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咸宁市农机推广体系人才队伍建设

2013-08-15 00:47:58咸宁市农机局
湖北农机化 2013年5期
关键词:农机化人才队伍技术推广

咸宁市农机局 吴 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购机补贴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湖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决定》等地方性法规文件相继出台,使我市农机化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在法律、政策、资金持续8个年头的扶持下,我市农机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3年,国家财政对咸宁市购机补贴资金累计投入2.45亿元。2012年,全市农机总动力168万kW,各类农业机械28.7万台套,农业机械原值11.5亿元,分别比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前的2004年增加79.4万kW、12.7万台套、7.08亿元,分别增长89.6%、79%、155.5%。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 294台,小型拖拉机12 239台,耕整机29 359台,联合收割机3 118台,水稻插秧机1 520台,农产品加工机械24 456台套,排灌机械70 382台套,农用运输车11 890台,油菜直播机170台,植保机械15 275台,茶叶机械1 559台,渔业机械9 132台。实现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81kW。农业机械种类数量增加,由量变到质变。以耕种(播、插)收为主的农机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2.3%,比2004年增加13.5个百分点。农机作业项目正向设施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方面延伸拓展。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市农机化的发展:一靠法律、政策、资金的扶持;二靠完善稳定的农机化管理机构;三靠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而这一切的归结点应靠农机推广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生产力诸因素中,人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一切好的政策和资金付诸实行和投入、能否取得良好成效关键在人。我市农机化事业要保持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培养建设好一支农机推广人才队伍。本文就这一命题展开讨论。

1 农机推广机构建设

机构是人才的载体,健全稳定的机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发挥人才效能最大化的保证。我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和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学校。以下简称“拖驾学校”),承担着全市农机化技术推广和培养造就农机推广人才队伍的重任。

市、县两级农机化研究所是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的前身,先后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截至目前,全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共7个。市级1个,为正科级;县级6个,为股级。多年来通过坚持不懈争取国家相关政策,对机构和人员进行定编、定岗、定制,被确定为事业单位性质(其中内设机构4个,与农机局合署办公),2010年后每年获得地方财政差额拨款70多万元。

乡镇公益性农机推广服务机构(农技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站),是贯彻执行鄂政发(2003)17号文件精神,在乡镇建立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而建立起来的。原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被撤后,其职能并入农技服务中心站。改革后,乡镇农机推广服务机构有2种模式:一是招聘制。采用这种模式的有咸安、通城、崇阳,即农技服务中心站内设1~2个岗位,专职或兼职负责辖区农机公益性技术服务;二是派出制。赤壁、嘉鱼、通山实行这种模式。由县农机局筹建,成立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配置人员和设备,承担辖区农机公益性服务,完成农机局布置的中心工作任务。多年来,通过不懈努力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有效保障了机构和人员的相对稳定。特别是近几年,通过推行人员定编、定岗和聘用制度以及公开招标等形式,确保了基层农机(农技)推广机构列入全额或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全额或差额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了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基本工资,并在农机局的督导下,推行绩效工资。

全市共有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6个。2004年先后更名为“ⅹⅹ县富民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学校”,并相继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许可证》,平均每所学校拥有教室面积200多m2,教练场地1 816m2,配置教学仪器设备(电脑、投影仪、示教板、模具、挂图等),配有教学用拖拉机12台,联合收割机2台,农机具20台件,成为承担全市农机化教育培训任务的主体。

