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韵
(华侨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习惯,亦作“习贯 ”。原谓习于旧贯,后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歌唱习惯,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歌唱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且不易改变的歌唱方式。歌唱习惯对于歌唱者具有非常重要及深远的影响,对于歌唱者来说,歌唱习惯与其歌唱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好的歌唱习惯可以最快最便利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不好的歌唱习惯常常使学习者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演唱技术的要领,从而容易进入认识误区。因此,培养歌唱习惯,旨在声乐教学中建立一种新的思维习惯,以便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听觉习惯,并使之时时处处都参与歌唱。这里所说的“时时处处”,就是指在演唱时无时无刻都在倾听自己的演唱。由于声音传导路径的不同,歌唱中的听觉分为客观听觉和主观听觉,人们往往对自己发声的听觉感受,与别人所听到的发声感受存在差异。歌唱者自己认为很丰满、很响亮的声音,别人听起来却是干涩、刺耳的;相反,自己听起来并不洪亮、强壮的声音,在他人听来却认为是柔和、具有穿透力的。保持始终“在场”的听觉习惯能够更好地稳定歌唱状态,更好地表达乐思。
如何建立、培养敏锐的、时时在场的歌唱听觉习惯?
首先,声乐老师的正确引导是重要前提。老师可以通过“打比喻”的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灌输给学生理性的演唱概念,通过正确的“范唱”,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正确的声音效果,然后将理论概念和生动实例相结合,将主观听觉和客观听觉相结合,学生便能更好地对声音进行辨别。经过教师反复地解说、示范、练习的过程,学生才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歌唱听觉。
其次,好的音像资料为歌唱听觉的培养指明了方向。第一步,教师首先给学生提供优质的音响资料,布置明确的聆听任务,初步建立起良好的歌唱概念;第二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聆听不同版本、不同歌唱家的演唱,找到他们之间的异同;第三步,在前面两步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秀的范例与将自己的演唱进行比对,找到差距,结合自身声音条件,慢慢寻找到自己理想的音色。
再次,可以利用辅助工具帮助歌唱听觉的建立。学生在自己练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听觉不够客观而造成方法上的偏离。这时可以借助录音等形式,唱一句录一句听一句,将自己的声音做客观鉴别,调整歌唱方法,使我们歌唱达到理想状态。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起正确的歌唱听觉后,我们就要将这种始终“在场”的听觉贯穿运用到学习、演唱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歌唱沿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前进。
“以说带唱”就是指运用恰当的吐字、咬字、说话般的歌唱。常言道“字正”才能“腔圆”,“声音一定要通过适当的、正确的音形唱出字来。如果语言不讲究,唱出来的声音也不正。我理解的字正腔圆是这样的:字要吐得清楚,又要得到好的共鸣。反过来,共鸣用得好,能将声音引导到正确的音响状态上,字也就正了。”唱歌就是在说话的基础上所作的艺术加工,正确的咬字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找到好的歌唱共鸣,而且能让我们的歌唱更加自然、清晰。在教学实践当中,有些学生为了追求声音位置的统一,而将歌词唱得含糊不清;还有些学生一个完整的乐句不能一口气唱完,使得乐句的歌唱性被破坏。通过“以说带唱”的歌唱观念的培养可以较好地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具体培养路径如下。
首先,大声朗诵歌词,将朗诵的状态带入歌唱。在一些传统戏曲中,许多对白都是运用高位置说话,在此基础上旋律歌唱化一点就变成了演唱。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通过“说”的方式找到“唱”的切入点,让咬字和共鸣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其次,“从生理角度来看,说话和唱歌基本上是由同一生理机能产生的。两者都是由呼吸、发声和共鸣的力量组合而成,并且都是通过字来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我们遵循说话的呼吸方式去歌唱是合理可行的。尤其在演唱长乐句时,学生经常会气息不够用。这时可以先把这句歌词按照拍子说出来,然后再“以说带唱”,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
最后,“以说带唱”能较为轻松解决高音区咬字的问题,高音区咬字是教学实践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沈湘先生曾说过:“歌唱是一种整体的协同运动。”我们不能为了追求音量、共鸣、音色,而刻意地去“做”声音,这样是违背科学发声的客观规律的。因此,我们只要在高音区大胆的咬字,运用“以说带唱”的方法,就能达到字与声的完美结合。
此外,声乐与器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声乐有歌词,通过歌词的演唱,听众可以明白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因此,“以说带唱”的歌唱方式不仅能解决一些声乐技术上的难题,更能让我们歌唱的情感直接传达给听众。
