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海洪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媒介生态史观是指以媒介生态学为基本理论资源的新闻史学观念,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成为考察分析新闻史的中心。一种史学观念要成为可供操作的研究方法,必须确定基本的分析范畴。“所谓范畴,就是反映事物普遍本质的基本概念。”[1]它是人的思维对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帮助认识和掌握世界现象的“纽结”。只有通过分析范畴的确立,关于历史叙述的解释框架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媒介生态史观就是由许多概念、范畴“纽结”编织起来的“思维之网”。媒介生态史观作为史学方法,它必须回答两个问题:一是静态范畴,旨在说明媒介生态史观的静态构成;二是动态范畴,旨在说明媒介生态史观的历史演进动力与方式。
媒介生态系统是由在一定时代、地域条件下,不同生态位的媒介之间竞合所组成的媒介群落及其与生存环境通过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流动而构成的具有特征性的结构形态和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2]媒介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内外两层:就外层看,是指为传媒提供各种资源的生存环境;就内层看,是指出于不同生态位的媒介和经竞争而成的媒介群落。
生态学从英文“ecology”的词源来看,它源于希腊文,由词根“oikos”和“logos”演化而来,“oikos”表示处所,“logos”表示学问,简言之,它是研究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学问。如何理解“环境”?崔保国先生如是说:“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个事物有关的周围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所以我们理解环境,它一定是先确定中心。”[3]264媒介生态以媒介为烛照中心,将环绕媒介的周围事物都视之为媒介的生存环境。传媒是社会中专门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媒介生存环境由地域环境、制度环境、受众环境、资源环境等要素组成。
1.地域环境
地域环境主要是“指构成同人们生活和传播活动有关的自然条件的那一部分”。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的传媒,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并产生出不同的媒介形态。[4]146构成地域环境的诸因素会以种种方式制约媒介的生存与发展。“媒介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塑造,东西自古皆然。人类的生存和传播活动,都要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定的地域产生特定的媒介形态。”[5]媒介生态理论认为,媒介在组织新闻生产时,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相当地方化的、具有很大差异性的地域资源作为背景。一个地域的媒介所显示出来的特点和其发展状况对这个地域的生存环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是媒介对地域环境的生态适应的结果。因此,媒介生态史观视媒介现象为媒介对其生存环境的生态性适应,媒介的性状与其环境密切相关,由此把媒介的生存区域纳入到了考察范围,体现出把特定地域视为一个整体,全方位把握传媒总体发展的诉求。媒介的落脚处,是媒介生态史观考察历史的最原初的依据,“媒介现象”与布满地域的独特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相关,媒介生态经常随着地域被持续地再生产,与其地域环境产生深度的关联。
2.制度环境
现代传媒是自由、平等与民主等启蒙理念的产物。新闻自由是一种限度生存,西方对于“自由”的理解虽歧义纷呈,但都主张通过法律制度来实现。一方面,为新闻自由设置边界,自由以不侵犯他人自由为前提;另一方面,法律为新闻自由撑起保护伞,使其免受公权力的侵犯。简言之,制度就是划定公域和私域的界限,在公共权力的代表——国家和个人权利(社会)之间达成平衡,如此,新闻自由才有可能实现。
在媒介生态史观看来,政治法律制度是影响和制约媒介生存的第一环境。在对新闻媒介发展的历史分析中,必须将新闻媒介的制度建设视为第一分析要素,把它落实到媒介生存环境的意义上来认识,深入到实际的新闻操作中去。新闻从信息来源到面对受众,作为权利(社会)与权力(国家)的互动博弈过程,思考其在新闻生产中的运作机制,集中考察反复不断再生产出来的规则与资源制度,探寻新闻信息的言说方式与新闻自由的生长空间,这样的新闻史研究,才有可能走入历史的深处,揭示新闻生产背后被遮蔽了的复杂权力关系,才有可能使新闻史不致成为政治的标签和媒介的清单。
3.资源环境
媒介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换,获得生存资源,保持媒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1)信息资源
