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军
(阆中市蚕桑局,四川 阆中 637400)
为拓展蚕业发展空间,2012年阆中市按照“服务旅游、配套工业”的特色农业发展要求,以柏天旅游线为依托,按照“政府引导,协会牵头,农民主体,企业参与,财政奖补”的思路,以协会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以创新为抓手,全力抓好果桑示范园建设。经连续两年努力,园区建设现已初见成效。
2012年,以柏天旅游线为轴线,通过土地流转、置换等方式集中在柏垭镇铺垭、虎溪两村连线成片落实土地新栽桑园34hm2。2012年冬2013年春选用嘉陵30号、无核大十等优良果桑品种进行了嫁接改良,并于4月初进行了摘芯处理,1年就养成了主干和一支干。2013年6月初又采用夏栽一步成园的方式,新建高质量、高标准的桑园25hm2。在精心管理下,新嫁接的果桑主干直径粗达3cm以上,一支干梢长3m有余,效果十分良好;新栽幼桑长势喜人,嫁接率达90%以上。
以土地流转、置换为抓手,按照“自愿、有偿、互惠”的原则,采取土地租赁与政策、技术、资金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培育有桑园0.34hm2以上的大户75户,2hm2以上的家庭农场4个,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引进四川劲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与柏垭镇蚕桑技术指导协会签订了果桑共建基地协议:一是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支持;二是企业全额进行收购;三是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协议的签订不仅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更让农民群众吃上了定心丸,坚定了发展信心。
为化解单一产业所带来的风险,在发展中大力推广“桑-麦-豆”、“桑-参-瓜”等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确保每667m2土地收入达5000元乃至1万元以上。铺垭村2社田先发,2012年通过承包他人土地新栽桑园1hm2,夏季套种西瓜,每667m2产量达2500多kg,收入2000余元;秋季套种沙参,每667m2产沙参300多kg,收入3500多元。果桑正式投产后,按每667m2产果800kg、养2张蚕计,收入5200元左右,每667m2地综合收入将达万元以上。
市上统一成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由蚕桑局局长任组长,扶移局、财政局、项目实施区域柏垭镇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园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2012年3月初由蚕桑局和柏垭镇共同组建宣传队,深入项目所在村社广泛宣传果桑产业的发展形势和市委、市府的惠农政策,同时组织村社干部和蚕农30余人外出参观学习,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变“要我栽桑为我要栽桑”。
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组建10人工作队逐社、逐户、逐地进行规划。规划中,首先是选择劳动力多且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户,按照“自愿、有偿、互惠”的原则,通过土地流转,培育有桑园0.34hm2以上的业主大户;其次是采取“一地一格、一户一页、一社一册”的方式进行登记造册,做到了局、镇、村、社、户“五明白”。
县蚕桑局成立以高级农艺师为组长的园区建设专家小组,负责果桑栽培技术的研究、培训及指导服务等工作,实行标准化生产。
2.4.1 统一栽植规格。根据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采用“4×0.7”m或“3×0.8”m两种栽植模式,每667m2栽250株左右,既满足了果桑通风透气水平高的要求,又兼顾了其他产业发展。
2.4.2 施足底肥农药。株平施按100kg尿素:200kg二号复合肥:12kg辛硫磷配成的混合肥料0.1kg以上,力争做到“一肥养老”。
2.4.3 地膜全部覆盖。桑苗栽好后,全部用0.6m的地膜进行覆盖,做到保温又保湿。
2.4.4 比选优良品种。由市蚕桑局根据现行果桑品种的特点,借鉴相邻县市发展经验,经过科学比较和选择,确定嘉陵30和无核大十为嫁接品种。
2.4.5 摘芯快速养型。2013年4月上、中旬当嫁接苗长至0.5m以上时,在距地0.4m处剪去嫩梢,并按株平0.1kg/株碳铵的标准施肥灌水,促其迅速萌发新梢。新梢萌发后勤搬侧枝,每株仅留2根枝条养成一级支干。
2.5.1 统一指导。在夏栽、嫁接、摘芯等关键环节,由市蚕桑局技术人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跟踪指导和服务。
2.5.2 统用人员。以项目村为单位,统一组织专业队,由镇、村干部带队逐社、逐户、逐地栽植,坚持做到连线成片,规模发展。冬接时,由柏垭镇蚕业协会从全镇范围内选调有嫁接经验、责任心强的30名老技术员经培训考试合格后组成专业的嫁接队伍,逐户逐地嫁接,做到不漏户、不漏株。
2.5.3 统付报酬。嫁接成活率90%以上,0.4元/株;95%以上,0.5元/株。嫁接工作结束后先预付70%,2013年3月成活率验收后统一结算。
两年来市上先后统一整合退耕还林后抚、整村推进等项目资金作为园区建设的专项资金,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千方百计地调动农民参与农村产业的发展热情,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逐步摒弃他们等、靠、要的“小农”意识,实现由“依赖”到“依托”的转变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前提。
过去农民是单家独户生产,除自然风险外还有市场风险。现在协会作为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代表农民和市场博弈,一方面代表农民与企业进行沟通,形成农民安心生产,收入有保障,企业放手发展,原料有保障的双赢局面。
现行农村产业的发展不仅面临着劳力矛盾,也还面临着投入缺乏等问题,国家项目资金的投入就能较好地解决人和钱的问题,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
加强果桑管理技术的培训和指导,统防统治,严防桑葚病虫发生、蔓延。
及早建设养蚕设施和培训养蚕技术,充分利用桑叶资源,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重点抓好蚕桑协会服务场地建设和设施添置,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发展初期投入难题,促其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