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巧凤
(山西省沁县桑果药材中心,山西 沁县 046400)
栽桑养蚕在山西已有悠久历史,自古就是我国蚕桑业的生产基地,同时山西广大蚕农在长期的生产中也培育了很多桑树品种和蚕品种,摸索出、创造了山西独有的、比较成熟的桑、蚕培育技术,生产管理上也由过去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逐步向区域化、规模化、现代蚕业的生产方式发展,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在上世纪80年代山西蚕业生产为国家出口创汇立下了不小功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的梅花牌厂丝,是世界名牌产品,出口免检,对国家建设起了很大作用。但在长期的生产中也历受多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出现过多次几起几落的大发展栽桑和弃桑毁桑现象,使蚕业生产逐步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山西蚕桑产业的生产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合目前蚕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总结分析山西蚕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蚕业生产发展方式,不仅能促进山西蚕业尽快走出困境,而且对提高蚕农养蚕经济效益,巩固和稳定蚕桑生产基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目前山西省现有桑园面积1.2hm2,年养蚕15万张,生产蚕种10万张,蚕茧产量6200t,全国排名第15位左右。山西蚕业生产虽基本具备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的现代蚕业生产的雏型,也是在长期的生产中经过起起落落的发展,在市场化的拼搏中,逐步演变形成的生产方式,若需在市场中继续适应发展,还需要认真的研究,逐步探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科技转化率,引进人才方能持续发展。
目前我省蚕业生产方式基本形成一套“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方式。蚕种生产实行“生产许可证”;桑园基本以“低干速成密植丰产桑园”为主;小蚕推广“自控温湿棚育”;大蚕推广条桑育;室外地桑条桑育技术。针对自身利益,民间自发组织起了各种类型不同的专业合作社,促使蚕业生产基本有序的发展。
蚕业生产技术普及应用,科技成果转化有所加快,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在桑树品种上先后引进了湖桑系列、农桑系列、陕桑、特山一号等优良品种,逐步淘汰我省原有表现较差的品种,桑树由原来分散,零星向集中,连片发展,桑田由原来的高干向低干速成、密植、丰产桑园发展(由每667m2500~800株左右到现在的1000~1200株左右)。蚕种生产先后引进了“苏5×苏6”、“871×872”等耐管理饲养和高抗丝量多的好品种。
小蚕的饲养管理推广“小蚕片叶立体育”;小蚕温湿自控棚育;大蚕普及省力化养蚕技术;室外大棚条桑育。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饲养空间,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蔟具的使用与改良,普及推广了方格蔟具,大大提高了蚕茧质量,增加了上车率,使茧丝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蚕、农、丝厂都比较满意经济效益。
我省在蚕种生产、桑树品种的选育与改良、桑园的树型养成、蚕种生产储存与催青、小蚕温湿自控棚育饲养推广、大蚕室外就地条桑育等整个生产过程中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服务方式,也可以说基本形成了一条良好的生产链条。但当前我省随经济体制的改制转轨,农村小康的建设,市场化的发展、工业化的扩展,蚕业生产的发展,基地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政府重视程度有所减少,行业管理减弱。因此,需要我们有关部门和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才能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我省蚕业生产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出现有所下滑现象,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宏观调控不力,国家扶持的很少,省级几十年来也就每年100万元,市级、县级就更不用说了,真正用于生产的少得可怜,蚕业生产发展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什么改善,而我国经济发展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对农业的投入有了很大提高,却在蚕业生产上没有什么扶持政策和力度,反原有的一些优惠政策,条件也给取消了,桑园投入减少,设施较差以手工劳动为主,加之农村劳务的输出,留下老弱病残,难以推广使用先进技术,既使好的先进成果也难以转化,更不要说农民始终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根本不可能立足市场,甚至连个话语权也没有。所以,难以改善,提高基础设施,更谈不上什么科技投入了,自然形成了行业后劲不足,潜力不大现象。
科研教育落后,人才缺乏,后劲不足,最近几年改革重视程度不够,就蚕业而言,我国唯一一所蚕桑专业学校,在改革中移交给一个与行业毫无关系的苏州大学,移交后毁掉了原有实验桑园,将原有桑园瓜分分割开发为一片楼房,竞成为开发商基本建设竞标的一块肥肉,又如福建撤销了研究所,河北更是可笑,竞将蚕业部门划归一个相无关联的 医学院。还有不少省划归一个相关部门等等怪现象。使人难以想像的改革,蚕业部门、科研部门机构混乱,严重影响蚕业发展,所以经费不足,科研人员无心从事科研工作,项目没有,成果没有,或是很少,这几年就是一个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教育行业日见萎缩,没有一个院校,蚕业专业学员逐年减少,到目前全国不足百人,我省的原蚕桑专业学校提升为大专后,也将蚕桑专业取消了,整体行业后继无人乏力,技术衰退是个危险信号。