“十一·五”期间到现在,我市农机推广机构(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和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拖驾学校)为全市农机化技术的推广、普及、使用、提高作出了较大贡献。一是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生产实现零突破,插秧机拥有量达1 520台(其中乘座式232台)。2011年通城县被确定为水稻机械化生产项目示范县、实施期2年,插秧机增加到500台,2012年机插面积达9万余亩(1hm2=15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2.5%,部分地方机插实现整村整镇推进全覆盖;二是收获机械的推广使用。全市联合收割机达3 093台,2012年机收面积180.4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机收率达70%以上,并拓展到油菜、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品种;三是抓农时季节和调整种植结构。频频举办水稻机插、油菜机直播和机收割、马铃薯机收获、秸秆还田等农机具作业的现场演示推广会。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期间举办各类农机具现场演示会多达90余次。一时间广袤田野里机器声轰鸣,彩旗飘扬,横幅招展,喇叭声声,给广大农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四是秋冬播生产推广油菜直播机、冬玉米和冬小麦收割播种机械。全市秋冬播农业生产占全年农业生产任务的比重很大。2012年我市秋冬播农业开发总面积208.4万亩。其中油菜育秧6.46万亩,直播73.77万亩,夏粮播种21.54万亩,绿肥及青饲料19.5万亩,冬小麦播种17.5万亩。农机推广站适时推广配套机具投入作业,其中油菜直播机30台,玉米收割机50台,马铃薯收获机15台。有力地促进、提高了秋冬播农业开发的进度和质量。副省长赵斌在一份反映我市农机服务秋冬播生产的情况报告中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农机服务秋冬播生产所发挥的作用;五是促进农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着力推广秸秆还田机、秸秆打捆机,变废为宝,杜绝沿107国道两旁焚烧秸秆;六是配套设施农业,推广使用精品小型农机具,如水泵、微耕机、采摘机、喷滴机、施药机、控温控湿设备等,以提高嘉鱼新街农业示范区700亩,潘湾、渡普连片10万亩钢架玻璃大棚,赤壁市赤壁镇连片400多个蔬菜大棚等设施农业的机械化作业程度,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七是为农机专业合作社选型配套使用农机具提供技术服务。全市经注册成建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家,他们是农业规模化生产、流转土地的主导力量。

全市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拖驾学校)依靠政府惠农政策,广开思路,拓展农机培训项目,办学形式和内容都有创新发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机创业”等培训项目实施开展亮点纷呈、成效显著,累计培训学员9 200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基层农机公益性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持续进行多年,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的更新提高;农机从业人员——驾驶操作员、修理工、农机营销员,通过对他们举办短期培训班、按季节主办现场演示会和特型机械专项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年度培训最高规模达76 800人次,收效很好。

2 农机推广人才队伍的现状

农机化技术推广人才是推动我市农机化事业稳步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有效贯彻执行党和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快提高农机化发展速度和水平,调优农机装备结构,加速新式农机具的普及推广使用,发挥农机作业高效、节能、环保,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等诸多环节的重要因素。

目前全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人才队伍老化日趋严重,学历偏低,且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亟待更新。市、县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实有人数65人。其中高中学历14人,中专29人,大专19人,大学3人;初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18人,高级职称2人。中、高级职称年龄大部分在50岁以上。全市65个农技服务中心站,落实公益性农机服务人员52人,比改革前下降76%;年龄35岁以下11人,35岁以上33人,50岁以上8人;高中以下16人,中专17人,大专19人;初级22人,中级9人,无职称21人。崇阳县12个乡镇,仅落实农机公益性服务岗位6个。全市6个富民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学校现有教职工47人,教师34人,大部分属兼职。不可否认上述农机推广人才队伍是农机化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的一支主要力量。

咸宁素有“六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全市国土总面积9 861km2,其中耕地面积207.45万亩。地形地貌决定了各种类型农业机械在此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农村农机实用人才短缺,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根据一项调查粗略统计,全市农村农机实用人才有40 548人。其中年龄在16~20岁的有3 562人,占8.7%;年龄在21~30岁的有8 052人,占19.8%;年龄在31~40岁的有12 257人,占30.2%;年龄在41~50岁的有9 051人,占22.3%;年龄在51~60岁的有7 626人,占18.8%。文化程度小学的有6 061人,占14.9%;初中的有24 525人,占60.4%,高中的有9 951人,占26.5%,大专以上极少。他们从事农机经营、经销、维修、驾驶、操作,是我市农村农机技术服务的实践者、示范者、传播者,他们立足家园,活跃农村,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户脱贫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农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需求