作为社会巨型系统的子系统,信息传递是媒介安身立命的根基,是其最基本、最本质的属性。媒介是新闻信息传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从事“新闻信息”工作的专业组织,其所生产的产品也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物质产品,而是信息产品。“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6]4媒介的产生、发展即源于人们对社会生产、生活信息的需要,对社会信息需求的满足。媒介的职能在于对新闻信息进行采集、筛选、加工、处理和传播,使得这些信息真正能够抵达到受众面前。受众通过新闻信息的传播,从而不断地改造世界。因此,丰富而又能自由流动的信息环境是媒介生存的要素之一。
(2)能量资源
媒介与生存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主要是指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新闻人来看,新闻人在其自身的新闻实践中,要消耗能量,作为专业的社会分工,新闻人只有通过新闻信息的生产,以新闻为商品与外界进行交换,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其后代的繁衍;二是从媒介本身来看,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产物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是以能源的消耗作为其运转基础,其消耗的能源都需要从生存环境中得到补充,才能维持媒介的生存。
(3)物质资源
媒介与生存环境的物质交换,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人才。新闻传播是一项具有相当智力要求的专业活动,人员素质是影响媒介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媒介生存环境能够为媒介提供何种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的人才,以及媒介通过何种方式来录用和淘汰人才,这是媒介生态史观的分析要素之一。
二是技术。媒介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其生存发展对媒介技术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另外,邮政与交通技术的发展也是影响媒介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传播科技是传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之所以说传播科技是传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因为传播科技的进步决定了传播媒介的更新,促进了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导致了传播观念的进化和高能记者的养成。”[7]1
三是广告。媒介生态史观视野下的新闻史,广告是维持媒介生存的重要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媒介自由独立的前提是经济的独立。媒介的发行和广告是媒介经济资源重要来源,舍此,媒介就缺少了与环境进行平等交换的基础,媒介就有可能矮化品格,将媒介作为交换的筹码。也正因为广告资源在媒介的生存中具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告主也会凭借其经济力量对媒介的新闻生产施加影响,使新闻生产尽量地满足其要求。
(4)受众环境
受众是新闻传播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媒介在进行新闻生产时,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总是会将特定的受众群体作为自己的目标对象,以为其生产新闻、满足其新闻需要作为维持媒介生存的立命之本。新闻消费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方式,它必须具备如下前提条件:受众的教育程度与休闲时间,其质量和数量是影响媒介生存的重要因素。
除了这些常量维度,还需注意如下几个变量维度:一是国际环境,马克思在论述现代国际交往时有过一段很精彩的论述: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的跨国界的普遍交往,“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8]276国际关系是国内关系的延伸,但国际关系也会深刻地影响到国内的政治,形塑国内的媒介生态。二是战争环境,作为对利益重新分配的一种形式,战争是政治的最高体现,国际国内战争会给媒介制度、媒介资源、新闻观念带来深刻影响,因此,战争也是影响媒介生态的因素之一。
在媒介与地域环境、制度环境、资源环境和受众环境处于恒常关系的情况下,国际交往与战争状态会改变这种恒常关系,对媒介制度的制订与执行、媒介经济资源的版图重组与分布、受众新闻消费方式与新闻观念的改变,都会产生影响,从而有可能重塑媒介生态。
生态位是生态系统的核心观念,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9]简言之,生态位是指生物获得食物的方式及由此而来的生活习性。
从此生态学原来出发,传媒必须从其社会生存系统中获得资源方能生存,传媒获得资源的方式决定了它的新闻生产方式与新闻观念。在媒介生态史观看来,产权是确定传媒生态位的基础,产权是财产所有权在经济领域的实现,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其所确定的是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和社会关系。所以,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媒介产权是决定媒介从媒介生存环境获取资源方式和宽度的根本原因。媒介产权作为对人们使用传媒的地位和关系的界定,对媒介的新闻生产具有两个方面的职能:就各媒介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而言,它决定着不同的媒介之间的资源配置及媒介的新闻生产;就媒介组织内部经营机制而言,它决定着媒介组织内部管理者与劳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两者的地位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同时这种基于产权的媒介生态位不仅决定其从媒介生态中所获得的资源不同,同时也决定其在媒介生态中的功能也不一样。产权不同的媒介,其新闻生产、媒介管理与新闻观念是不相同的。“从媒介的产权形式来断定媒介自由的宽松度,是社会论自由观的立论基础。也就是说,媒介的支配权依赖于媒介的所有权,媒介自由在一定范围内是媒介产权的派生物。”[10]184没有了媒介产权的支撑,新闻自由只是飘浮在天空的绚丽晚霞,而无法肉身化为个体实有的权利。
