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英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国家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山西省作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循环经济试点省和生态省试点,特别是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确立,为山西省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在今后一个时期,山西省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省会、省域首位中心城市,必将肩负资源经济转型改革试验区的使命、肩负建设中西部国际大都市与区域经济服务中心的重任、肩负引领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责任。
1)对资源经济的过分依赖使城市竞争力下降。
建国以来,由于城市资源禀赋、国家政策导向、城市功能定位导向、投资导向、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太原形成了以能源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产业特征表现为粗放型、高耗型、污染型、低效化、高碳化,产业结构资源化、初级化、低端化特征突出。尽管近年来,太原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支柱产业的单一、畸重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经济增长仍依赖并受制于这些产业。对资源经济的过分依赖使城市竞争力下降。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0强排名,太原市位列76位。
2)东西部地区和周边城市的崛起使太原相对地位下降。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省份渐呈现隆起态势、中部地区迅速崛起、能源基地重心逐步西移、传统工业基地出现衰退、周边城市群(特别是京津冀城市群及胶济沿线城市带、中原城市群等)极化效应日益突出,使太原相对地位下降、面临着激烈的区域竞争。
从经济实力等方面比较,太原与东部先进城市差距较大。与西部城市相比较,西部各省市由于得益于国家对地区发展的积极扶持和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而发展迅速,太原处于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发展水平的中下游位置。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较,太原城市综合竞争力处于中部六省会城市的下游水平。根据国家能源产业战略布局,我国能源基地西移已成定局。早在2009年内蒙古就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省份,同时因其煤炭开采成本低的优势,在未来必将成为解决中国煤炭后续问题的重要省区。由此,我国能源基地的西移必将使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面临巨大的竞争,同时,京津冀城市群、胶济沿线城市带、中原城市群等周边城市群的极化效应日益突出,也使太原的发展面临压力。
3)城市问题恶化与特色丧失使太原吸引力下降。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城市拓展空间不足、单中心结构不堪重负、工业用地不合理的布局、人居环境状况堪忧、新兴工业园区容量有限、山水环境遭到破坏、历史风貌日渐消失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凸显,使太原吸引力下降。
太原是一个具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文化古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有着“三代京华,五代陪都”的显赫历史地位。从地理和人文历史环境来看,太原自古处于华夏农耕经济与草原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中心地带,其地域文明的发展可溯及华夏文明的重要源起、三晋文脉的重要传承以及兼容并蓄的晋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太原存留有丰富且极具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数量之多居国内城市前列。从自然特征分析,太原“三面环山、汾水中流”的自然格局形成了城市的良好生态本底。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城市空间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产业发展现状等原因,使得城市文脉延承性遭到破坏、特色丧失、城市问题恶化。根据2012年中国城市开发投资吸引力排名,太原仅位于第76位。
1)把握机遇,探索和启动经济转型跨越。当前,太原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市场化转型和城市功能提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处于资源城市粗放型发展惯性扩张和新型生产力要求集约化发展加快推进的剧烈博弈时期,兼具“黄金发展期”和“问题多发期”的双重特性。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土地、水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日益明显,这些都使太原这一“资源大市”“经济弱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保持太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发展跨越,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优化经济结构和清洁增长、节约增长、高效增长之路,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可以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太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太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迫切要求,是不断增强太原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太原的必由之路。山西省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未来全省城镇化发展战略、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环渤海经济圈统筹发展规划的逐步出台等,为太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对太原实现跨越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重新审视区域生态地位,确立太原在各个职能影响层面的定位。在国家层面上,山西将肩负资源经济转型试验区的使命。通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将来中西部的能源大省进行资源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省域首位中心城市将在全省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
在区域层面上,太原都市区将肩负建设晋陕蒙能源基地区域中心城市的重任。太原地处京津辐射三北地区、联系西南地区的交通通道上,是北方内陆地区与山东沿海港区的物资进出口的重要集散区,同时也是山西省内的交通枢纽,未来太原“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中心地位作用将日益突出。我国能源重心的西移为山西经济结构转型创造了良好的契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地位的确立,为山西经济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创造历史性的机遇,进而促动太原都市区职能的转变和区域地位发生跨越式提升。太原直接面向中西部地区的国家级煤炭、能源基地,随着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成立、国际煤博会的召开,其能源生产管理职能与能源科技服务职能将更加突出。完全有条件、有可能率先发展和提升基于煤炭能源的物流、交易、金融、技术创新与交流等综合服务职能,承担起晋陕蒙能源基地区域中心城市的重任。
在省域层面上,太原都市区不仅是山西省的区位和交通中心,还涵盖和扩张了省会城市所应承担的省域综合中心职能。同时,太原都市区作为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地”,也必将承担辐射和带动全省发展的重任,肩负起引领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责任。
3)提升产业存量、拓展产业增量,做优产业体系,扩张功能腹地。通过加快城市群发展,带动本国或区域经济,提升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城市群将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以太原为核心的晋中城市群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23个城市群之一。
从城市群的概念理解,它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辅城功能区为板块、以卫星城市为载体、以新型社区为基础的空间集合体。中心城市是极,也就是核心圈,体现为创新力;辅城功能区是壳,也就是紧密圈,体现为支撑力;周边和腹地是熵,也就是辐射圈,体现为带动力。城市群就是由极、壳、熵构成的垂直分工、扁平联系的区域集合体。
尽管太原在区域中一极独大,但作为未来城市群的“核心”与“龙头”城市,其对区域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尚显不足:城市功能尚待提升,空间拓展余地局促,区域内部矛盾叠加、协调欠缺,区域整体竞争力弱化,对外联系松散、辐射有限,与城市发展目标相适的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基于这一现状,应坚持增量优化和存量提升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做优产业体系;确立跨越式空间增长模式,实现城市的增长模式由常规建设增长向战略空间架构转变,通过空间架构实现城市战略性功能的提升;推动以中心城市为重点的核心圈的功能提升、以辅城功能区为重点的紧密圈的空间整合、以经济腹地为重点的辐射圈的功能拓展,形成多主体互动、多层次和谐、多维度拓展的一核多元的区域增长极。
[1]山西省建设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太原经济圈规划(2008—2020)[Z].
[2]倪鹏飞.太原城市竞争力分析[J].太原科技,2008(2):1-7.
[3]白惠峰,陈建成,李玉轩.太原市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空间战略分析[J].经济问题,2012(11):109-111.
[4]王安岭.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核心极加快打造城乡一体都市区——无锡城市现代化和区域城市化思路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0(2):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