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丁德明)
1.石蛙的生存环境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体温调节和保温能力,其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石蛙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月~6月、8月~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体内脂肪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石蛙就会再次出来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易导致石蛙死亡。
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黏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天~15天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缝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天~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石蛙在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一般不大。夜深时,便逐渐返回洞穴,天亮后很少在洞外发现其踪迹。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在草丛、沙砾和石片空隙间,伺机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有水蛇、老鼠等敌害,或是人走近洞口时,迅速退到洞内或沉入水底。石蛙的活动强弱与外界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水温、水流等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根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时节,水温高于12℃时,也有部分石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石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有泥土的洞穴内,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石蛙的视力较差,它只能捕食活动着的活饵料,把死的食物送到其口边也不摄取。当石蛙发现食物目标时,就猛然跳起,直扑食物对象,甩出带黏液的舌头把食物逮住,迅速卷入口中。石蛙捕食多在夜间。
2.石蛙的食物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其中又以昆虫及其幼体占大多数(48%),解剖时发现有少量植物残渣,可能系捕食时带进而误食的。石蛙胃容量较大,一般情况下,夜晚大量摄食,白天则进行消化吸收。刚孵化出膜的小蝌蚪,在四五天内靠卵黄营养,当孵黄被消耗之后便开始觅食。经解剖观察,蝌蚪的肠中有植物碎屑、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以及硅藻、甲藻、金黄藻等。进行人工饲养时,可投喂一些蛋白质较高的饵料,如蛋黄、豆浆及鱼粉等。石蛙幼蛙期的食物主要是蚊虫、小型昆虫及昆虫幼体等。至成蛙期,其食物范围很广,解剖观察47只成蛙,在胃和肠中发现的食物有57种。如:昆虫、蜈蚣、蜂蛛、马陆、蜗牛、螺蚬、虾、蟹、杂鱼、沙鳅,以及蚯蚓、幼蛇、小型鸟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