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山区林地鼢鼠生态防治措施探析

2013-08-15 00:49刘宝云
陕西林业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鼢鼠灭鼠鼠害

刘宝云,赵 骥

(1.固原市林业勘察队;2.固原市原州区林业局,宁夏固原 756000)

固原六盘山地形复杂,土层深厚,鼢鼠活动频繁,给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遭鼢鼠危害的地方,树木猝倒,成片枯黄,林分惨遭破坏,已成为林业发展的一大灾害。多年来,虽然采取人工捕打、投放药饵等方法灭鼠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鼢鼠严重危害的局面一直无法改变。为此,我们从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和鼢鼠与林地环境关系出发,以探明鼢鼠危害规律为基础,对以营林措施为主控制和预防鼢鼠危害的有关问题[1]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鼢鼠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

1.1 森林生态因子与鼢鼠数量的关系

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它覆盖着各个植物群落的演替期和顶极群落。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不存在鼠害的,鼠害多半是在系统失衡的某一阶段发生的[2]。森林生态系统在运转过程中,如果受到过量的采伐和不合理的经营或人为活动的干扰破坏时就会产生逆反和退化,改变了原来的平衡条件,系统各因子出现了重新组合,从而引起有害生物危害的发生[1~3]。鼢鼠危害也是在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形成了有利于鼢鼠生存繁衍的条件下对树木造成危害的。森林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改变如何影响或改变鼢鼠数量的增减,同时在鼢鼠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后如何影响区域性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植被的种类是影响鼢鼠数量的主要原因,不同树种的林地鼢鼠密度也不尽相同,鼢鼠危害程度亦不同,经调查对不同树种的鼢鼠危害程度从重到轻依次是:油松>落叶松>沙棘>白桦>云杉>白蜡,当鼢鼠密度降到7.5只·hm-2以下时,针叶树纯林平均受害率1.4%,针阔混交林0.9%,比针叶树纯林受害率降低55%。森林生态系统内鼢鼠食物链—天敌的缺失是导致其猖獗的另一主要因素。因此鼢鼠防治应从整体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角度去考虑,从调节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平衡关系来控制鼢鼠的数量与危害程度,使其数量控制在生态阈值范围之内,从而改变过去只考虑杀死某一个体为目的的防治[4,5]。总之,防治鼢鼠不只是以灭绝其种群为目的,主要是依靠调节森林生态系统中与鼢鼠相关的各组分的相对量,从而达到控制鼢鼠的种群数量,使其危害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逐步实现鼢鼠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6~10]。

鼢鼠密度及危害与林地立地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11],鼢鼠喜欢生活在避风向阳土层深厚的缓坡低洼地带,通过对固原山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平缓地、山地中、下腹地以及土层深厚的地段,鼢鼠密度大,平均9.7只·hm-2以上,反之,在坡度大,土层薄的地段,鼢鼠密度小,平均4.5只·hm-2只以下,当坡度达40°以上,土层厚度小于50cm 时,鼢鼠的分布明显减少。

1.2 营林方式与鼠害防控

1.2.1 采伐更新 鼢鼠的发生与发展是森林生态环境演替的结果,它与林区的生态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在未采伐过的天然林区,多为复层林,林相结构复杂,林间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比较稳定。在这种自然生态环境里基本上是没有鼠害发生的。森林采伐后,使采伐迹地从草地向灌木丛、次生林或人工林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林区的植被也发生了变化,加之郁闭度降低,阳光充足的自然环境就给鼢鼠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随着鼢鼠种群数量的上升,便造成了鼢鼠危害的发生。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鼢鼠在采伐迹地、幼林地鼢鼠密度大,达到9只·hm-2,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郁闭的林地鼢鼠的密度急剧下降,仅为1.5只·hm-2,对林木已不能构成危害。如在采伐迹地上形成茂密的草地阶段,有利于鼢鼠的栖息繁衍。在天然更新和人为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次生林或人工林,因具有这一生态环境特点,也易造成鼢鼠危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林区生态环境的改变与恶化造成的。因此,注重林种结构,强化营林管护,是防止鼠害发生的最根本的措施[11,12]。

