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学生的幸福

2013-08-15 00:54李相文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孔子绿色课堂

李相文

(阳新高中,湖北 黄石 435000)

关于生命,有三个很古老的哲学命题: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活着?我将要到哪里去?而作为一名中学校长,我也常常拿这样三个问题来追问我的老师:课堂是什么,我们要将课堂引向何方,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所需要的?

是的,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学习总是与勤奋、刻苦这样的词语紧紧相连,而课堂学习的指向非常明确,直通高考。对于我们来说,享受中学课堂变成了一种奢望,中学课堂成了教师肢解知识的阵地,学生常犯迷糊的场所。

新课标为我们勾画了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如何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深化教学的有效研究,来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新课改后我们孜孜探索的重大课题。

我们呼唤着一种全新的绿色课堂理念。创设一个平等、轻松、开放的平台,使学生的个性飞扬起来,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中长进,让思想在无形中渗透,让知识在心中扎根。“对人的教育不‘绿’,对人脑的开发不‘绿’,那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怎能‘绿’?”新课程下我们应扬起“绿色课堂”的旗帜,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耕出一方适宜的土壤,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充盈孩子们参与和智慧的声音,让课堂生机盎然,充满浓浓的绿意。进一步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的幸福。

一、解放:让绿色课堂充满快乐的笑声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绿色的课堂呢?绿色课堂就是要树立绿色教育的理念,追求自然、和谐、民主、平等课堂教育氛围,促进学生自由、主动、健康地发展。我想,绿色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六大解放”理论。他说,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甩掉无形手段使大家可以执行头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蒙化的鸟笼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和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如果我们把这段话用在我们中学课堂学习中来,我们会发现,有必要倡导一场“学生解放”:让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绿色课堂充满自由的空气。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念博大精深,而快乐教育则贯穿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中。翻开《论语》,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鲜活跳动的孔子论快乐教育话语。颜回是孔子最欣赏和器重的学生。孔子称赞他“居陋巷,回也不改其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了知识就要经常去温习它,这个过程是快乐的;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互交流沟通学习是快乐的。孔子懂得音乐,据说,孔子非常喜欢听《韶》乐,曰“(韶)尽美亦,又尽善也”。在雅正的音乐中,孔子快乐无比,就是处于人生十分困苦的境地,他和他的学生仍“弦歌不绝”,从容自如,表现出优秀的心理品质。他又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快乐是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是个体愉快的心理体验。孔子的教育方式是民主、平等的,他的课堂,自由而开放,总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自信与快乐。

在课改前的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选自《论语·先进》的段落,叫“侍座”,记载孔子如何跟学生畅谈理想。孔子与他的学生席地而坐,有人在自由聊天,有人在弹琴鼓瑟,课堂氛围十分融洽。孔子的四个学生生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各自谈了自己的理想。有的谈治国,有的谈富民,有的想做一个小小的司仪,“愿为小相”,只有曾点发完言后,孔子才感叹道:“吾与点也!”,“与”是赞同的意思,也就是说,在这四个学生畅谈理想后,唯一有曾点受到了孔子肯定的评价。那么,我们来看看曾点的理想是什么: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子的理想其实很简单:阴春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装,在万物复苏的季节里,陪同几个成年的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冻的沂水中,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到沂水旁边的舞雩台上,沐浴着春风,把自己融进春天里。仪式完成后,大家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

几个成人,一群少年,在与大自然进行一次和谐的对话之后,高兴回家。这样简单的“理想”为什么独独会让孔子赞叹不已?围绕这个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曾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的结果让我也大吃一惊。有的学生说,点,是最后一个回答孔子提出问题的学生。在众多学生之中,点又是唯一在演奏乐器的学生。点与他的三位同学不同。他对音乐的喜好本身就表现了一种快乐、大雅、优美,所以他的回答能够得到爱音乐的孔子的赞叹;有的学生说,点的志向更与他们不同,点的志向是在春天,邀上五、六个知心朋友,带上六、七个少年学生“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怎样的境界啊!在大自然中体验、感悟、学习。寻找并发现快乐,多么令人神往。这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是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有的学生说,因为这种理想几乎近于孔子快乐的最高境界:仁而乐。孔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快乐,应该让自己快乐,让别人快乐,让普天下的人都快乐,这就是儒家的理想。

一篇课文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更让我对中学绿色课堂的构建陷入了沉思。从孔子师生愉快的对话交谈之中,教与学,取与舍,明确清晰。学生思维的活跃,学习场面的和谐,其乐融融,让人羡慕。孔子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志向,看似很随意,而在更深层面上反映的是:孔子的快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期望整个社会所有人的快乐与幸福。所以,“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正是孔子快乐教育的最佳体现。它告诉我们,在绿色课堂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伙伴,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全身心地关注、倾听学生心灵的声音,随时参与他们的讨论,做好向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研究学习,这样,中学课堂就会随时出现未曾预约的精彩。

二、唤醒:让师生共同放飞自由的心灵

在中学校园里,我们习惯于把那种学习认真又“臣服”老师的孩子称为“好学生”。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头顶上,似乎都有一层神圣的光环,那就是学生对教师人格的顶礼膜拜,不得对教师和课本随意怀疑,上课变成了教师的“滔滔不绝”,学生的“昏昏欲睡”,这种师生关系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和思考的空间。

