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小小说的鸟瞰和探幽*——评张春《中国小小说六十年》

2013-08-15 00:44:10吴培显
关键词:作家群作家

吴培显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小小说一直活跃在“小说”这个大家族中,称得上是小说家族中可爱的顽童和小精灵。仅出于篇幅上的长短差异,人们作出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的不同分类;而从内在的角度看,这个一般以两千字的篇幅为限的小小说,与长、中、短篇小说在根本点上是相同的,那就是它同样具有一颗完整的内核和灵魂。小小说同样有资格享有其平等的文学家族地位和价值,也应得到评论界和文学史界的一视同仁的重视。但实际上,小小说还没有真正获得相应的如长、中、短篇小说那样的被重视程度,尽管也有学者和评论家投入其中。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为张春几年来在小小说研究领域的坚持和努力而喝彩,更高度评价他所陆续推出的具有独到识见的研究成果,——《中国小小说六十年》便是他的系列研究论著中的一部新著。[1]

60 年来尤其是近30 多年来的小小说作品广泛甚至是零散地发表于全国各地区的各种报刊上,除了少部分作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这块园地,大部分作家也都偶有涉猎,更多的作者是业余写手;小小说研究也基本上呈现为这种散点式分布。在这一前提下,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性的小小说作品及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进而做出纵向的梳理及其发展轨迹的辨析,并对各个阶段上活跃在文坛上的小小说作家及其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判和比较研究,真正做到这种纵向考察与横向评析的结合,殊为不易。而张春的《中国小小说六十年》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从纵向梳理的层面来看,本书虽是以专题的形式如“名称论”“概貌论”“文化论”“群体论”“作家论”“发展论”等来讨论当代小小说,但无论是对小小说名称自1920 年以来的发展沿革历程的勾勒,还是对小小说创作不同作家群的形成的概括,抑或对小小说叙事模式发展变化的细致论述和实例分析等,都构成了对小小说发展轨迹的纵向考察和研究,都可以说是从某一侧面对小小说史的揭示,从而显示了作者学术研究的历史意识及其科研活动和相应资料整理的纵深把握的能力。另一方面,本书中的这种纵向考察并非单纯的线索式展开,并非仅仅展开方式意义上的一种描述,而是每每体现出其特有的深广度,因为它总是有丰厚的横向研究作为依托的。如在“群体论”中对民族作家群的专节讨论,既是对60 年小小说发展进程及其作家群形成过程的纵向梳理中的一种横向把捉和辨析,同时这种横向把捉和辨析自身,又构成了一种纵向扫面与横向探究的一种结合。如对“民族作家”的研究,作者便将其置于百年小小说史的进程中加以考察,从1920 年代作为小小说创作践行者和奠基者之一的老舍以及尝试性创作小小说的沈从文等开始,到建国后的彝族作家普飞、维吾尔族作家阿·吾甫尔、布依族作家弋良俊等新生力量的加盟,直至新时期文坛,诸如《民族文学》《西藏文学》《回族文学》等民族文学期刊相继开辟小小说“特辑”“专辑”类栏目,多种动力因素的影响使得民族作家及其优秀的小小说作品蜂拥而至。同时,作者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和评析了新时期一批民族作家如扎西达娃(藏族)、赵大年、孙春平、安石榴(满族)、沙叶新、袁耘(回族)、蔡测海、田岚、姚子珩(土家族)、贺晓彤、顾先福(苗族)、义明、李肇弄(瑶族)、佳峻、伊德尔夫、马宝山(蒙古族)、韦玮(壮族)、昆盖·木哈江(哈萨克族)、罕莱(哈尼族)、麦买提明·吾守尔(维吾尔族)、符玉珍(黎族)、穆尼·塔比尔特(塔吉克族)、雷高飞(布依族)等在小小说领域的创作成就,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使得近年来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小说蔚为大观。