传媒作为稀缺资源,兼具两种社会组织的特性,是一个置身于政治社会组织的“两栖组织”:[11]4从国家层面言,国家通过媒介的符号 - 意义传播营建出一套维系和巩固其自身统治的政治文化,使其权威得到确认,降低统治成本,有利于社会稳定;从个人自由与社会自治层面言,媒介是实现个体言论表达和交流的社会组织,履行社会功能。从媒介产权出发,媒介生态位可分为两种基本的形式:国有媒介与私有媒介。在国有传媒和私有传媒的内部,不同传媒从不同的服务对象出发,在媒介生态位的内部可以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段,从而维持自己的生存。
1.国有媒介
国有传媒,是指媒介产权属于政府所有的媒介,换言之,即是指官报。国家,按照韦伯的说法:“国家是这样一个人类团体,它在一定疆域之内(成功地)宣布了对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12]55这种对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就是国家权力,“权力是权力主体对资源的控制力”,“权力的大小就是指主体控制资源的数量的多少或质量的高低”,权力的争夺“集中反映的便是对资源控制的争夺”。[13]9因此,国有传媒是国家权力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延伸,是权力关系在新闻媒介上的反映,是国家通过权力来维持的强制性的资源流动方式,这种强制性的资源流动方式给媒介的影响表现在如下方面。
(1)新闻生产
新闻生产是指新闻人采集、加工信息通过传播渠道到达受众,从而完成交换的过程。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媒介要消耗资源,必须与生存环境进行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换,因此,媒介的新闻生产过程实际上是指媒介的资源流动和媒介从生存环境中获取资源以补充其资源损耗的过程,国有媒介作为行政权力的延伸,即使在缺少或者是没有广告资源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行政资源来完成媒介的资源循环,补充媒介在新闻生产中所耗损的资源,使媒介的新闻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这种由行政权力所支撑的强制性资源流动,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在信息资源方面,从人类已有新闻史来看,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来源,政府可以垄断新闻信息源,在存在多种所有权媒介竞争的情况下,政府可以优先照顾国有媒介,使其在媒介竞争中取得优势。二是在能量与物质资源方面,政府可以运用行政力量完成媒介的发行,或者通过税收政策予以优惠,提高媒介技术水平,在邮政、交通等方面向国有媒介倾斜,提高国有媒介人员的工作待遇和生活水平。
(2)媒介管理
媒介的组织与管理实际上是媒介资源流动的结构方式,媒介的资源流动是通过媒介的组织与管理来予以保证和实现的。作为政府所拥有的新闻媒介,实际上是整个国家行政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机器上专门负责新闻宣传、引导社会舆论的行政单位,它往往按照垂直型的官僚等级制来组织媒介,进行媒介管理,以职位晋升来激励媒体人员。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对上级负责。在媒介的组织管理上,国有媒介有着严格的纪律,运用组织的力量来保证媒介不会偏离政府的利益。在人员的录用上,运用行政命令来安排媒介人员的流动,对于人才的考量,更多地是以政治忠诚而非专业水平作为标准。
(3)新闻观念
新闻观念只不过是资源流动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国家运用政权力量来完成媒介的资源循环,其目的旨在保证新闻媒介生产出符合其需要的新闻产品。新闻作为符号的生产能改变社会成员对于世界的感知图式和评价系统。因此,国家总是视新闻为宣传工具,把对自己有利的对世界的表征通过教化、灌输的方式强加为唯一正确的不言而喻的常识,将自己的观点自我合法化为普遍的绝对的真理性观点,并在对这一表征的维护时再生产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因此,国家媒介只不过是政府的“喉舌”,在新闻观念上,更加重视新闻的宣传价值,强调要领会上级精神,遵循上级指示和要求报道新闻,视媒介为宣传政府政策、表达政府声音的工具。
2.私有媒介
私有媒介,是指媒介产权属于私人所有的媒介,换言之,即是指民报。它是基于市场的自由式的资源流动方式,这种自由式的资源流动方式在新闻生产、媒介管理和新闻观念方面呈现出与其本身的媒介生态位相应的形态与状貌。
(1)新闻生产
私有媒介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广告对于媒介的资源补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介要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生产,尽可能地提高其发行量和收视率,求得企业对其广告的投入,才有可能完成媒介的资源循环,维持媒介的生存。
