出(吸出或挤出),而液化土需要挤密加固,而粉质粘土挤密时水分又排不走,若采用碎石桩加固液化土时,在施工完成后短时间内地基土的强度在该地区不升反而降低。并且由于噪声和震动等环境污染因素,不能在市区施工。
经过多年探索,现在在市区普遍采用粉喷桩对多层住宅液化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本场地地基土为软弱土,地基需要处理。处理方法建议采用深层搅拌桩(湿法)粉喷桩,选桩径d=500 mm,按3d桩距正三角形布桩,桩侧阻力特征值取12 kPa,桩端阻力特征值取90 kPa,估算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约160 kPa,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达130 kPa。强度上能满足拟建建筑物基底平均压力为120 kPa要求。
S1号桩在加至264 kPa时达到相对稳定,p—s曲线呈缓变形,最大沉降量为21.17 mm,满足终止试验要求,停止加荷。依据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附录A第A.0.9条规定,取s/b=0.006,即 s=6.6 mm 所对应荷载为 157 kPa,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即132 kPa,根据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附录A第A.0.9条规定,取极限荷载的一半即132 kPa为该桩的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S2号桩在加至264 kPa时达到相对稳定,p—s曲线呈缓变形,最大沉降量为19.52 mm,满足终止试验要求,停止加荷。依据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附录A第A.0.9条规定:取s/b=0.006,即 s=6.6 mm 所对应荷载为 154 kPa,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即132 kPa,根据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附录A第A.0.9条规定,取极限荷载的一半即132 kPa为该桩的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S3号桩在加至264 kPa时达到相对稳定,p—s曲线呈缓变形,最大沉降量为7.08 mm,满足终止试验要求,停止加荷。依据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附录 A第A.0.9条规定:取s/b=0.006,即s=6.6 mm所对应荷载为255 kPa,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即132 kPa,根据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附录A第A.0.9条规定,取极限荷载的一半即132 kPa为该桩的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3根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结果,3根试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为132 kPa,满足设计要求。
在软基处理方面,粉喷桩发挥了良好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类似或同等场地可选用粉喷桩。
[1]杨耀刚.粉喷桩软基处理及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12,38(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