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的误诊分析

2013-08-15 00:47苏萍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豆状脑萎缩变性

苏萍

肝豆状核变性(亦称Wilson 病)是以铜离子代谢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遗传性疾病,临床相对少见,且临床表现多样,无明显特异性,故容易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2005—2011 年在我院确诊的26 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旨在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减少误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 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5 例,女11 例;年龄5 ~32 岁,平均22.5 岁。从起病至确诊的时间1 个月~11 年,平均22.5 个月。1 例有阳性家族史。

1.2 临床表现 肝损害表现11 例,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黄疸;肝硬化表现2 例,表现为肝大、脾大、腹腔积液。肾炎表现6 例,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水肿、蛋白尿及肉眼血尿。神经系统疾病表现7 例,主要表现为躯体痉挛扭转、四肢抖动、流涎、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步态不稳、行为怪异、发呆少语、兴奋易怒、表情淡漠、成绩下降、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K-F 环阳性19 例,阴性7 例。

1.3 实验室检查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40U/L 者11例;血清铜蓝蛋白<150mg/L 者26 例,其中21 例患者<80mg/L;6 例患者尿常规检查血尿,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肾小球性血尿,且有蛋白尿,尿蛋白定性(+) ~ (+ ++),24h 尿蛋白定量升高,其中肾小管功能受损3 例,血尿素氮升高、24h 肌酐清除率降低1 例。

1.4 影像学检查 26 例患者中11 例腹部超声检查和腹部CT增强扫描显示异常,其中肝回声密集欠均质/回声增粗8 例,肝硬化2 例,脾大5 例,腹腔积液2 例;颅脑MRI 检查7 例,显示为基底核区、壳核、丘脑、脑桥、尾状核、大脑脚、豆状核异常信号,脑萎缩2 例,上述7 例患者行颅脑CT 检查7 例未见明显异常,2 例提示脑萎缩。

2 结果

26 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误诊为肝炎11 例,肝硬化2例,肾炎6 例,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原因待查3 例,脑萎缩、舞蹈症各2 例)7 例。

3 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是以铜离子代谢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机制是由于Wilson基因(13q4.1)突变致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ATP7B 蛋白或ATP7B 酶)发生改变,引起血浆铜蓝蛋白合成减少和胆管排铜障碍,使铜离子在肝、脑(尤其是基底核)、肾、角膜等组织中沉积;临床表现为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肾功能损害、角膜K-F 环等。肝豆状核变性主要在青少年起病,亚洲国家(中国、韩国、日本、印度等)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等西方国家,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肝豆状核变性的误诊现象十分普遍。

本组患者在初次接诊时全部误诊,从起病至确诊的时间平均22.5 个月,结合病例资料和文献,可能的误诊原因如下:(1)该病发病率低,病例相对少见,其临床表现多样,基层医院接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主观上容易误诊。Scheinberg等[1]报道,该病早期多表现为肝脏和神经系统损害(约各占40%),其余为精神性、溶血性、肾性等改变。因早期临床表现可涉及各个系统,无明显特异性,故早期诊断相对困难,容易误诊,其首诊误诊率高达34.88% ~73.50%[2-3]。同时客观上也因基层医院缺乏必要的检查设备(如检查铜蓝蛋白的相关特种生化设备),未开展铜蓝蛋白的检测。(2)该病临床表现相对缺乏特异性。该病因铜离子代谢障碍,沉积在肝、脑(尤其是基底核)、肾、角膜等组织中,故临床表现可有肝炎、肝硬化、肾炎、神经系统疾病等类似表现,单凭临床表现难以区别。本组疾病误诊为肝炎11 例,肝硬化2 例,肾炎6 例,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原因待查3 例,脑萎缩、舞蹈症各2例)7 例。(3)血浆铜蓝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角膜K -F 环阳性、基因检测异常等3 项指标被公认为金标准。血浆铜蓝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金标准之一,但有10%~20%的肝豆状核变性杂合子者(病理基因携带者)血浆铜蓝蛋白水平也可轻度或偶尔中度降低,本组患者有3 例铜蓝蛋白仅轻度降低,后经反复多次检查才确诊。所以,需要对可疑病例要及时监测血清铜蓝蛋白含量的变化。角膜K -F 环是肝豆状核变性较为特异的临床表现,但它不是该病早期的典型表现,有相当部分患者早期无角膜K -F 环,同时角膜K -F 环还可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儿童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急慢性重症肝炎、多发性骨髓瘤、日本血吸虫感染,以及接受铜制剂治疗的患者,故角膜K-F 环不是诊断的必备条件。肝豆状核变性为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检测突变基因是明确诊断最为有效的方法,但肝豆状核变性的基因突变类型繁杂,且多为复合型突变,各种基因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至今未超过40%[4],而且由于基因检测技术的要求较高,目前只能在少数实验室开展,基层医院无条件开展,尚未成为临床常规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肝豆状核变性临床极易误诊,对于不明原因的肝病、神经精神疾病、肾病等患者要充分警惕本病的可能,应及时监测血浆铜蓝蛋白的变化,眼科眼裂隙灯查K -F 环,并注意家族史调查,有条件者尽快行相关基因检测。

1 Scheinberg IH,Sternlieb I. Wilson'S disease [M] //Major problems in internal medicine. Philadelphia:WB Saunders,1984:23.

2 石铸,陈曦,梁秀龄. 以肝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儿童Wilson 病的早期诊断[J]. 广东医学,2005,26 (10):1363 -1364.

3 胡纪源,吕达平,王共强,等.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误诊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 (11):642 -644.

4 梁秀龄.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与治疗中需注意的问题[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 (1),4 -8.

猜你喜欢
豆状脑萎缩变性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如何预防脑萎缩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征兵“惊艳”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脑萎缩会发展成痴呆吗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析
颈动脉狭窄伴局限性皮质脑萎缩22例临床观察
肝豆状核变性2个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变性淀粉在酸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