(2)媒介管理
媒介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必须按照市场逻辑来进行媒介管理,互惠互利的资源流动将从中自动演化出来,私有媒介的组织只不过是其资源流动的外在结构方式,是内生于市场交易活动的契约性的组织方式,媒介人员在遵守契约的同时并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自主和独立,新闻活动和内部管理具有高度的自治性质。它按照扁平型的企业制度来组织和管理媒介,按市场绩效来激励媒体人员,人员的录用遵循其专业水平而自由流动;作为企业化的媒介,实行公司化的董事制度,编辑部和经理部并重,以市场化的方式来组织新闻生产。
(3)新闻观念
作为对其生存境遇的反映,私有媒介视自己为社会的专业分工,承担其职业角色,其新闻观念的核心体现即是其专业精神:“第一,报刊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同时还需干预和推动社会;第二,在性质上,报刊是一个独立专业,因此,它必须是自主的,尤其在政治上不依赖任何派别,更不能做政府的喉舌(所谓的新闻自由,实际上就是政府不能干涉报纸);第三,报纸的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并反映民意;第四,报纸的运转依靠自己的有效经营,尤其是广告收入;第五,报纸的约束机制是法律和职业道德自律,尤其是后者。”[14]32
在生态学中,“群落”是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5]113从这样的角度立论,所谓的媒介物种就是指处于不同生态位段的具体的媒介单位;所谓媒介种群就是指处于不同的媒介生态位的各媒介的集合,他们彼此相似,而与其他种群中的成员不同,在本论文中,就是指国有媒介种群和私有媒介种群。所谓媒介群落,就是在特定竞争环境下,国有媒介种群与私有媒介种群所组成的媒介集合体。
在特定的媒介生存环境中,能满足媒介生存的资源是恒定的。为了求得生存,传媒会通过市场淘汰机制,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以获得生存资源,并由这样的竞争机制形成媒介群落。因此,在一个特定的媒介生态系统内,竞争是媒介生存交往关系的核心。通过自由的竞争而组成的媒介群落,能够使新闻作为商品得以流通,使新闻生产领域的价值规律充分实现;能够使媒介资源按市场规律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在一个充满竞争性的生存环境里,媒介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竞争是推动媒介发展和新闻自由实现的重要因素。媒介通过自由竞争的生存发展过程就是人的新闻自由不断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人逐步地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本质的过程。
自由竞争是有缺陷的,人不可能按照丛林法则来自生自发地组织媒介群落。“媒介是社会生态系统中最有能动性和破坏性、也是最容易造成生态危机的组成部分之一。”[16]102在一个良性平衡的媒介群落中,国家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干预是以尊重媒介生长规律,并通过制度予以保护为前提的,它只是在媒介本身出现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国家权力从外部介入予以仲裁协调。作为公权力的合法垄断者,它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一些竞争性的制度安排,国家的独特地位决定其在媒介生态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其主要职能是赋予公民以自由创办传媒的平等权利,为传媒竞争提供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使市场竞争在有序的轨道上运行。良性的媒介群落需要通过国家提供制度和提供媒介来实现,当国有和私有的媒介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时,良性的媒介群落就形成了。
静态范畴是从横断面式角度来分析媒介生态史观的构成,解决的是媒介生态史观的空间维度,动态范畴是从纵向面分析媒介生态史观的动力演进,解决的是媒介生态史观的时间维度。
媒介生态视媒介为环境的影响之物,媒介生存环境诸因素都会对媒介的生存发展施加作用,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从而使媒介生态发生变化。因此媒介生态史观坚持系统动力观,而不是矛盾动力观。关于系统方法与矛盾方法的区别,有论者指出:“唯物辩证法是内容极其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这个理论体系的两大根本规律是矛盾规律与系统规律,至少我们在今天可以这样说。”“从哲学基础上来看,系统论与矛盾论最大的区别在于,矛盾论侧重从一两关系认识宇宙,系统论侧重从一多关系认识宇宙。”[17]23“简言之,矛盾论是从两的角度去看一,看事物,看世界;系统论则是从多的角度去看一,看事物,看世界。前者的“两”,是特定的“两”,即对立统一关系的“两”。后者的“多”,是特定的“多”,即关联为一整体的有机耦合之“多”。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它们相互渗透,相摄互补,没有高低、主次之分,没有辖属关系,正所谓‘道并行而不悖’。”[17]32系统方法与矛盾方法虽有相摄互补的关系,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的相摄互补,旨在不牺牲现象的任何方面,从而对现象的各个方面提供一个完整的描述。
