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培
顾培:女,本科,护师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所导致的传染性疾病。由于艾滋病首先被发现在同性恋、静脉吸毒、非法输血等人群中,因此,艾滋病在人们心目中一直处于不愿意被接受的位置,人们在谈论艾滋病时都很隐晦,在接触艾滋病患者时都唯恐避之不及,这种近似于被社会抛弃的歧视,极大地迟滞了我国艾滋病的防治。有文献表明护理人员对艾滋病患者具有普遍的歧视[1]。对于社会上人们投来的歧视目光,艾滋病患者或许还可以选择逃避,但是在就医过程中受到护理人员的歧视,对于他们的心理来说则是莫大的不可避免的伤害。护理人员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瓦解他们的心理底线,消极患者的情绪,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以及护患关系的和谐。
1.1 对艾滋病的恐惧 由于艾滋病具有传染性以及较高的致死性,使得护理人员对艾滋病有着深深的恐惧心理。张洪[2]的调查中显示,有35.2%的医护人员表示对艾滋病患者有恐惧感。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由于护理艾滋病患者确实存在一定的职业感染风险,恐惧职业感染是目前护理人员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心理和服务态度较差的主要原因。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艾滋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其中以性传播为主要方式,艾滋病主要多见于同性恋、卖淫嫖娼、吸毒人群。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属于绝对的“禁区”,而同性恋、卖淫嫖娼等行为则更是为社会所不齿。护理人员是崇高圣洁的白衣天使,他们对于因性传播引起的艾滋病有着根本的抵触心理。若说恐惧是对于艾滋病疾病本身而言,那么歧视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艾滋病患者的道德鄙视上。
1.3 缺乏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的正确理解,过高估计职业暴露风险 陈永聪等[3]和刘军等[4]的研究认为,医务人员对某些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误解和艾滋病培训不足是造成医务人员歧视的原因。很多护理人员都未接受过正规的艾滋病防护培训,对于艾滋病的了解仅稍多于普通人,甚至还有不少护理人员认为蚊虫叮咬、游泳、公用浴缸马桶、咳嗽、打喷嚏等也可以传染艾滋病,所以有些护理人员连艾滋病患者的病房都不敢踏进。护理人员过高估计了职业暴露风险,使得他们在护理艾滋病患者时畏手畏脚,增加了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5]。
1.4 消极看待艾滋病的治疗 由于艾滋病的致死率极高,几乎是100%,虽然患者的潜伏期各不相同,但结局一般只有一个就是死亡,无论护理人员如何精心的护理,其最终还是得走向死亡,这就使得护理人员在给艾滋病患者护理的时候有种“偷懒”的消极心理,也因为没有成就感使得护理显得“敷衍”。在护理人员眼中,艾滋病患者已经是“一只脚踏进棺材里的人”。生命对于人来说是最宝贵的,而艾滋病患者在护理人员眼中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所以使得护理人员对艾滋病患者存在着与其他疾病患者不同等的对待,造成消极护理。
1.5 从众心理[6]艾滋病刚被人们所发现的时候,少部分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艾滋病的一些信息,由于信息的准确性以及数量性使得他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是片面的错误的,然后由于信息的扩散逐渐成为认识的主流势力,在这种主流势力下,人们很难辨别真伪拥有自己的客观看法,恐惧思想在人群中传播的很快,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护理人员被动接受了这种思想。
1.6 护理人群的特殊性 我国的护理人员中绝大部分是女性护理人员,有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对艾滋病产生歧视,在艾滋病传播过程中容易受伤害的也是女性。从女性的角度审视艾滋病患者,若患者也是位女性,护理人员很容易将其与性工作者联系在一起;若患者是男性,护理人员也很容易将其与嫖娼或同性恋联系在一起。总之,女性的思维较为感性,只要是罹患上了艾滋病她们很容易就将患者假设为性传播感染上的艾滋病,从而在潜意识里产生了歧视心理。
护理人员对艾滋病歧视的危害以及原因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如何能有效地消除护理人员的歧视心理对于艾滋病患者甚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消除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恐惧 对于艾滋病的恐惧主要是由于对艾滋病的无知,无知引起恐惧,恐惧诱发歧视。只有让护理人员彻底了解艾滋病才能消除无知和歧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可以使护理人员深入、全面了解艾滋病的传播和防治,以及如何应用标准性预防原则来正确保护自己。帮助护理人员卸下思想包袱,减轻对艾滋病及其患者的恐惧心理[7]。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拉近护理人员和艾滋病患者的距离,从而逐渐消除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恐惧。