1.2.2 幼林抚育 对幼林松土除草,直接起到破坏鼢鼠洞系、改善林地卫生条件、促进林木加快生长的作用,我们通过在原州区开城镇马场村林地的试验表明:3年内对华北落叶松幼林松土除草7次的,高生长为1.58m,地径2.58cm,比未松土除草提高85.9%和79.2%,鼢鼠危害率仅为0.6%,较未松土除草降低57.1%,幼林提前两年郁闭成林。3年松土除草4 次和2 次的幼林,鼢鼠的危害分别是0.8%和1.2%,较未松土除草分别降低42.9%和14.3%。

从限制因子抓起,这不但有利于抓到问题的本质,而且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利用生物之间各种限制因子,促进生物互动,使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保护利用各种有益生物,限制一些不利因子力促生态趋于平稳,保持鼢鼠密度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达到有害不成灾的目的,是我们制定防治措施的根本出发点。

2 鼢鼠的综合防治

2.1 预防措施

2.1.1 造林设计 在造林设计时,合理搭配树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各种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树种,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灌灌混交,避免营造单一纯林;同时,种植鼢鼠厌食的树种(可种植柽柳、柠条、白蜡等),通过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实行合理密植,利用灌木和次生林木的发达根系阻止地下鼢鼠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可先栽灌木,后种乔木。根据地形情况,在山的平缓地、山坡的中、下腹地以及土层深厚的地段栽植的树种以华北落叶松、白桦为主;反之在坡度大、土层薄的地段适宜栽植耐贫瘠、鼢鼠易于危害的油松;在华北落叶松林地内适当混交油松、樟子松,油松与白桦、油松与沙棘混交即可促进幼林提前郁闭成林,又使鼠害明显减轻。

2.1.2 造林苗木处理 造林之前对苗木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技术措施。可用驱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等对苗木进行涂干或蘸根,实施预防性处理。利用林木保护剂防治可保护多种林木不被鼢鼠啃咬,对主要造林树种、经济林树种和林木种子等防护效能显著,持效期长,操作简便易行。目前常用的有多效抗旱驱鼠剂、P-1拒避剂等。

2.1.3 造林地预防处理 造林前应对造林地进行预防性处理。一是降低鼢鼠的种群数量,如果造林地内的鼢鼠数量过高,应先进行灭鼠,鼠口密度降低后再进行造林;二是在造林前要结合整地进行深翻,以破坏鼢鼠的洞道;三是改善林地卫生条件,要将造林地内的杂草清理干净。四是对地下鼢鼠活动频繁的地块挖掘防鼠阻隔沟,沟壁应垂直地面,以破坏鼢鼠的洞道。造林前整地时不要将灌木连根清除,原有灌木根系一旦破坏,地下鼢鼠便会很快侵入造林地危害苗木。

2.1.4 整地结合人工灭鼠 在整地过程中,有80%的鼢鼠洞道暴露出来,而且多数是20cm 以下的交通洞,随即扒开洞道口,插上标记,过20 min以后检查拥土堵洞痕迹,发现洞道内有鼢鼠活动随即进行人工捕打,采取这种方法灭鼠既省工省时,又操作方便,能将林地内一半以上的鼢鼠消灭在造林前,同时节省劳力70%左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灭鼠方法。

2.1.5 林地抚育管理 造林后至树木中幼龄阶段应加强抚育管理,以减少鼢鼠危害。鼢鼠不喜欢在郁闭的林分内生活,在人工幼林中,特别是荒山造林的幼林地,由于野草丰盛,为鼢鼠的繁殖和生育创造了适宜的条件。同时,通过松土除草,改善林地卫生条件,破坏了鼢鼠的洞系和栖息的环境条件,同时由于抚育,提高了树木生长量,可促进幼林提前郁闭成林,鼢鼠对幼林的危害期则相对缩短。在抚育采伐时要搞好林内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林内的灌木和藤蔓植物,破坏鼢鼠栖息场所,减少其活动空间和食物储备。同时,控制抚育间伐及修枝强度,促进中幼龄林早日郁闭成林。林分郁闭后,可招来鼢鼠天敌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2.1.6 经营管理 在防治鼢鼠工作中除进行药物防治外,还要结合林业生产进行经营管理,逐步改变或创造不利于鼢鼠生活的环境条件和栖息的场所,使之难以繁衍和生存。要加强人工林、次生林的抚育管理。在营造混交林、改造纯林的同时,增加造林密度,提高林分环境质量。