在声乐演唱中,读谱不仅仅只是一项基本表演前的准备活动,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乐谱是音乐的载体,乐谱中存在的所有表情记号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思,甚至透过表情记号,读谱者能够直观地感知到作曲家的所思所想。但是在实际演唱过程中,错词错音的问题却普遍存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需要专业地建立认真读谱的歌唱意识,从而增加学生的感受力,增加对声音的敏感、增加对情绪的控制能力。
首先,重视视唱练耳的教学。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过程中非常实用且必要的基本技能,它不仅可以加强音乐学习者对其音乐专业的实践能力,而且对他们学习其他的基础课程以及自身专业的学习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试唱的能力决定了读谱的能力,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各种谱号,区别不同音之间音高的不同,以及不同音符所代表的长短时值,认识各种升、降记号,判断各种调式与调性等等,演唱时才能达到音准、节奏准、有表现力地完整唱出来。
其次,建立认真读谱的歌唱意识。学生在演唱时之所以会存在错词错音的问题,是因为大多数时候读谱不够仔细。作曲家把他所想表达的要求全部都标注在了乐谱上,从每一个音到每一个词,再到每一个音乐术语,都凝聚着作曲家对于这首作品的全部思想。只有学生认真仔细读谱,尽可能地做到谱面的要求,那么错音、错词的问题才不会出现,音乐的感觉也会自然流露出来。
再次,建立良好的内心听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孤立”地读谱,建立内心听觉,引导学生借助音乐记忆,能内在地想像出声音的音高、旋律、节奏、音色,想像出音乐形象。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音乐听觉能力。在读谱过程中,学生应先在内心中有一种对声音的想象,然后在演唱时追求这种声音,以达到自己想象的效果。用内心听觉带动各种技巧和感情,使自己的演唱具有感染力。
想象力,是指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歌唱中的想象力就是指通过教师各种形象的比喻启发学生对歌唱的认知能力。声乐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感受力的培养,歌唱技巧的掌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通过学习者的感觉和想象才能达到。在声乐学习中,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学生不能按部就班,而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调整和平衡自己的发声器官,从而达到理想的声音效果。
这种想象力如何培养?
首先,运用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歌唱的想象。对于声乐教学而言,想象力的引起是教学的生命线。“想象和联想,对发声技巧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它能帮助歌者去理解发声心里活动状态及生理肌肉动作机能,建立正确的发声感觉。”歌唱器官不能直接看见,不能如同四肢一样随意控制。所以声乐老师只能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启发学生的想象,如“要带着打哈欠的感觉歌唱”、“跳音练习气息要像拍球一样”等等,这些完全要依靠想象力来平衡和调整。
其次,通过歌词对人物情感的想象。在读谱过程中,首先对歌词进行分析揣摩,对所要表达的情绪、人物、情境进行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歌曲中,以便于更好地处理作品,准确地把握歌曲的风格和情感。“比如演唱歌剧《江姐》的选段《红梅赞》之前,就要对江姐的故事、她的事迹和她的性格都要了解。在演唱的时候,就要伴随想象将自己融入角色和情境当中,想象自己就是江姐本人,将自己领悟到的作品的情感充分的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生动的表现出江姐那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感情,唱出的歌曲才能感染观众,引起共鸣。”
在当下声乐教学中,关于歌唱习惯培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少数文章提了这些理念,但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本文理论建构在沈湘先生、兰培尔蒂等多位声乐教育家的声乐理论基础上,通过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教学思考、表演实践以及表演思考,并系统总结所授学生们的演唱实践、演唱思考,从中抽离出最有理论价值四条:(1)始终“在场”的歌唱听觉;(2)以说带唱的歌唱观念;(3)认真读谱的歌唱意识;(4)建构想象力的歌唱思维。从这些理论阐述出发,总结如何培养这种歌唱意识,并通过自己以及同事们的教学实践的推广,逐渐成形,符合教学实践和表演实践。
[1]李晋纬,李晋媛.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训练歌声[M].李维渤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石惟正.音乐学基础[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兰培尔蒂.论歌唱艺术[M].北京:中国音乐,1991,(2).
[5]蒋林.培养良好歌唱习惯的重要性[J].艺海,2006,(5).
[6]李晓玲.浅析如何获得良好的歌唱习惯[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