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盎微,张云峰
(嘉兴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嘉兴 314000)
随着网络不断的延伸,远程教育依托于计算机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谈论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不仅仅局限于远程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探讨上,更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远程教育中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独特之处,或者说人们更多的是在关注远程教育中的独特现象,在关注这些现象的时候,人们开始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现象的有利面来更好的为远程教育服务。在此,本文拟从远程教育中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班级教育缺失这种现象下,对远程教育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进行探讨,最后将探讨下如何更好的利用“群体极化”来服务于远程教育,提高现有远程教育的教学实践效果,以期正确的评价班级教育缺失下的远程教育中的“群体极化”。
对于远程教育的认识,一般是采取多种的教学媒体方式来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在这种教育形式下,一般可以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教育方式来进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对远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多媒体的教育资源实时或非实时的远程传输到教育地点,而这对于教育面的扩大具有了质的提升,使得教育不在局限于相对较小的区域范围中。
远程教育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来讲,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分离,当又通过了计算机网络来传输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远程教学,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资源的多样性又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提升。针对传统的面授教育来讲,远程教育极大的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学生的学习场所灵活多变。随着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它作为现有面授教育的补充,已经成为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分支。
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来说,远程教育中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期间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这就决定了远程教育中学生是与授课教师、同班同学的学习是相互分离的,教学地点的多样化决定了没有教室的存在,也就决定了课堂氛围的缺失,而这个是和传统教育有着一个很大的区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处于一个相对班级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在传统教育中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集体,成为学生学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在远程教育中,这种以班级作为学习单位可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而这个是由远程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远程教育中班级教育的缺失这个问题。
一般意义上面授教育,学习是一种学生的个体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当这种个体学习行为发生在一个班级环境中是,学生的个体学习行为除受个体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影响外,同时也受到了班级群体心理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影响来传授知识,除此外学生个体之间也会存在着相互影响,即学生主要对教师的行为有所反应时,学生个体也同时意识到其他学生的影响行为存在,当他(她)回答教师的要求与期望时,他(她)也会考虑到他(她)所说的和所做的事对他(她)同伴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同伴对他(她)的期望。
但在远程教育中,学生在整个远程学习期间与教师之间、学生和学习集体之间均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的是自主学习,而在此期间学生将对自己的学习进度、独立分散并享有目标选择的自由均是由学生本人掌握。但学生由于在个人兴趣、自控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的程度也存在着差别。上述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可通过同班学生的竞争、交流和协作来解决,但在远程教育中由于班级的缺失使得上述问题的解决变的迷茫。
由于远程教育中的班级相对于传统教育的班级制来看,网络中的班级相对要“松散”的多,但我们不可否认远程教育中“班级”这个单位还是存在的,特别是体现在如果学生中出现问题要大家一起讨论时,这种传统教育中的班级才会体现出来,但是在虚拟的网络教学空间中,学生通常以群内同质化的特点聚集,志同道合的学生群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学生如果一开始即对学习问题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后,会导致讨论的问题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而由于远程教育中班级教育是属于缺失的状态下,这种偏向将在产生后迅速的发展。网络的出现,使这种群体极化现象更是显得淋漓尽致。
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A与学生B刚就一部电影发表各自的想法,虽然学生 B觉得电影并不精彩,但在与别的同学讨论后学生B发现,自己似乎接受了学生A这样的想法:这部电影挺精彩的。或者学生 B认为这部电影不是太精彩,讨论之后,一瞬间觉得这简直是最精彩的电影了,而这即为“群体极化现象”。
这种情形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的常见,由于一些非常微小的理由大家都不太喜欢这部电影,可当非常多的理由汇集在一起时,就有足够的证据让找到这些微小理由的人觉得实际上大家都是很不喜欢那场电影。还有一种情况是,群体成员都极力地将观念表达得比真实的感受还要极端一点,以引起其他人的关注。这样一来,如果有人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电影的结论,那人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这人非常机敏。如果在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这种现象,群体观点极端化将不可避免的出现。
群体极化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群体极化使一个群体更加谨慎还是更加冒险取决于全体初始倾向。如果全体人在一开始倾向于谨慎,那么结果就是更加谨慎,反之,则更加冒险。
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第一,群体的责任扩散。在群体讨论和群体决策中,个人的责任得到扩散,个人对其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下降,即使说错了或决策错误,责任是大家的,平分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仅是很少一部分,这就增强了人们决策的胆量,促使人们选择风险更大的决策。第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在群体当中,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舆论评价的影响,如果个人谨慎,有可能会被别人嘲笑为胆小鬼,正是出于此种考虑,个体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偏向冒险。
反过来,谨慎偏移更多地出现在官方的决策中,这是因为:第一,自我保护心态。冒险是意味着风险,而谨慎可能更为安全,因此多数人出于自我保护,更愿意偏向于谨慎的决策。第二,决策内容与自己的相关性。如果决策与自己利益关系密切,一般来讲,决策会趋向于更加保守,毕竟这可是自己的事情。反之,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事情,人们会更加冒险,因为无论结果怎么样,自己都不会有太多的损失。
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群体极化而使认识趋于极端的后果,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比如在问题讨论中,学生应该有这种群体极化的意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勇于作出创新性的发言,这对于避免观点走向极端,最终得出恰当的结论显然是极为有益的。
[1]徐波锋,李斌,杨令平. 远程教育学习者有效学习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3).
[2]肖爱平,蒋成凤. 网络学习者网上学习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09,(1).
[3]聂宏珉,王有起. 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缺失的对策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