具有蚕茧收购资格的大多都是丝绸公司或缫丝厂,基本上垄断了蚕茧的收购。由于在蚕茧经营流通中,蚕农除了将蚕茧卖给丝绸公司或缫丝厂,没有其他销售渠道;而且收购单位与蚕农的信息又不对称,蚕农在生产经营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常有收购单位压级、压价的现象发生。所以,经常出现蚕农卖伤心茧、怨气茧,甚至毁桑挖桑放弃养蚕的情况。蚕农在卖茧活动中无话语权和议价权,严重损害了蚕农的利益,直接影响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大家知道,蚕桑生产有过轰轰烈烈之时,也有抛桑砍桑低沉时期,但是始终是在起起伏伏的发展之间,在每次较大的发展时期都是政府大力的支持或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和雄厚资金,就在上世纪中后期末,国家为了鼓励蚕桑的大发展,提供奖售化肥、布票等优惠政策、外贸部门还有返补蚕桑改进费来刺激蚕桑的发展,同时上下有套完整的服务管理体系,在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都有了较大发展,农业上包括粮食、蔬菜、棉花、水果都有不同程度的扶持和资金的大力支持。而唯有蚕桑没有,原有一些管理部门和服务体系也没了。说明我们在调整后工作不到位,影响了蚕业的发展,若再不及早重视起来,采取必要的可行的措施,将会错失良机、失去优势地位。
加强宏观调控,促使行业平稳发展,首先要即时准确掌握茧、丝、绸的生产形势,市场行情动态与走势,并要分段定时发布形势报告、以利生产、加工、收购、贸易各个环节的合理安排运作、减少出现的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风险,又利茧丝绸质量与价格监督,还能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更能防市场暴涨暴跌现象和一些不法行为。
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教育体系机制,是十分重要的。能改善人牙缺乏、后劲不足的问题,这样有利培养人才、选拔人才。要恢复原有的茧丝绸院所和科研院所,新招一些院校的学员和一些在职进修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促使蚕业发展后劲,提供充足的科研后备军,提高成果的转化率,来扭转目前没有院所、无人报考、人才匮乏局面。
加强扶持力度,确保蚕业持续发展,回头来看蚕业发展,事业欠账很多,也可说行业对待不公,我们都知道从建国以来蚕业始终为国家所做贡献最大,却得到的扶持很小,到目前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支持和扶持、最起码的也有最低的土地补偿,而蚕业产业没有这些支持,没有这些待遇和优惠条件。致使生产设施落后,就连一些最简单的设施也难以更新。生产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丝绸工业原料之要求,所以要求和其它产业一样,来扶持一下弱势产业--蚕桑产业。改善丰产桑园设施建设、蚕种制造条件的改善,小蚕共育棚的提高推广,大蚕就地条桑育最基本的设施条件,促使茧质的提高,建立优质、丰产、高效规模化园区,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确保蚕业生产平稳发展。
我们要加快改革力度,完善行业管理体系,实现一体化经营,实现蚕桑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加工、内外贸市场、最好为一个管理部门,这样既便于管理、便于扶持,更便于协调,也好确定机构编制,经费投资,一整套的合理机制,又便于整体规划设计,宏观管理,科研教育,先进技术推广普及,信息的返馈,这样从产品生产,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减少了行业分隔、条块封锁,以部门为利的格局,彻底消除个别部门或领导单独制定政策,确定价格的主宰权和统治地位,要以市场为导向,购销双方以质定价的原则。
积极推广多元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蚕业,目前我们随农村城市的建设,工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推广、蚕业发展也要随形势的发展,适应需求,来促使整体事业的发 展,即要积极扶持原有事业的发展,还要多渠道、多元化产业化综合性发展,利用上下环节促使整体行业的发展、水平的提高、物的满负荷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成本、降低消耗、提高功效,提高质量,促使多元化开发、充分发挥桑、蚕、茧、丝、绸更多副产品,以龙头企业代动公司+农户+基地+科研的整体发展。蚕业的保健品、美肤美容、化妆、服装品是一个难以想象发展的空间,潜力无限。改变过去栽桑只能养蚕、养蚕只能结茧,蚕茧只能缫丝、丝只能织绸的自我约束的局限性、因为目前蚕桑事业发展很快,开发能力很强、产品甚多,领域空间甚广,可以说发展蚕业生产是一个很乐观的产业,只要政策对头,扶持力度到位,配套服务跟上,蚕桑事业将是一个魅力无穷的产业。
众所周知,山西最有钱的是煤老板,他们有的把钱存到国外,有的在全国各大名胜城市卖有几套别墅,有的卖高挡消费品等等,政府应该出台政策措施,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展一批具有企业化、工业化、产业化的现代化蚕桑生产基地,包括育苗、蚕种场、缫丝厂、丝织厂、挂毯厂、蚕桑副产品综合开发公司等等生产格局,可以有效地夯实蚕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此,纵览全局,分析市场,研究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希望有关部门和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投入力度,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我省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1]顾国达;世界经济危机对蚕丝业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中国蚕业;2009年01期
[2]陈敏慧;吕建秋;我国蚕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