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喜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计财处,山西太原 030013)
《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市域城镇化作为全省四大战略之一,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紧扣提速、提质主题,按照“一核一圈三群”布局,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节点、大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经济化,科学化发展的部署,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的总体战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十二五”以来,围绕推进城市发展,改善城市精神风貌,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2012年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进入新的城镇化发展阶段。但全省市域城镇化还面临着诸多新问题,特别是“人口半城镇化”问题较为突出,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全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滞后,“人口半城镇化”较为突出。
2012年全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五个省(除直辖市)为广东(67.40%)、辽宁(65.65%)、浙江(63.2%)、江苏(63.00%)、福建(59.60%)(51.26%),我省城镇化率与这五个省份相比,分别低 16.14,14.39,11.94,11.74,8.35 个百分点。与全国城镇化水平相比,2012年的全省城镇化率低于2011年全国城镇化水平(51.27%)0.01个百分点,低于 2012年全国城镇化水平(52.57%)1.3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我省的城镇化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较发达的省份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来看,2012年我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 327美元,工业化水平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2%,城镇化与工业化比为0.99,比上年上升了0.06,仍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区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从城镇人口内部构成来看,我国城镇人口的统计按国际惯例进行,即将在城镇连续居住超过6个月的外来人口,作为常住人口的一部分统计为城镇人口。而这部分人口并未真正融入城镇、享受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属于“半城镇居民”。
2012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率为51.26%,而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为33.48%,两者相差17.78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慢于常住人口城镇化。虽然“十一五”以来全省户籍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提高,但增幅有限,2012年仅比2006年提高2.13个百分点,而同期常住城镇人口比重则提高8.86个百分点。可见,尽快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
没有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城镇化,我省工业化的进度将变得缓慢。同时,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从而导致工业的分散化和乡土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就会受到限制,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和农民收入也会受到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最终会影响到我省的转型跨越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城镇住房、财税金融、生态环境、行政管理等几个重要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大力度破除农民融入城市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好农民工融入城镇的问题,逐渐将城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保障性住房等普及到农民工,使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民工逐渐转为城镇居民。
创新“五规合一”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之间相互协调衔接。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经信委等要发挥综合部门的职能,研究制定解决城乡规划建设资金和项目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省国土资源厅要在解决好城乡发展用地保障的同时,会同财政、人社等部门研究制定城中村改造中通过土地解决村民转户后的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省人社厅要研究制定社会保障覆盖农民工及其家属的政策措施。省公安厅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户籍改革的规范性文件。省民政厅除了行政区划方面的措施外,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省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研究制定城镇教育、医疗、卫生覆盖农民工及其家属的政策措施。
以阳泉、孝义城乡一体化试点,长治上党城镇组群,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改革试点,试点探索关于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保障性住房等有关措施。在用地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促进制度、城乡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在城乡统筹改革上取得新进展。
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提升“一核一圈三群”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继续把城镇群崛起作为提升山西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建立联席协商、规划协调、设施对接、用地统筹、政策同享五个机制为重点,着力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长治上党城镇群、临汾汾河百里新型经济带、大同都市区建设,整合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发展关系,提高城市群新型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创新资源集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