关于历史发展动力,恩格斯曾提出著名的“历史合力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8]697媒介的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视新闻史为媒介生长的历史,媒介求生存、求发展是推动新闻史前进的内部动力。同时,媒介为了生存发展就必须从环境中汲取资源,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及媒介汲取资源的方式是其外部动力。新闻史就是在这样一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的驱动下开辟着自己的历史。这样的动力机制看来,媒介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组织、自调节、自适应和自更新的机制达到动态平衡。
“所谓生态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是一个有顺序、有规律、有方向和可以预见到的过程”。[19]23-24媒介生态系统的演替,就是媒介群落与媒介生存环境相互作用时(媒介能够获得持续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输入),引起媒介生态系统内部存在与资源流动方式发生变化;随着生存环境输入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持续和增长,这些变化终于在某一时空点上发生质变,新的媒介生态系统便形成了。
媒介生态史观所持的系统动力观必然遵循非线性规律,认为非线性是有序之源。“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机制。非线性是一个数学名词,是指两个量之间没有像成正比例那样的直线关系。”[20]291-292媒介生态系统是个开放的耗散结构,媒介与生存环境交换信息、能量与物质引起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在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能从原来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个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观点表明,耗散结构都有一个序参量,这个序参量维持着系统的整体性。“序参量作为系统进化的动力学机制,实际上就是物质、能量或信息流动方式。”[21]54如上所述,新闻媒介作为社会分工,如何实现自己的资源循环,决定着媒介的生产、管理与观念,它是媒介生态系统演替的支配性力量。对于媒介生态系统的演替而言,资源流动就是系统的序参量,媒介生态的演替说到底都是因为物质、能量与信息按稳定有序的方式流动形成的,新的媒介生态系统的形成其实质就是新的媒介资源流动方式的形成。
媒介从其环境中获得生存资源,构成生存环境的任一因素,比如国家政治法律层面的调整、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媒介技术的提升换代、国际交往的变化等等,都会影响到媒介的资源流动方式,对媒介生态施加干扰,导致偏离平衡态,媒介生态系统就会出现差异和不平衡,使得系统经过失稳获得新的稳定性,新的媒介生态形成。它显示出媒介生态系统在获得持续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输入,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其旧有的生态结构和秩序是怎样被冲击从而出现震荡。由于媒介环境诸因素是作为随机性因素推动系统对于前途进行选择的,这就决定了对于系统前途的选择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媒介生态的演替充满了很大的偶然性特征。
媒介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发展,无论过程、阶段还是巨变期的瞬时,都是生存环境的诸因素在综合地起作用,媒介生态的演替是由这一特定生态的所有参与者的合力作用而导出的。临界点是从旧媒介生态系统到新媒介生态系统发生演替的突变点。系统在到达演替的临界点的时候,面临着多种可能的前途,存在多种可能的选择,即系统的发展演化出现了分叉,存在着多种可能的结果。分叉点是从旧的生态系统演替到新的媒介生态系统的突变点,在临界点上,系统演替表现出强烈的不确定性,它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哪一个变化被随机放大,对媒介的资源流动方式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都是不确定的。而随机放大的变化使处于临界点的分叉在多种可能性之间完成了选择。例如,中国在建国后既有可能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并存的媒介生态,同时也有可能构建一个苏联模式的单一党报的媒介生态,但在历史面临这么一个分叉临界点的时候,导致形成单一党报的媒介生态的变化被随机放大,新闻史在两种选择之中完成了自己的选择。因此,无论是媒介系统内部的变化还是生存环境的变化,由于变化是作为随机性因素推动媒介生态系统对演替前途进行选择的,这就决定了对于媒介生态系统演替前途的选择充满了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系统演化的随机力决定着媒介生态系统演替的非线性特征。