中学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还是学生发展的场所,答案人人知道,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中的却不是人人如此。因此,在有效的课堂里,我一直倡导着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包办,多一点放手,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而又充满竞争的氛围,相信我们的学生都会像快乐的“音符”,在课堂上欢蹦乱跳,弹奏着知识的蛩音,展现着生命的对话,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让师生共同放飞心灵。

《读者》中曾登载过高钢的一篇文章,叫《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下简称“高文”),读后感慨系之。在“高文”里,让我们看到美国基础教育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总是处于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提问,甚至可以立刻进行课堂讨论。教师不怕被学生问倒,不怕自己出丑,反过来教师要培养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的良好习惯。这种师生关系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批语中可见一斑:“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教师在评语中为学生“震惊”,而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作者感叹道:“学生和老师正是在这种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找。”

在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素质教育要做到“四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到全体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贯穿青少年的全过程。因此,在构建绿色课堂中,应该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教学民主。早在2000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师即友”的师生关系。课堂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教给学生的,是怎样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现存的结论,标准的答案。“唤醒学生”就是要唤醒他们的灵性,让他们的心灵的骏马去自由驰骋。

我一直坚信: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学生的个性是晶体,各具有自身美丽的造型。因此,课堂上,我尊重学生主体个性,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情挥洒,让师生共同放飞自由的心灵。

三、创新:让中学课堂伸向广阔的天地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说:“课堂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效的结合。”要构建绿色课堂,我们更有必要把课堂伸向广阔的天地,真正做到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96年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论文里,曾指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四个支柱:(1)学会认识(Learning to know);(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4)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这种把学生由“认识性活动主体”培养成“实践性活动主体”的变革,正是我们要提倡的把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育转向“创新式”教育。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先生,在1999年9月24日在香港曾发表过一篇题为《中国文化与教育》的演讲。在他的演讲里,他谈到了中国的“成人”与“成才”的教育。他说,非常可惜的是,目前在过度的升学竞争中,“成人”的教育被忽略了,而“成才”的教育,也因为重视以“笔试”的结果来衡量学生的成就的结果而遭到很大的伤害。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好好培养自己的兴趣与才能,站在个别的工作岗位上好好为人群社会作出贡献,便是伟大的人”。“成人”与“成才”教育的并举,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接受式”教育模式,“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多于自己的思考”,已不能满足学生创新素质、综合能力的发展。

因此,构建绿色课堂就是要把课堂的触角向广阔的天地。当前,我们说到“课堂”,大抵不外乎四种课堂形态:教师讲堂、技能性课堂、实践性课堂和自习课堂。

1.让学生诗意地生活在“讲堂”里

在传统的“讲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引领、解惑的主导作用。必须指出:这种主导作用的过度强化正逐渐使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丧失殆尽。但是,我们千万不可忽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领”作用。问题是,我们以怎样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

诗人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的课堂,是生命中的一段不可复制的段落。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他们有权在课堂上追求诗意。老师,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他们提升课堂生活的质量,从而提升课堂的生命价值。我们理应让孩子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收获美丽的思索——这是绿色课堂的最高境界。

2.在技能性课堂上,让动手成为习惯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在技能性课堂上,例如实验课、器乐课、劳技课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让学生读好生活这本大书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实践性课堂,就是要突出开放性和社会性,例如“研究性学习”等。课堂是通向生活的桥梁,而不是封闭学生心灵的围墙。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让课堂架起与生活的桥梁,让我们的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掌握真才实学,荡涤心灵,锤炼思想,培养健全人格。

4.从自习走向成功

我特别要提到第四种课堂形式,即自习课堂。在许多家长甚至众多教师心中,自习似乎只是“讲堂”的课间转换时间,是学生做作业、恢复一下精力的“补白”时间。其实自习课堂是培育主体意识、主体责任和主体能力的最为举足轻重的课堂形态。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在一篇文章中讲道:“课程学习很重要,但因其‘身不由己’,故印象不深,反而是那些漫无边际的课外阅读,容易有刻骨铭心的体会”。陈先生说的身不由己的课程,当是指“讲堂”而言。读书学习是需要有自由度的,宽松是学生产生兴趣、创造灵感的充要条件。不给一点喘息的自由,不给一点独立的时空,让课业和作业成了如影随形的负担,厌学的情绪不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吗?学生在自由地选择读书内容、读书策略时,虽然找到的未必都是事半功倍的捷径,但正是它的“曲”,才有了“曲径通幽”的读书快感。自习课堂是“讲堂”的拓展延伸,是自我教育过程,是名符其实的“学堂”。学会自学,走向成功。

绿色是什么?她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人文精神的象征。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浩瀚南海中的碧波银沙,大自然中的蜂飞蝶舞,秦砖汉瓦上岁月的印痕……让我们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爱心的绿色课堂环境,把学生从被动地学习中解放出来,变为自主地享受学习的快乐。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让他们的生命完满、充盈地展开,让他们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这就是新课改中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使命。

猜你喜欢
孔子绿色课堂
绿色低碳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