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 C.托尔塔哈达等
尽管平均降雨量为2400 mm/a,但新加坡仍被认为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为了满足由于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用水量增加的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包括扩大集水区面积,平衡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矛盾(包括定价和非定价供水机制)、水污染控制及其处理,以及海水淡化等。
历史上,柔佛、马来西亚一直是新加坡重要的水源地,且这种状况将至少一直持续到2061年。
新加坡曾先后4次签署过与从柔佛、马来西亚进口水源相关的水协议:1927年和1961年(这2次签署的协议不再有效),以及1962年和1990年签署的协议。协议允许新加坡从柔佛进口水,并允许柔佛从新加坡购买处理好的水。作为总体安全框架的一部分,实现水自给一直是新加坡的主要目标,该目标将会给这个城市国家有足够的灵活性,以实现日益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
从历史上看,水短缺、对进口水的依赖以及不断增长的水需求量一直是政治关注的主要因素,迫使政府寻找替代水源和加强节水工作。自1968年以来,公众在环境方面的意识,包括水资源,已经在新加坡得到提升。为此,该国实施的第1个计划是开展“保持新加坡洁净”活动,由卫生部长领导的跨部门委员会组织。这可能也是其政府机构间最早开展协作的实例之一,后来则成为常规做法,而且也成为建立公众意识方面活动的范例,被组织的其他活动效仿,比如关注污染、食品卫生、传染病、废弃物管理、卫生、反吐痰、反乱丢垃圾,以及河道清理和全球环境问题等。通常是先制定并颁布相关的环境或公共卫生法律,然后是严格执法。
随着水需求量的日益增加,新加坡实施了严格的需水管理措施。尤其是在1971年发生严重干旱之后,进一步意识到了水资源的重要性。1972年,其用于家庭生活供水的年销售总水量以及日均用水量均显著增加:售水总量达到1.594亿 m3,而在1970年为1.478亿m3;日均用水量为5.98 m3/s,比上年增长了10.38%。工业用水量与1970年相比也增长了20.93%。
1972年11月,公用事业局(PUB,新加坡国家水务机构)首次向消费者推出了“水是宝贵的”大型公益型活动,试图让公众意识到日益凸显的水的重要性,以此培养公众节约用水的习惯。同时,也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社区活动,强化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1973年,对水价做了调整,引入阶梯式水价体系以提高公用事业局的总收入并防止家用部分的浪费。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将学校的学生作为主要教育目标群体,培养他们从小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虽然严格执行了节水措施,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用水量仍急剧增加。在1972~1981年,不到10 a的时间里,新加坡总用水量增加了46%(家用占比51.2%)。因此,公用事业局发出了几个倡议并付诸实施。其中包括在1981年成立了节水部门,专门致力于居民、非居民用水户的节水以及采纳最合适的政策建议。该部门的职责之一是与大型工业用水户建立友好联系,并为减少水的消耗量提供全面支撑。此外,这种信息交换措施在后来被固定下来,以促使向公用事业局反馈。事实证明,这对制定节水附加策略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因素。
1986年,为了强化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新加坡民防部队、公用事业局、一些基层组织以及大约3500个家庭参加了一个“紧急”水演习活动。该活动主要是针对在国家独立以后出生的人口,因为他们从未经历过水危机。20世纪90年代,为了抑制过量用水,新加坡引入了节水税(WCT)。如果居民月用水量高于20 m3,将对其征收5%的税;对非居民用水户则将征收更高、即10%的税。
1995年,新加坡开展了全岛水配给运动,该运动涉及20个社区及30000个家庭。在此期间,每天供水中断14 h。旨在提醒新加坡人重新认识水的重要性。
1997年,对水价进行了再次修订。除了提高水价和节水意识,也实施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比如1995年开展的“节约用水活动”,向公众免费发放节水环,让居民将其安装在家用自来水喷嘴、喷头和软管连接处,以减少过多的水压和流量。从1999年起,新加坡的所有新建公寓里均已安装了节水环。2003年,新加坡强制实施了用水最大流量标准。
2006年,公用事业局推出了每日平均用水量为10 L的“总体挑战计划”。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公用事业局和新加坡环境理事会推出了节水标签计划(WELS),自2009年起,即开始强制实施该节水标签计划。
通过上述措施及节水策略的实施,已使家庭人均用水量逐渐降低,即从1995年的172 L/d下降至2011年的153 L/d。公用事业局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新加坡家庭人均用水量降到147 L/d。
在新加坡,有超过一半的土地面积为集水区,且大多数的雨水都被收集起来并被运送到水库和水处理厂。因此,公用事业局决定让公众了解这种水“循环”过程,以增加他们对水保护的责任感。
公用事业局积极规划,以使公众在与水体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同时,也能好好地珍惜水。
在2004年,开展了鼓励公众享受水并发展与水的伙伴关系的活动,旨在建立公众与水的亲和力。
新加坡近期开展的计划是,“活跃、美丽和清洁(ABC)水域”计划。该计划旨在将水域与公园进行整合,以创建新的社区空间。
作为新加坡水资源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实施多年来,水需求管理策略得到了不断完善,包括多种定价、效率、金融和对民用及非民用行业以及整个社会的教育活动。通过制定定价和非定价机制,要求公众采取节水措施等。
本文从价格工具和非价格工具及其效果方面,讨论了新加坡近50 a来实行的总体节水策略。
一直以来,新加坡大力提倡政府部门、机构和行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尽管实施起来很复杂,但都是为了严格执行需水和供水管理策略和措施,而且这些已经实施的公用事业局颁布的各种政策、计划及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已经构成了水资源统一管理战略:即由各个行业支撑的城市国家的发展前景。
新加坡的需水管理策略非常强调“珍惜”水,并因此给水定价。基本原理是,未来的水源可能比现有水源更昂贵。这种观点构成了现行的用水定价机制,它能反映水资源的价值,以确保水资源利用的持续性。
要实现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制定的节水目标,必须要有公众的积极参与。
目前,公用事业局的观念是“水就是一切:保护、珍惜和享用”。新加坡供水水源主要为当地集雨区收集水、从柔佛进口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实施水需求管理的三大要素是节约、珍惜、享受。这意味着,公众应该减少用水量(节约),开发水体的所有权(珍惜),围绕水开展日常活动(享受)。
总之,“水就是一切”是强调水资源管理中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节约、珍惜、享受”则是指公众的行为。新加坡采取的节水管理措施以及对水资源实施有效管理,旨在使水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