《咸宁市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规模农业。推进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种植业重点建设全市40万亩马铃薯基地、通城20万亩全国油茶示范基地、嘉鱼35万亩全国蔬菜示范基地、崇阳10万亩水果基地、咸安40万亩‘双低’油菜基地、通山10万亩库区水果基地和30万亩油菜基地;进一步做大咸安、赤壁、崇阳、通山优质楠竹基地、国道沿线名优茶和苎麻基地、赤壁优质猕猴桃基地、崇阳优质雷竹基地、咸安优质桂花基地等,到“十二五”期末,特色农业基地面积达到400万亩规模。”以此为依据,从根本上奠定了我市农机化发展的前景和规模。为配合协调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让配套农机具进果园、进茶园、进菜园,改变“传统农机具(通用类)多,特色农机具(经济作物类)少”的状况,必须引进推广温室大棚卷帘机械、控温机械、大棚种植机械、山地耕作机械、山地喷灌机械、山地施肥机械、马铃薯播收机械、油菜直播收获机械、秸秆还田和打捆机械以及小型拖拉机、微耕机、果园耕整机、果园植保机、修剪机、采茶机、茶叶加工机组等。各类机械需求量在13万台套左右。为实现这一规划目标,达到打造强势农机的目的,对农机人才的需求是关键。一要加强现有各县市(区)农机教育培训基地(拖驾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使年度培训规模迅速扩大到3 600人以上;二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加快市、县(区)农机推广站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保障他们的工作经费和工资按时足额到位,改善他们的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三要进一步巩固稳定完善乡镇农机技术推广机构,通过推行人员定编、定岗和聘用制度,纳入公益性事业服务性质并增加岗位,使工作、工资收入稳定。从而确保农机技术推广人才不流失。并通过他们引领培养更多更好的农村农机实用人才。预测到2015年,咸宁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195万kW,年递增9%,实现每亩耕地农机动力0.94kW,主要农田农机作业水平达75%以上,农产品初加工,运输机械化水平达100%。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定型,新的农机作业市场逐步开发,以及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农民从注重购置耕种收运输作业机具,转向购置经济作物农机具(茶园、果园、养猪、养鱼机械,设施农业配套机具),近期渴望掌握玉米收割机、马铃薯收播机、油菜播收机、秸秆还田机、水稻机插等农机使用技术。据此预测,未来3~5年农村农机实用人才需求量将达到5.8万人左右。

4 农机推广人才队伍的培养

4.1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圆好“农机梦”,遵循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总结我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机教育培训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研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机推广体系人才队伍发展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为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2 基本原则

(1)服务三农原则。遵循农机人才队伍“立足农机,服务三农”的性质,尊重人才价值观,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村现代化服务。

(2)市场配置原则。遵循人才资源的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机推广人才队伍及农村农机实用人才资源开发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结合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健全市场机制,培育农机人才市场,更合理配置农机人才资源。

(3)培养提高原则。对农机技术推广及农机实用人才的知识更新按需施教,本着“需要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多方式提高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维修人员、操作人员、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推广水平、职业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4.3 目标任务

重点建设市、县、乡镇三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建立健全农机推广人才网络体系,建成一支会管理、善推广、懂经营、技术精的农机推广人才队伍。根据精简队伍、精干人员、“瘦身”、“消肿”和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全市农机技术推广人才队伍保持稳定在132人左右。市、县(区)农机化技术推广站,要通过向社会公开选拔、招聘、考试择优录取人才,并通过公务员招考制度,选拔吸纳人才;乡镇农技(农机)综合服务中心站,要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的“以钱养事”新机制,选拔招聘农机技术推广人才,通过政策实行定编、定岗,确保他们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改善、机构人员的稳定。三级农机化技术推广人才网络按建设覆盖需求:市级12人、区(县)级48人,乡镇级72人。

针对孟鲁司特治疗效果中出现的疗效不一的现象,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大致为以下几种:一、特应性皮炎根据其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混合型和单纯性,单纯性特应性皮炎则分为外源型和内源型两种,两者由于发病机制不同,其治疗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二、一些研究证明,患者的年龄、实验持续的时间、给药的方案和药物的剂量等,也会导致出现不一样的临床治疗效果;三、也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且研究样本数量偏少等现象,也会对孟鲁司特的临床治疗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5]。

“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村农机实用人才应保持稳定在10万人,占全市农机从业人员的51%,其中重点选拔培养1 300名优秀农机实用人才,从事新式农机具——玉米、油菜、茶叶、马铃薯、秸秆还田、秸秆打捆、设施农业配套等农机具的示范推广使用。具体分解为:咸安195人、嘉鱼325人、赤壁260人、通城195人、崇阳195人、通山130人。

5 农机推广人才队伍工作重点和重大项目建设理由

5.1 工作重点

培养农机推广人才队伍是工作重点。但工作的触点要延伸至打造农村农机实用人才为战略目标。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人力资源促人才资源为目标,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激活存量、扩大总量、完善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整合农机教育培训资源,着力培养一批有学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农机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

5.2 项目建设理由

加强农村农机实用人才培养,政府有政策,农民有要求,市场有需求。一是实施多年“阳光工程”培训初见成效。我市农机教育培训机构,通过自培和联合办学的形式,每年培训学员900人左右;二是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农民购机热情高涨,农机实用人才需求剧增。现有农机从业人员约13.8万余人,但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类型单一。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农机维修人员所占比例很小,大专以上几乎为零,绝大部分既无职称,又无学历。从事农机操作的多,农产品加工、农机维修的少;创业型、带动型人才短缺,复合型人才凤毛麟角。因此,农机实用人才培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市、县(区)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和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学校倾注全力,不断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项目,让农机实用人才不断发展壮大。

