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军,酒 强,黄 玲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陕西太白 721600)
自然保护区是指需要加以特殊保护的自然区域,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分布区、独特的自然景观、有科学价值的自然历史遗迹以及重要的自然风景区和水源涵养区等[1]。建立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谐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最有效的措施。截止20011年,我国林业系统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 12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3个,约占国土面积的12.77%,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的80.53%、面积的81.95%[2],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但由于历史、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原因,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3]。
陕西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位于太白县黄柏塬境内,是我国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分布的固有分布区和高密度区,同时也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羚牛等珍稀动物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之一[4]。为保护这些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更加系统完整,2006 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陕西黄柏塬省级自然保护区。陕西黄柏塬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总面积21 865.00hm2,周边与太白山、佛坪、长青、老县城、牛尾河、湑水河自然保护区相连,同大树坪、二郎坝大熊猫走廊带相接,地处秦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群的核心位置,是连接秦岭大熊猫“兴隆岭区域种群”和“牛尾河区域种群”的重要廊道。区内共有野生脊椎动物346种,占陕西省脊椎动物总数的46.82%。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林麝等7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黑熊、斑羚、鬣羚、毛冠鹿、红腹锦鸡、血雉等36种;国家I、II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独叶草、大果青杄、秦岭冷杉、太白红杉等38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根据近几年来的监测,初步估计保护区约有大熊猫30~40只。
黄柏塬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经多方努力,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得到快速恢复,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保护管理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没有稳定的保护经费来源,人员配备和装备配置不尽完善,社区共管项目不多,与周边单位联系、沟通不够,保护区管理面临固有的威胁因素尚未根除,新形势下新的威胁因素可能还会出现,主要的问题如下。
2.1.1 体制不顺,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黄柏塬自然保护区是在森工企业的基础上成立的省级保护区,实行的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仍属企业运行机制,与周边保护区实行的事业运行机制相比,无法制定切合实际的保护区管理办法。
保护区无专项保护费用,仅靠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维持,资金没有稳定保障,并且社区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1.2 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在保护区依然与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合署办公,人员编制尚不明确,职能科室不健全,管理办法、制度还需在保护实践中不断完整、提高。
2.1.3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保护区基础设施多建于上世纪森工企业采伐期间,设施简陋陈旧,难以满足现代化的办公、生活需要。规划的巡护哨所、检查站、野生动物救助站、宣教中心等,由于天保方案没有明确的投入计划,资金来源不稳,致使建设相对滞后。虽经多渠道争取资金,对部分保护站进行了新建,使职工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但目前仍存在省级财政资金标准低,资金筹措难度大的问题。林区内道路水毁、塌方现象较为严重,工程费用缺口较大,给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不便。
保护区野外巡护监测和基层单位生活物资的供应所需交通、通讯工具配备不足,缺乏监测科研仪器及设备,基层保护站的职工生活十分单调,文化生活贫乏,文化娱乐设施几乎空白。社区宣教所需的设备,不能满足现代宣传教育需要,影响了宣传教育范围和信息的交流时效性。
2.1.4 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由于保护区现有人员,是陕西省太白林业局从事森林经营的职工和管理人员,在工作性质转型后,其原来的知识和技能已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加之保护区一直未补充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技术培训经费严重不足,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保护、监测与科研活动地开展和科学化管理。
2.2.1 盗伐、盗猎、偷采现象仍有发生 保护区周边社区地理位置偏僻,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群众取暖、生活所用燃料基本依靠当地的农作物桔杆、枯枝或林木灌木等,因此零星盗伐、乱采乱挖药材和偷猎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野猪、羚羊等损害村民庄稼,难以制止,而保护区有没有相应的赔付规定与能力,影响了村民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
2.2.2 社区农牧业生产、基础建设、影响栖息地的保护 社区农民野外饲养、放养牛羊,不仅影响了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而且增加了火情火险。农业生产使用农用废地膜、塑料袋以及村民随意搭建牲畜圈舍,致使卫生环境较差,影响了保护区优美的景观。由于核桃坪村农民沿湑水河两岸分散居住,人为活动范围较大,开通的太洋公路和核桃坪村村通公路的建设在改善社区交通的同时,噪音增加、栖息地破碎化等因素,给公路两侧野生动物生存、交流与繁衍带来负面影响,也给某些违法活动带来了方便。
