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雁,贾德江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篇章语言学把语言的研究从句扩展至篇,从此语言功能被重新释义为语境中的语篇功能。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功能语言学视角、认知语言学视角、计算机语言学视角对语篇进行研究,其中语篇衔接手段属于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微观研究范畴。1976年,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和夫人哈桑的合著《英语中的衔接》出版,这在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也标志着语篇衔接理论的创立。根据他们的观点,语篇是指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完整的口语或书面语的段落。衔接则是把语境中的句子联接成语篇的机制,是组成语篇的主要手段[1]。
英汉语分属两种不同语系,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模式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语篇中的衔接手段也小同大异。据中国知网检索信息,这些不同之处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他们基于衔接理论,以英汉散文、政论文、演讲稿等语篇为语料资源对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行过探讨。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中国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作家,莫言以及他的作品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他的写作风格朴实,技巧炉火纯青,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思维深刻独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基于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语篇衔接理论,以莫言诺贝尔演讲《讲故事的人》英汉两种文本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衔接手段的异同,试图在鉴赏莫言作品的同时,探讨语篇衔接理论对于翻译的指导意义。
韩礼德和哈桑在合著《英语中的衔接》中提出衔接主要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语法衔接又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分为复现和同现[1]。1985年,他们在出版的另一部合著《语言·语境·语篇》中扩大了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1]。1994年,胡壮麟在其专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提出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2]。2001年,朱永生的《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问世,该书侧重研究衔接的方式对比以及对比结果与文化和社会之间的联系[7]。由于不同语言的衔接手段各有异同,衔接手段逐渐成为翻译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李运兴提出为使原文和译文达到异曲同工的成篇效果,忠实再现原文信息,翻译过程中常常需要转换衔接手段和方式[4]。李运兴的《英汉语篇翻译》和《语篇翻译引论》中引用大量的双语语篇对比分析实例,将语篇分析中的衔接概念运用于翻译研究[4-5]。
2012年12月8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了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在这篇演讲稿中,莫言用朴实简单的语言,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他细致入微的情感。短短30分钟的演讲,共涉及了莫言亲身经历过的11个小故事。这11个小故事记录着一个农民的儿子如何在母亲的担忧、理解和矛盾下走向“讲故事”的职业道路,阐释了影响他文学创作的多种因素,同时也蕴含着他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讲故事的人》正是莫言写作风格的缩影:语篇衔接自然,表意明确且意味深长,语言朴实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讲故事的叙述方式表达情感、彰显意义。演讲现场,瑞典方面提供了莫言讲稿的英法等五种文字译本,本文将引用《讲故事的人》及其英文译本中的一些例句,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个层面来阐释汉英语言衔接手段的异同及其翻译研究价值。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观点,衔接主要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语法衔接手段主要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
1.照应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这两个成分之间又能相互解释的联系。照应包括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7]。英汉语篇衔接中照应手段的差异可以从以下例句中体现出来:
例1: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文具的要求,她总会满足我。
译文:We were so poor we often did not know where our next meal was coming from,yet she never denied my request to buy a book or something to write with.
例2:尽管我有父母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译文:Despite parents’tireless guidance,my natural desire to talk never went away,and that is what makes my name-Mo Yan,or“don’t speak”-an ironic expression of self-mockery.
例3: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面去看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译文:But that trip to Qingdao planted in me a powerful desire to leave my village and see the world.
汉语强调意合,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常依赖句子之间隐性的衔接关系来联接;英语注重形合,句子间的衔接关系需要借助显性衔接词体现出来[5-6]。例1中,“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译文增译了主语we和物主代词our照应“我们”,使译文表意指向更明确,正体现了英语重形合这一特点。从语义方面讲,this与“这”相对应,that与“那”相对应。汉语用“这”指代上文提到过的事,英语中却必须用that。例2中“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为‘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原文中用“这”,而译文改成了that,显然更符合英文习惯。例3中,“这次青岛之旅”译为that trip to Qingdao同样说明了英汉指示代词使用的差异所在。
2.替代
替代是一种词汇语法关系,它指的是用替代形式来取代上下文中的某一成分,从而达到避免重复且又突出新信息的目的。替代可以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9]。请看下列句子:
例4: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译文:Later on,when Imoved to the city,there were educated people who laughed at me behind my back,some even to my face;but when I recalled what Mother had said,I just calmly offered my apologies.
例5: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
译文:At times I’d have a dialogue with birds in the sky,mimicking their cries,while at other times I’d divulge my hopes and desires to a tree.But the birds ignored me,and so did the trees.
例6: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
译文:As a member of society,a novelist is entitled to his own stance and viewpoint;but when he is writing he must take a humanistic stance,and write accordingly.
替代的主要作用就是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促进语篇表意连贯。在例4中,“母亲的话”指代前文提及的信息: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由于前文已将此信息阐述明了,没有必要再次重复,原文采用替代的衔接手段。译文则用疑问代词what来指代母亲的话,这种名词性替代使语篇表意简练,前后承接,紧密地衔接在一起。重复是汉语语篇中常常使用的修辞手法,而在英语语篇中却寻求相应的词来替代。例5中,原文“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重复了动词“不理”,译文中用so did来替代前文出现过的相同动作ignored,这不仅避免了重复啰嗦,而且使得语篇上下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译文表达习惯更易于译语读者接受。例6中,原文“把所有的人当做人来写”重复前文信息“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符合汉语表达的习惯,强调作家作品人性的重要性。但在译文中,用accordingly替代小句take a humanistic stance,恰到好处,也避免了重复。
3.省略
省略是指为了避免重复,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省略不但使语言表达更为简洁,而且使新信息更加突出,从而使语言交际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新信息上,以产生更好的交际效果[7]。英语的省略常伴随着形态或者形式上的标记,汉语的省略则主要与所表达的意义直接联系,可以不考虑语法和逻辑。省略包括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
例7: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
译文:But not hearing her threw me into a panic.I’d go looking for her in the side building and in the mill.