6 农机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政策措施

6.1 人才培养措施

优化环境,促进农机推广人才队伍健康成长。一是提高认识。全行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农机技术人才的首要标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行业氛围,激励更多的“农机人”开拓思想,钻研业务,创新发展,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成为农机实用人才;二是宣传教育。第一,充分发挥利用市、县(区)农机推广站,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的功能作用,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电视广播、报刊等先进媒体手段,大力宣传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宣传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举办农机现场会,农机创业经验交流会等,推广成功经验。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一批依靠农机创业致富的成功人士。如通山县九宫镇黄金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陈院生;咸安区富裕农机合作社的黄宏胜;崇阳县为民农机合作社的吴正刚;赤壁市华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祝江林;通城县惠民农机合作社的黎鸿友;嘉鱼县军华农机合作社的张太军等。他们都是资产过几百万元的农机经营大户,是农村实用人才的典型代表。第三,建设和巩固好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富民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学校等基地,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形成农机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农机教育培训网络。

6.2 人才评价办法

农机推广人才社会评价的等级,分为初、中、高3个级别。分别授予:农机助理工程师、农机工程师、农机高级工程师、农机注册工程师。农机实用人才分别授予:农机技术员、农机技师、农机高级技师。凡在农机行业中从事技术工作及相关工作的农机技术人员,符合评定条件的均可报名参加农机人才社会评价。

建议省政府和社会保障厅、农业厅根据全省实际制定《湖北省农业(农机)行业人才评价办法》,对取得农机技术员、农机助理工程师、农机工程师(或农机技师)、农机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师)、农机注册工程师资格的,政府财政每年度分别给予1 000元、2 000元、3 000元、5 000元、20 000元的职称津贴补助。

6.3 政策扶持

(1)在全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和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学校重点培养、选送一批技术人员和教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农机企业进行培训、培优、考察和研修。

(2)建立农机科研推广技术服务队伍人才库,挂农机专家“门诊”牌,建立联系制度。

(3)市政府每年度对农机能手、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应予以奖励:年机耕作业面积500~1 000亩、机插作业面积300~600亩、机收作业面积400~800亩,年度分别奖励300元、800元、400元。对率先使用农机主管部门主导推广的新型机具,则给予更高的奖励。

6.4 政策措施

(1)优化环境,确保国家、省市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

(2)市、县、乡、三级在职称评定、农业科技项目开发、农业(农机)科技项目推广、扶贫资金优惠贷款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

(3)开展优秀“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的创评活动,大力宣传他们创业致富、改善农业劳动条件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加大对乡镇农机优秀人才的奖励、表彰力度,扩大在农村的影响力,增强荣誉感。近年来,我市农机大户、合作社法人代表,频频受到省、市、县人民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6.5 人才合理流动措施

(1)构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人才下乡、机手进城”的互动作用。

(2)建立农机专家信息网站,为机手提供维修、操作、农机作业、农资(机)打假、跨区作业等信息服务。

(3)乡一级政府出台政策、措施,鼓励重奖有实力、有技能的农机从业人员返乡兴办产业;同时给项目优先安排农机公益性服务人员资金、土地、房屋筹建设施农业。

6.6 人才开发政策措施

(1)跨县、乡镇、区域构建农机人才超市,选“洋专家”、“土专家”,派“技师”、“老师傅”,建立联系点,为机手解疑难,提供技术服务。

(2)建立机手网站、农机法律法规政策库,为农机手发布市场供求信息,提供中介服务,保护农机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满足农机人才资源共享和智力成果转化的要求。

6.7 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是做好农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保障。我市要成立农机推广体系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农机局局长、副局长分别任组长、副组长,主要科室及各县市(区)农机局主要科室骨干为成员。加大全市农机行业人才资源开发的工作力度,把我市农机推广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议事日程,与本单位各项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促进农机推广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

猜你喜欢
农机化人才队伍技术推广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智能制造(2021年4期)2021-11-04 08:54:10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8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9年3期)2019-11-05 06:46:42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9年1期)2019-05-21 07:34:46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2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2期)2018-08-28 07:47:20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思考
时代农机(2016年6期)2016-12-01 04:07:47
《山东农机化》2015年要目
山东农机化(2015年6期)2015-01-03 08:09:47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的几个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