媒介生态通过环境选择机制来完成自己的历史演替。如前文所言,任何媒介生态系统都将面临需求量的无限性与生存环境提供资源的有限性这对永久矛盾,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始终是媒介生态思考的中心。在特定时空中的媒介生存环境,其所能提供的媒介生存资源是一定的。竞争是媒介生长的基本方式,以媒介生态史观来考察新闻史,首先是考察媒介生态位,即考察每一时期各种新闻媒介的竞争与发展情况,包括媒介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无论是种群间的、还是种群内的媒介竞争,都会受到“优胜劣汰”规律的支配。因此,只有同环境相契合,能从环境中获得足够资源的媒介,才能生存并发展。反之,不能适应这个生存环境而且又不能根据这个环境来改变自己的结构和形态的,就会食物链断绝,被这个环境所淘汰。媒介顺应其生存环境,通过竞争争取强势生态位,敏锐地把握到媒介生存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适应这个变化,才是媒介生态中的强者,依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环境选择机制来完成生态演替。
媒介必须生存,通过这种生存,维持着双重的——新闻人与传媒——生产与再生产,然后才能有其历史,媒介必须获得资源,然后才有可能生存。媒介生态史观立足于这个最基本的唯物前提,将传媒与其生存环境中之间的资源流动作为自己思考新闻史的出发点。在媒介生态史观的视域下,生存的本质是对资源的占有,“占有”是新闻史的全部主题。媒介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资源的流转是维持其正常运转的命脉,法律制度对媒介控制,往往就是控制其资源的流转,因而最终得以控制媒介。“过去人类社会的全部政治制度史,就是人们凭借和依仗某种力量和分配财富的历史,也是人类转换凭借依仗力量、调整支配分配方案的历史。”[22]43媒介生态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它是以媒介为生命有机体,以地域环境为依托,以服务受众为旨归,以法律制度为经络,以资源流动为命脉,以媒介竞争为机制的人工生态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生态史观的静态范畴,实际上是指由制度框架所规定的资源流动方式,在这种资源流动方式上,诸媒介形成了稳态的竞争方式。而新闻史的演进,是构成媒介生态系统诸因素的任一方面发生了变化,打破了既有的平衡态,导致新的资源流动方式的形成,由此形成了新的媒介生态系统。
媒介生存毕竟只是一个生命隐喻,活动于历史中的是鲜活的新闻人,“历史研究的最高目标是追寻人的存在的意义。”[23]341以媒介生态史观来考察新闻史,既考察人是如何受限其所生存的环境,使其新闻传播活动带上时代的烙印,同时,人究竟有精神性的一面,他会挣脱环境的束缚,提升人类新闻传播的能力,追求自由的实现。
[1]王元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110.
[2]阳海洪,赵平喜.媒介生态学: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路径[J].新闻界,2009(4).
[3]崔保国.媒介是条鱼[A].媒介二十五讲[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64.
[4]徐国源.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46.
[5]邵培仁,潘祥辉.论媒介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6]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
[7]吴廷俊.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
[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9]互动百科.生态位[EB/OL].http://www.hudong.com/wiki/%E7%94%9F%E6%80%81%E4%BD%8D.
[10]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84.
[11]谢 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政治传播的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4.
[12]韦 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M].北京:三联书店,2005:55.
[13]朱启才.权力、制度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9.
[14]黄 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2.
[15] 李 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3.
[16]徐国源.当代传媒生态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6:102.
[17]郭和平.新矛盾观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3.
[18]恩格斯.恩格斯致约·布洛赫[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19]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3-24.
[20]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91-292.
[21]孙志海.自组织的社会进化理论:方法与模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4.
[22]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3.
[23]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