2.2 物理防治

2.2.1 植物诱集捕杀 在幼林地内鼢鼠多的地段,种植具有芳香气味鼢鼠喜欢吃的党参、大葱、大豆、马铃薯等植物,引诱鼢鼠集中到一块地方,便于集中捕打。经试验表明:诱饵植物地块内附近鼢鼠活动频繁,密度大,诱饵植物地块内鼢鼠密度分别是:党参和大葱10.5只·hm-2,大豆9.0只·hm-2,马铃薯9.75只·hm-2,鼢鼠在诱饵植物地块及周围的有效活动距离:党参和大葱12 m,大豆和马铃薯9m,经引诱后集中捕打或投放药铒,使周围幼树受害减轻,受害率由4%下降到1%。根据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鼢鼠的领域行为是:在鼢鼠数量峰年活动半径为5.27m,领域600 m2;平年活动半径为9.94~12.29m,领域700~980m2。依此制定防治带宽,峰年为5~6m,平年为10~12m。

2.2.2 器械捕打 利用地箭、弓形夹、灭鼠弹和灭鼠雷等物理器械进行防治。

2.3 生物防治

2.3.1 生殖不育技术防治 应用鼢鼠不育剂防治是通过药剂投饵来降低雌、雄鼢鼠的生育能力,使鼢鼠种群长期保持在低鼠口密度状态,以降低危害程度。鼢鼠不育剂对环境无污染,对天敌动物安全,适用于大面积防治,目前在生产上使用的有贝奥类雄性不育灭鼠剂和植物性不育剂[13]。

2.3.2 天敌保护与利用 鼢鼠天敌种类很多,包括鸟类中的猫头鹰、鸢、隼、雕,爬行类中的蛇,哺乳类中的黄鼬、青鼬、银鼬、艾虎、狐狸、豹猫等。对鼢鼠天敌要加大保护力度,一是实行封山育林,保护天敌的生存环境;二是禁捕、禁猎鼢鼠天敌;三是在人工林内垒积石堆或枝柴、草堆等招引鼬科动物;四是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以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人工饲养鼢鼠的天敌并投放到林地,人为提高天敌种群数量,以达到长期有效压制鼢鼠种群密度的目的。

3 结论

通过对山区林地鼢鼠危害与森林生态因子的调查分析,森林植被的种类与密度是影响鼢鼠数量的主要因素。同时,林地立地环境与鼢鼠危害程度有密切的联系,平缓坡地及土层深厚处危害严重。根据鼢鼠的危害规律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制定防治措施,在营造林过程中,应用营林技术措施,做到针阔混交,适地适树,加强幼林抚育,是防治鼢鼠的基础工作。在防治过程中,“引”、“隔”、“捕”、“灭”相结合,积极应用生物防治新技术,保护鼢鼠天敌,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防治鼢鼠十分有效的方法。

[1] 晋瑞心,巩向日.我国森林鼠害防治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1997,23(6):12-13.

[2] 韩崇选,王明春,杨学军,等.安全型无公害灭鼠剂—克鼠星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17(3):44-47.

[3] 于海龙,于润兰,吕英,等.浅谈森林鼠害及其防治措施[J].防护林科技,2004,46(6)42-43.

[4] 杨学军,韩崇选,王明春,等.林区鼠害的无公害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03(3):54-67,95.

[5] 王祖望,张自彬.害鼠治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6] 邓址.啮齿动物的生态与防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 韩崇选,杨学军,王明春.林区鼢鼠的综合管理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17(3):53-57.

[8] 赵恒刚,毕华明,国志锋,等.我国森林鼠害研究状况[J].河北林果研究,2004,15(2):21-22.

[9] 项亚平.害鼠猖獗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辽宁农业科学,1999(6):31-32.

[10] 王廷正,李金钢,张越,等.黄土高原啮齿动物区系及鼢鼠成因分析[A].黄土高原林区鼢鼠综合管理研究[C].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11] 韩崇选,杨林.鼠类的危害与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1):49-52.

[12] 杨学军,韩崇选,王明春.林业生态措施在鼠害治理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16(3):76-79.

[13] 杨学军,韩崇选,王明春.生物措施在林业鼠害治理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17(3):58-62.

猜你喜欢
鼢鼠灭鼠鼠害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zokor genus Eospalax(Mammalia, Rodentia, Spalacidae) inferred from wholegenome analyses,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endemic to Hengduan Mountains
正宁县中华鼢鼠的为害及有效防治措施
TBS围栏灭鼠技术
草原鼠害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中华鼢鼠的防治方法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探析
玉树草原鼠害防治建议
玉树地区草原鼠害防治的建设与管理
森林鼠害防治技术探析
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