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农机安全监理所 鲁丰民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大量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这些农业机械的投入使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荆门市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又是“中国农谷”所在地,农业在全市经济社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使用非常普及,截止到2012年底我市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保有量已达27.2万台(套),机械化综合作业率已达72.5%,位居湖北省前列。
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农机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自2011年以来,我市农机监理部门接报和处理的农机作业事故平均每年都达到70~80起(这些事故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大量的农机事故由于农机手没有报案而无法统计),其中小型旋耕机发生的事故占到30%左右。2013年上半年我市就发生小型旋耕机致死致伤事故10余起,这里列举2起典型的案例:①沙洋县毛李镇叶湾村农民肖某(男、42岁),驾驶沐河101型手扶式小型旋耕机在自家责任田进行水田耕作时(旋耕油菜茬田),当行驶到地头倒车时,未切断旋耕机输出动力,由于手扶式拖拉机倒车时产生了翘尾,肖某用脚去踩踏旋耕器罩壳,飞转的刀片将其右腿当场绞断,后经紧急送沙洋县人民医院抢救,将肖某右腿自膝盖以下截肢,造成了终身残疾。②屈家岭管理区易家岭办事处赵坡队农民张某(男、殁年55岁),无证驾驶无号牌手扶式小型旋耕机在本队进行耕整作业时,在田头转弯时未将车速降低,巨大的离心力导致拖拉机侧翻,旋转的刀片将张某的长裤挂住,正在高速运转的旋耕机将张某的左腿连扎数刀,最后一直扎到身体下腹部,才将运转的发动机卡住熄火。造成张某左腿肌肉全部拉伤,主动脉血管被切断,下腹部被连扎两刀。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小型旋耕机事故率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是由我市的地域特点所决定的,我市地处湖北腹地,为汉江平原与鄂北岗地交混过渡地带,大部分为低丘岗地,田块较小,加之机耕道狭窄,大型机械进出较困难。因此耕整作业侧重于使用小型旋耕机。由于其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小巧灵活、易于操作、效率高、进出田块方便等特点,一直深受我市农民的青睐。近年来保有量在全市农村快速增长。目前全市小型旋耕机保有量已达22万余台。针对小型旋耕机事故率偏高的顽疾,荆门市农机安全监理所专门组织人员深入到全市乡镇、村组对小型旋耕机保有量、操作人员队伍状况、安全教育培训、机械使用与维护以及事故发生原因等进行了专题调查。
经调查,现在我市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型旋耕机,以掇刀区团林镇七岭村为例,全村210户,有小型旋耕机203台,保有率达到96%以上。其中使用年限在10年以内的有122台,占比60%;使用年限10年以上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有81台,占比40%;所有旋耕机都没有办理牌照和行驶证。由于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操作旋耕机的人员主要是50~60岁年龄段的中老年人,这部分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体力较弱、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操作使用起来显得力不从心,所有操作人员都没有取得驾驶操作证件。这个村的情况基本上就是我市农机现状的一个缩影。
调查人员在询问农民是否接受过安全教育和驾驶操作培训时,得到的回答绝大多数是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他们一部分人是不愿意参加培训,还有一部分人是不知道上哪里去培训。究其原因是我市在“购机补贴”实施过程中只是对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进行补贴,购买上述机械的人员农机部门对其实行的是“先培训后购机”的办法;而小型机械不在补贴范围内,都是农民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市场上购买,农机部门根本掌握不了这部分人的购机信息,加之又缺乏强制手段,培训也就无从谈起。农民购回农业机械后,不认真阅读产品使用说明书、也不仔细观察机身周围粘贴的安全警示标志,往往就是在自家门前的禾场上转上几圈,或是在老机手的指点下熟悉一下操作手柄及操作流程后,就下田作业、上路行驶。他们普遍缺乏道路交通安全常识和驾驶操作技能。在使用过程中,因为没有接受培训,他们违反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程违规操作、野蛮操作,致使机械和零部件过早损坏;由于年龄、知识结构的原因,他们对机械的维护保养知识知之甚少,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农民购买回机械后就只管使用,连最基本的清洗、紧定、润滑等日常保养都没有做,就更谈不上换季保养、封存保养等大的保养维护了。我们看到大部分机械都是裹满泥巴、锈迹斑斑,漏油、漏水、漏气现象严重。机械使用不当和维护保养缺失,导致机械故障频发、安全隐患突出,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根据2011年以来我市发生的小型旋耕机事故的统计和此次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生此类事故的重要原因就是操作人员严重违反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程、违规操作;其次就是部分小型旋耕机设计存在缺陷;再就是监管力量薄弱导致的安全教育、监管的缺失。