2.2 管理者重视,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建立健全职业防护保障制度 在正确进行职业防护,减少对艾滋病患者歧视中,管理者的理念和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在我国医务人员中尚未发现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的病例,但对有关人员的健康已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护理人员是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必须引起护理管理者思想上的高度重视,与临床护理人员共同建立应对艾滋病的机制,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护理规范及处理程序;定期进行HIV 职业防护技能培训,建立完善的上报体系,完善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等[7]。消除护理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更好地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温馨的护理。
2.3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人文教育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告诉我们疾病的转归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生理上已经痛苦难忍,社会上的歧视更是恶如猛虎,在他们就医过程中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心理上的慰藉,这种慰藉最适合的来源就是护理人员。对于很多疾病的患者,甚至是临终的患者,护理人员都表现出了最美最善良的一面,体现出了人道主义精神。而艾滋病患者,他们在饱受身体痛苦的同时还承受着社会舆论的精神压力,他们比起其他疾病的患者更需要心理上的抚慰,更需要对他们生命的尊重。对于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使护理人员尊重艾滋病患者的生命和人格,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2.4 反艾滋病歧视立法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都已经出台了不同形式的反艾滋病歧视法律。我国也应该建立相应的反歧视法律法规,法律先行,从法律上维护艾滋病患者的尊严。阿根廷和香港等地还建立了相应的反歧视艾滋病组织联盟,我国也可以组建类似的民间组织,维护艾滋病患者应有的权利。
2.5 媒体正确宣传 大众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和内化认知的重要渠道,媒体对于艾滋病的描述以及态度直接影响着读者的思想观念,加强媒体对艾滋病的正确宣传可以有效地纠正人们对艾滋病的偏见,从而消除对艾滋病的歧视[8]。
歧视不仅无益于防止艾滋病,而且已经成为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一大帮凶。要有效预防艾滋病病毒传播,必须努力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作为奋战在临床第一线的护理人员更应努力学习相关知识、端正态度、消除歧视。近年来,中央领导多次看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并与他们握手,为全社会消除对艾滋病的歧视作出了表率,并身体力行地表明,艾滋病是可防可治的。了解了护理人员对艾滋病患者歧视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有效地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当中,消除护理人员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就医环境。善待艾滋病患者是全社会人群的共同责任,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更是责无旁贷,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1]Ding X,Hao LJ,Wang Y,et al.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training against AIDS related discrimination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General hospitals[J].Chinese Journa l of Socia lMedicine,2009,26(1):46-48.
[2]张 洪.医护人员预防HIV 职业暴露与减少歧视的调查报告[J].江苏预防医学,2006,17(3):25-26.
[3]陈永聪,陈 莹,王学友,等.AIDS 相关羞辱与歧视的研究进展[J].中国性病艾滋病,2004,10(6):477-478.
[4]刘 军,刘 民.中国医务人员AIDS 相关态度及培训需求调查现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6):479-480.
[5]岑 瑜.护理人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9):1024-1026.
[6]任海英.我国艾滋病歧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143-146.
[7]绳 宇.正确的职业防护在反对艾滋病歧视中的作用和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1072-1074.
[8]王 磊.大众传媒中歧视问题探究[J].思想战线,2005,31(5):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