2.2.3 资源开发增加了保护工作难度 当地政府和群众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保护区周边地区集体林地、河道、农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规模和速度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太白山、周至老县城、太白黄柏塬、二郎坝地区户外登山探险、湑水河漂流、山庄农家乐等旅游项目不断升温,私自或有组织地进入保护区内的外来人员明显增加,且流动性大,给保护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2.2.4 社区合作项目较少 保护区与当地政府在维护各自利益时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保护区不能充分了解当地政府的发展计划和需求,政府对保护区管理工作中需要协助解决的问题也知之不多,两者之间缺乏共同参与协调与统一发展规划。同时,保护区自养能力不强,现有的多种经营只是传统的出租与种养殖,没有形成规模。与社区合作项目较少,在参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显得不足。
按照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要求,根据黄柏塬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以下保护和管理对策。
黄柏塬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大熊猫分布的高密度区,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研价值十分重要。为了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建议保护区实行事业化管理,建立功能多样,管理高效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需人员纳入事业编制,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体制不顺、林政执法和森林防火等主体不明、职工收入待遇低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从而加快大熊猫保护工程建设步伐,服务南水北调工程,推动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区管理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组织管理系统,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负责制。形成保护区内部责、权、利分明,团结协作,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吸收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精神,以人为本,实行全面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制度,实行多劳多得,按劳付酬,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积极向国家申请专项资金进行保护区各项工程建设。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实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好机遇,通过多途径、多方式筹集资金,以加快保护区的建设速度。主要解决生态旅游服务设施、防护道路、巡护步道、宣教设施、野生动物救助站、巡护哨所、检查站的项目建设,尽快完善巡护监测设备、交通通信设备、防火设备等。
利用各种宣教手段,提高职工和当地群众的法制和保护意识;开展社区共管,由政府部门牵头,完善联合执法执体系;加强与周边佛坪、太白山、长青、老县城和牛尾河保护区和其它单位的交流合作,共同做好护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监测工作;加大执法和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盗猎珍稀野生动物,乱采乱挖珍稀保护植物及盗伐林木的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条例,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使保护区真正步入法制化和科学化道路。
逐步建立完善规范的野外巡护体系。根据巡护内容,时间等制定各类野外巡护工作图纸、表格。尽快建立完善资源监测系统和动态监测网络,完善GIS应用系统和网站建设。制定近期和远期科学研究计划,为保护区管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在科学研究方面,通过加强同国内外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面对工作性质由简单的护林防火工作向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转变,职工学习自然保护知识的迫切需要,上级管理部门应多组织开展保护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多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保护区授课和辅导业务,加强与兄弟单位和先进保护区的交流,形成长效的交流合作机制。保护区应定期安排职工学习,鼓励自学,有目的选派年轻好学职工到大专院校学习,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大幅提高,以胜任保护区的业务工作。优化保护区人才资源,建立激励机制,吸引鼓励其它保护区管理技术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来保护区从事生态保护、社区教育、经济建设等工作。
不断提高社区宣教的水平,借鉴现代化的企业市场宣传,创新保护区宣教模式,使宣教工作由传统的说教模式向现代多媒体,多渠道、灵活多样的模式发展。重视提倡当地传统文化习俗中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思想进行宣传教育。制定长期的社区宣教计划,制作生动活泼的宣传材料,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式宣教活动,有目标的进行宣传。
加强与太白县政府周边保护区在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中的交流合作,共同制定本地区发展计划和政策,拓宽投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生态项目,共同开展项目开发的可行性论证,避免盲目开发和对周边资源的破坏。
结合太白县对于打造生态休闲名县发展的定位,保护区自身要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特殊的工作性质,注重生态旅游的品牌性、长期性。建设一批既能增强社会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与参与,又能更好促进保护工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创意的项目,增加保护区资金收入,增强其自养能力,以解决保护工作经费短缺、职工待遇偏低等问题,为自然资源管护和持续稳步发展创造条件。比如建设野外大熊猫馆、标本宣教展馆、森林疗养康体中心等,开展游客与巡护员共同参与的巡护体验游等具有高品位原生态旅游项目。
加强与当地社区协调管理工作,开展市场调研,寻找适合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协助村民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推广,扶持当地社区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和生产途径。积极申请实施科学养蜂、节材灶推广、中药材种植等社区生态项目,促进保护区内和周边社区经济和谐发展。
[1] 黄建兰.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1):176-179.
[2] 武立磊,侯盟,王志臣.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分析报告[J].林业经济,2012(8):72-75.
[3] 王连龙.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选择[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4):19-22.
[4] 张永信,郝明亮,于海东.浅析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河北林业科技,2011(1):60-62.
[5] 党坤良,李登武,张怀科,等.陕西黄柏塬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