例8: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大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译文:Instead I was possessed of a dangerous combinationremarkable speaking skills and the powerful desire that went with them.My ability to tell stories brought her joy,but that created a dilemma for her.
汉语的省略从语义的角度出发,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省略都是可取的。在例7中,动词“寻找”的宾语“母亲”虽然被省略,但在语境背景知识的帮助下,读者可以把这个被省略成分找回,这种省略不影响句意表达。但是在译文looking for her中的her一定不能省略,一旦省略则会使得句子不合乎英语语法。例8原文中重复使用三个“极大的”,以达到加强语气的效果。译者充分理解了原文中三个“极大的”在语篇中的内涵意义和逻辑关系,用remarkable和powerful再现原文中“极大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而另一个“极大的”翻译时被省略,取而代之为dangerous combination。译文中的这种处理使得译文更具逻辑性,汉语的“和”蕴含了两种能力的结合,英语中则通过增译combination使表意更清楚明了。
4.连接
连接是通过具有明确含义的词语把语篇中的句意连贯衔接起来。韩礼德和哈桑将连接成分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加合、转折、因果和时间[9]。英汉语在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作用下,语篇连接成分也有所不同。英语重形合,常会出现显性的连接成分;汉语重意合则常通过隐性的连接成分作用以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但有时也有例外。
例9: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译文:Weakened by hunger,I dropped the bottle and broke it.Scared witless,I hid all that day in a haystack.
例10: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
译文:It did not take long to find retelling someone else’s stories unsatisfying,so I began embellishing my narration.
例9便是汉语隐性连接和英语显性连接的反例,原文中有明确的表示因果联系的连词“因为”,译文中却用过去分词短语weakened和scared来表达这层因果关系。例10中,原文中我复述时添油加醋的原因就是说书人的故事满足不了我了。虽然没有显性的关联词,但是汉语的表达习惯已经包含了这种因果关系。所以在译文中借助了so来连接前因后果,这是英汉语篇中的常用表达模式。
1.复现
复现衔接指运用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括词等所构成的词汇链,来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
例11: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我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The sight of my former schoolmates playing in the schoolyard when I drove my animals past the gate always saddened me and made me aware of how tough it is for anyone-even a child-to leave the group.
例12: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
If I saw a bird,I was sure it could become human any time it wanted;and I suspected every stranger I met of being a transformed beast.
例13: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
And she wasn’t the only member of my audience,which later included my older sister,my aunts,even my maternal grandmother.
例11中的“牛羊”在译文中由其上义词 animal复现,笔者认为此处稍有欠妥。由于现在饲养宠物很是流行,将牛羊直接译为动物的话,译语读者可能将放牛牧羊理解成像遛狗那种休闲活动,则不能体现出童年辍学的莫言在莫大的荒草滩上放牛牧羊的孤寂心理,也不能彰显出他离开群体的痛苦。例12中的“动物”由其下义词transformed beast复现,译文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但是原文中并不包含这种消极情绪,动物可能是很可爱的小鸟,漂亮的狐狸、兔子之类的,因为在中国狐狸精、兔子精之类的神话广为流传,所以说由动物变化而来并不一定是由怪兽变化而成的。例13中也出现了同样的复现错误,“奶奶”被译成maternal grandmother显然不恰当,maternal grandmother指的是外婆而 paternal grandmother才是指奶奶。
2.词汇搭配
词汇搭配是词汇衔接的重要手段,包括了跨句或跨段落的词项的习惯性共现,所涉及的词项之间可能存在若干种不同的共现模式和语义关系。
例14: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
While she was stitching padded clothes for us under the weak light of a kerosene lamp,I couldn’t keep from retelling stories I’d heard that day.
例15: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
译文:She listened impatiently at first,since in her eyes professional storytellers were smooth-talking men in a dubious profession.
例14中,虽然没有显性的形容词修饰小油灯,但是一盏小油灯便预设了屋内灯光较暗的信息。在译文中,译者增译the weak light与kerosene lamp搭配,使得灯光昏暗的原文意思再现。例15中,说书人字面意思为storyteller,但是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指那些以说书为生的人,若只译出storyteller很难让读者读懂母亲的担忧,于是译者增译professional与storyteller搭配使用,这样便传达出原文的真实含义。
本文从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入手,就照应、省略、替代、连接、词汇衔接这五种衔接手段在英汉篇章中的运用情况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讲故事的人》的英译本大体遵循了他们的衔接理论;由于译者葛浩文是国外著名汉学家,其英文功底又非同一般,所以英译文较忠实于原文。但由于英汉语的表达特点以及思维模式差异,英汉语衔接手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讲故事的人》英译本中有些译文仍有待斟酌。
衔接是连贯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语篇连贯的讨论可以从衔接开始,然后专注于文本结构的属性[8]。在进行翻译实践时,我们需要选取自然贴切的衔接手段和翻译策略以产生衔接合理、语义连贯的译文,顺利地实现语码转换。为此,我们不仅需要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原文语篇内部的句子之间是如何实现连贯和衔接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和熟悉译文语篇应该采用哪种方式来实现语篇内部的句子之间的衔接与连贯,这样才能真实地传达原文的语言文化心理信息。
[1]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1976.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公司.2003:24-27.
[4]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李坤,贾德江.语篇翻译中的英汉衔接手段对比[J].南华大学学报.2006(3):97-99.
[6]刘庆元.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J].山东外语教学.2004(3):95-99.
[7]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陈晓波.英语中的衔接理论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