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超
(湖北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1.对复杂的世界局势认识不足,对重要的国防工作缺乏意识。由于政治敏感性不够,当前大学生面对当前国际发展形势的新趋势、国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难以正确认清和分析国家在全球化时期加强国防工作的意义。
2.当代大学生日趋薄弱的意志力以及四处泛滥的消极思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诸如此类的消极思想在当前和平年代的泛滥,使得当前大学生不愿意去学习基本的国防政策、形式常识,导致个人意志力越来越薄弱,还有许多高学历的优秀硕士博士人才经不起诱惑,向国外反动势力出卖国家机密,给国家安全造成巨大损失。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经济效益成为社会关注重心,这就使得国家在与西方世界交往和在内部经济发展中需要逐渐淡化意识形态的差异。这种合理的必然性变化,难免会让西方世界的一些诸如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想对正处于形成完整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年龄段的当代大学生群体造成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代大学生价值去相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对献身国防建设工作持消极态度,影响了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形成。这是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缺失的社会环境原因。
其次,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原有高校军事师资队伍规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有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需要。尤其普遍的现象是,多数高校在国防教育上重技能、轻意识,认识不到国防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而是把国防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军事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因此未能将国防意识纳入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未能将国防素质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很多高校甚至没有国防教育领导机构,设有独立武装部的屈指可数,有些则是与保卫处等相关部门合并办公,设立的军事教研室往往也都只是挂牌,负责完成对只针对新生的将近一个月的军事训练,军事理论课则基本都是由外聘教官代课,国防教育工作形式化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高校对国防教育的认识有误,认为国防教育在高校培养人才的环节中可有可无,因此也就只能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和象征性地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没有必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存在着简单化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尽管《国防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可有高校还是认为国防教育是军分区、军事院校的工作,国防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军事人才应该由军事院校培养,与普通高校无关,只是因为文件规定才将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际上并不重视。这是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缺失的高校环境原因。
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形成、定格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有活力、有勇气、有创造性,有英雄意识和爱国热情,他们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是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库和成长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作为综合素质较高的特殊群体,是国家国防后备力量的骨干部分,也是国防意识教育的重点所在。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不仅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年的国防素质,更是全民国防意识教育的重要枢纽和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既可以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国防意识,激发他们树立时刻准备为国防建设奉献力量的信念和决心,又可对广大社会青年产生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同时,抓好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影响家庭进而辐射全社会,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和国防素质,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效果。
国防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必须紧扣爱国主义这一核心心来开展,转变“重技能、轻意识”的观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引导大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国防意识和素质内化为个人的基本素质,将其转化为热爱祖国、勇于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此需要统筹协调,在制度、环境、师资、经费等方面给予国防意识教育以大力支持,切实增强国防意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让国防意识教育落到实处、深入人心。具体措施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国防教育思想认识。高校要充分认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国防教育的宣传力度,彻底改变对国防教育的传统错误认识,真正将国防教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学校教学环节,深刻认识高校国防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功能,保障国防教育培养目标的完成。
2.完善国防教育制度建设。高校要成立国防教育专门组织机构和军事教研室,建设独立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和相关教学计划,同时明确国防教育的任务与职责,把军事学科建设作为必修课纳入高校教学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只有为国防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才能引导和确保国防教育的成效。
3.加强国防教育师资力量。建设一支思想稳定、业务娴熟的国防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基础。高校应当合理分配国防教育经费的投入,创造各种资源和福利。将国防教育教师的编制和职称评聘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引进专职国防教育教师,并进行系统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工作水平。同时经常性的开展教学科研创新活动,重点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提升国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4.形成国防教育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构成高校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隐性育人功能不可低估。高校的国防意识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节庆日安排国防主题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文化为载体,将国防意识教育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工作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有利于国防教育作用的广泛实现并巩固国防意识教育的成果。
大学生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全民国防意识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之一。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的深远意义,直面当前大学生国防意识较淡薄,国防教育重技能、轻意识的客观形势,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以核心价值观和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建立长效机制为关键,以广泛的资源为平台和基地,全方位构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体系,并以此为依托,辐射和带动全社会形成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1]花爱军. 当前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10,(2).
[2]卞卡. 论大学生现代国防意识的培养[J].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3]王明睿. 增强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意义及对策[J]. 价值工程,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