(1)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事故:①旋耕机不切断动力时采取倒车方式,造成旋耕机翘尾引发伤亡。②在转移田块时不切断旋耕机动力,遇有高坡陡坎时拖拉机侧翻造成事故。③在田间耕整作业时高速急转弯,导致拖拉机重心失去平衡造成侧翻,引发伤人事故。④不将发动机熄火,动力输出切断,就清理整田轮上的杂草和泥块堵塞造成伤亡。
(2)部分产品设计上存在缺陷引发事故:现在大多数产品设计上都是挂上倒挡后旋耕机输出动力即被切断、刀片停止转动;但是还有一部分旋耕机输出动力是靠单独的手柄来控制,挂倒挡前需要先切断输出动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操作人员经常忽视这个程序,这样往往就造成事故。
(3)监管力量薄弱导致安全教育、监管的缺失:加强安全教育、安全培训、隐患排查是预防和减少事故的重要手段。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有人员去开展工作,但是荆门市作为一个农机大市,农机保有量达27.2万余台(套),而市监理所、7个县(市、区)监理站的监理人员加起来才65人,这就意味着每个监理人员要管理近0.42万台机械。我们曾经算过一笔账,就拿排查安全隐患为例,以每个监理员每天进10户农户计算,就算是一年365天一天都不休息,监理人员都不可能家家走到。农业机械分散在千家万户,跟踪管理、贴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光靠县级监理站的监理人员进行监管显得鞭长莫及,这就需要乡镇、村有专人负责农机安全监管。但实际情况是我省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撤销了乡镇农机管理站,每个乡镇只保留了一名“以钱养事”的公益性服务人员,他们既无执法资格、又无执法手段,导致乡镇农机安全一直处于无人监管的局面,农机“三率”大幅降低,农机事故时有发生。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行各业、各部门都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省委李鸿忠书记说过“安全是天大的事情,我们要用天大的决心来抓安全”。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需要政府、农机管理部门、旋耕机生产厂家以及农机手各方面共同努力。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把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中,加大对农机安全的投入,恢复乡镇农机管理站。每个乡镇至少配备1~2名专职农机管理人员,农机保有量大的乡镇还可适当多配,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赋予其执法权;在每一个村设立农机“安全员”、强化源头安全监管,及时发现、提醒、规劝、制止农机手的不安全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为农机生产筑起牢固的安全屏障。
(2)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废除此类产品的国家标准,禁止生产和销售,切实保障农民机手的安全。鉴于目前市场上还在销售输出动力靠单独的手柄控制的小型旋耕机,我们强烈呼吁生产厂家启动“缺陷产品召回”机制,将此类产品统统召回,进行改进。
(3)农机安全监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旋耕机的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专门针对小型旋耕机安全监理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农机安全监理部门要加强旋耕机安全作业的安全监管力度,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农忙季节,组织农机监理人员下到乡村、田间地头面对面地向农机手宣传安全操作规程、手把手地教农机手正确操作小型旋耕机;采取上门入户的方式,对所有小型旋耕机进行登记造册,对达到报废年限的要坚决予以报废;对操作人员进行登记,建立起完备的人、车档案。对未参加培训考试取得操作证件的机手要利用“平安农机”创建、“阳光工程”培训的契机组织开展培训和考试,提高机手的法律法规意识、安全意识及驾驶操作水平。
(4)农机手要自觉学习旋耕机安全操作知识,积极参加农机部门和农机经销商组织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提高自身安全操作技术水平。旋耕机虽然结构简单,操作相对容易,但机手在操作中如果思想麻痹,安全生产意识差,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就极易引发事故。因此,农机手要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做到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在操作中处处注意安全,这样才能确保安全作业,远离事故危害。农机手平时应自觉学习旋耕机理论知识,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要认真学习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学习旋耕机的构造、工作原理、调整和维护保养技术,要懂旋耕机的构造、工作原理,懂安全操作规程,懂安全生产知识。做到会操作、会调整、会维护保养、会排除一般常见故障。要特别注意旋耕机上粘贴的各类警示标志,切莫违反警示禁令违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