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构建探讨*

2013-08-15 00:54:40尹晨祖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尹晨祖

(河池学院 学工处,广西 宜州 546300)

现在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不容乐观,问题持续恶化和滋生,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则对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故此,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文件,其也是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指导思想。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既具有时代的特点,又具备我国特殊的国情特征。所以,有必要针对我国特殊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我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全新指向标。

一、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西方咨询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所以现在高校领导以及德育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关注心理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人是具备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前者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出自于本能,后者则是意识思维形态的外延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人的心理具备着独特的性格特征以及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是通过生活环境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个人的心理状态。其中传统文化成为人们行为的导向,也体现在对心理问题或疾病的解决方式。譬如西方国家心理研究与我国正好相反,表现为主动寻求帮助,而我国则体现出含蓄的表达方式,非常忌讳。

现在世界心理学发展源自于近代西方心理学的研究,目前世界上有十大心理学流派,在探讨和分析的过程中归纳为5种类型,包括精神、行为、人本、认知以及折中方式。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对于精神类问题的治疗和解决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西方的心理治疗方式不适用于我国。所以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而探索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作用的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外国的理论和经验是可以借鉴的。

(二)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的关系

下面分析西方心理咨询模式的特点,其在咨询过程中对咨询者不做过多的主观评判和分析。譬如对咨询者的自我描述,主观的意识形态保持中立的态度,简单的分析是采用“非指导性”方式进行心理问题的处理和解决。目的是和来访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尊重来访者,进而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从而可以更快的对其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客观角度分析也可以给当事人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进而鼓励其自主解决相应的问题。

西方心理咨询模式完全不适合我国的心理咨询,尤其是其价值中立以及非指导性的手段和我国的传统思想产生严重的冲突,基本上是两个极端的表现形式。我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积淀,很多观念也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我国的国民性精神和外国截然相反,表现在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心理活动。可能西方心理咨询会给国人心理健康带来相反的效果。所以,需要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考虑西方心理咨询模式的中国化改造。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同时需要配备相适应的高校心理咨询室,并且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协调统一的状态。虽然二者教学内容不同,但是其教学意义是有着共性的体现。德育教学的宗旨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情结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心理健康是健康的综合表现形式,体现在人格的完善、品质的培养以及思想的升华等方面。故此德育教学可以参考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将其作为教育的媒介,展开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也是现阶段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

(四)调适性教育与发展性教育的关系

作为德育教学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具备其独有的教学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心理发展,其次是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也称之为调试性。前者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心理达到健康的状态,后者主要是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治疗和心理辅导,最后能够将其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和处理,进而也就达到其心理健康的教学目的。

西方心理学发展早,已经颇具规模,成为医疗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工作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症状的咨询者,也就是心理问题严重的患者,并且是主动咨询的人群。所以我国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采取发展性引导为主,调试性为辅的方式。从医学的角度分析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五)课程化与生活化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托于心理学的教学方式,并且具备着德育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也是要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务必要有针对性、系统化,将理论和科学相结合,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仅具备专业化的特征,同时也是需要引入生活元素。简单的解释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使大学生远离心理困惑,进而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去生活和学习,并且将其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应用于未来的社会生活,进而使其受益终生。故此,各高校要广泛的开展各种有益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或者实践,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的免疫力,最终达到其德育的效果。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措施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具备层次性的特点

高校的教学理论也是具备着循序渐进的特征,所以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品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也是知识体系的获取。在实际的具体操作中,既需要有总体目标,同时又要有阶段性的教学目的,进而将心理健康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现在我国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家达成共识,即人的心理健康是分为多层次的,主要的表现为不健康和健康的两种状态,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并且具备着明显的连续性。心理健康程度分类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心理症状、亚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同样,高校的大学生心理状态也是分为这三种类型的,所以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如果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并通过治疗摆脱心理问题。其次是心理疾病的预防,这是针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状态而言,也是最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后是培养心理优秀品质,包括健康的人格、意志力的锻炼以及情绪的自控等。在进行以上三方面的教育时,更需要把心理健康延伸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层面,使其发挥出重要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对学生一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握系统性、主体性以及发展性原则

在进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系统性原则,因为教育本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具有后续性的效应,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以及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具备着单一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效果,同时也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局部表现。并且心理教学作为教学组成部分,其也是体系化和科学化并存,所以需要有系统性效果的展示。

教学的对象是受教育者,也就是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倡导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由老师为主体转向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率以及学生的情趣。心理学教育本身就需要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进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对心理的治疗有显著的帮助。

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不仅应用于经济领域,同样适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教育的发展。知识的学习本身体现出其中的发展原则,心理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对于其教学成果的体现更是有着针对性和明确的意义。因为人的社会属性中不能够缺少必要的心理活动,所以其也是大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倡导的教学原则体现。

(三)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多元化及针对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具有针对性,譬如贫困学生群体、学习高压学生群体以及人际关系紧张学生群体的健康教育。大学生群体内部也有多种构成,所以不同的学生群体,其心理特征表现出很多的差异化,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具有现实性以及特征化表象。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困惑更多的是来自于上述的三个方面,以及未来发展和情感因素的问题,所以很有必要区别对待,进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这也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考量方面,很有借鉴意义,也是融合西方心理咨询模式的内涵。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元化发展,包括教育途径的多样化、多渠道以及全方位的探讨,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心理课程和活动,包括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实例解析以及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等。其次是对学生个体而言,需要有效的途径,进而快速的分析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准确、高效的解决方法。最后是对已经出现非常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开展专业化非常强的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生们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给予其充分的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方面需要开展德育教育,同时其也相当于心理医师,既要有专业的知识,同时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到极大的程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培养并建设专业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其二,要配备相匹配的高校心理咨询室和医疗保健工作者;其三,不断加强相关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其四,将部分德育工作者进行专业培养,成为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通过上面四个内容的分析和探讨,进而完善我国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国内高校和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想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就必须要处理好西方咨询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调适性教育与发展性教育的关系;课程化与生活化的关系。以这五个关系的妥善处理为基础,进而实施层次性、针对性、原则性和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并随着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形成,逐步将这一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教育环节之中,为我国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1]张成山.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谢彦红,徐季红.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3]王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4]谭春芳.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