与上述纵向、横向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特点相应的是,本书在点、面结合上也有自己的特色。本书为“六十年小小说面面观”,放眼于整个新中国小小说百花园乃至自“五四”以来的百年小小说发展史,其视野之开阔,涉及面之广,不言自明。另一方面,本书作者在对中国当代小小说给予驾轻就熟的宏观鸟瞰的同时,还在多个层面上精心选取某些有代表性的个案,加以深入剖析和发掘。比如,在中国当代60 年尤其是新时期以来30 多年的小小说创作中,名家云集,书中也多有概括性介绍和提及,但一本著作不可能同等用力地论及所有作家,更难以涉及如此众多的作家们各自的多侧面特征,这就需要作者对其重点论述对象作出筛选和选择。如作者在“女性作家群”一节和“作家论”的专章中,就各有对其典型之“点”的选择。首先,关于女性小小说作家,本书主要选择了小小说语言这个基本之点来论述。新时期以来女性小小说作家人数的迅速增多,是可以用确切数字来表述的,并且其作品在精神追求、思想深度和审美特质方面,也在各自个性化的探求中形成了某些方面的共同之处,如建构性文学谱系,以真切的生命体验探寻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人文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之际而执着地关注民生、提倡品格、张扬崇高价值,女权主义色彩及其悲剧美等,本书作者在对其人文理想和精神价值作出“面”上的扫面的同时,重点从“女性视阈与语言”的“点”上,来加以深入剖析。的确,语言对于小小说的表达来说更为重要,要用短短的几百字上千字,推出一篇有完整结构和明确的生命内核的小小说文本,没有出色的语言是难以想象的。作者便是从这一角度,以具体作家作品的生动的语言个例,证明了自己这样的观点:“小小说的语言必须要有个性,只有在一两千字的篇幅里,创造出一种独特语境氛围,把现实生活进行诗意化的扩张,让不同层次的读者获得共鸣,这才能算是一篇成功的小小说。”其次,本书在小小说作家群的整体扫描的基础上,选取了五位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虽然仅是中国当代小小说作家群中的五个散点,但又足以具有当代小小说的标本性意义,因而通过其“点”的透视,庶几可整体上领略当代小小说作家的创作概括。如莫言小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和历史的传奇性,聂鑫森的小小说的原乡意识、题材广泛多样及其“闲笔技法”,李永康的小小说的巧妙的诗化结构、浓郁的娱乐趣味和哲理意蕴,彭晓玲的小小说的故事张力和世情韵味,李性亮的小小说的现实视角及其底层亮色的独特价值等,本书简明而精彩的概括和论述,都意味着作者其实是为读者解剖了小小说百花园中的五个标志性的“金麻雀”。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其资料的翔实性与审美的敏锐性的结合。张春自攻读硕士学位起,就一直跟踪中国当代小小说的创作和研究的进程,也一直以内在的热情和兴趣投入于小小说研究,因而对于当代小小说创作实绩和相关研究文献资料,都有较为全面和翔实的收集以及首次统计性、抽样分析性的第一手资料的整理。如对关于小小说名称沿革的资料的整理,关于当代民族作家、女性作家的小小说创作资料的整理,以及对新时期以来《民族文学》等报刊发表小小说情况的统计,对百年来小小说叙事模式发展变化的多角度的抽样性分析和图示说明等,不仅是作者在本书中的观点及其论证展开的坚实支撑,也是其作为科学研究的科学性的有充分说服力的事实见证。比如仅从第六章第一节中的十份表格来看,作者关于“建国前小小说:性格叙事比重较大”“‘十七年’小小说:连贯叙事达到顶峰”“新时期小小说:全知叙事逐渐减少”的判断,都在这些表格和图示中得到直观而有说服力的证明;同样,由这些图表,作者也自然得出“全知叙事比例微弱胜出且呈下降趋势,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总体保持平衡,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开始提升,说明作家的叙事角度日益多元,艺术技巧日趋成熟”的结论;而其图表中所显示的传统情节叙事在近30 年的小小说中仍比较突出的现象,“恰恰说明在文化多元背景和阅读时间趋紧情况下,故事性的小小说更容易获得读者喜欢,而那些过分追求技巧的小小说则难以让人产生阅读兴趣”,作者的这一结论也由于图表论证的优势而显得那么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资料的翔实性以及图表论证的可感性相结合,促成了本书的内在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本书还充分体现出作者良好的艺术感悟力和审美的敏锐性。这种科学性与美感性的统一,非常难得。张春本来也是小小说作家群的一员,对生活的审美的敏感在他的小小说创作中已有所体现,而带着这种艺术悟性和感受力去从事小小说研究,就更是一种优势了。比如,对热情关注现实生活的少数民族作家的评析,作者在看到他们特有的淳朴在时代转型中承受着考验这一共性特征的同时,也于细微之处敏锐地感受到他们各自鲜明的个性化的美学特征和标志:阿曼吐尔·阿布德热苏鲁考量着市场经济中的知识贬值;赵大年给人一种深切的当代性和厚重的历史感;巴图宝音、刘国星等人的作品凝聚着对人性宽容的感悟和对善良的呼唤,弥漫着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何晓从家乡阆中古城入手,呈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情;雷高飞善于从女性视野来观照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使小小说这朵奇葩散发出迷人的芬芳。再如,作者这样概括女作家陈毓的小小说的美学风格:“陈毓喜欢在作品语言中表达出情感铺陈的张力,从而十分执着于女性身份的体认和其作品对女性爱情生活的关注,使其小小说具有饱满可触的女性肌质。这种女性肌质不仅使她的小小说弥漫着婉约派的深情与空灵,同时也内化并凸现着构建这一风格的叙事策略的巧妙,使之有效地避开了坠入彻底的悲情的终极。”如果说写小小说需要一点参悟生活的“禅机”,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创新”与“涅槃”,那么,大概对小小说作家的参悟也需要这般禅机的。

正如作家凌鼎年所说:长篇小说可以“一本书主义”,而小小说如果仅仅写一篇两篇,是很难让读者记住的。即便是一本小小说集子,也得有70~100 篇作品——要知道,100 篇就是100 个点子、100 个题材,读者还要求你100 种写法、100 个主题,何其难也。因此,作为一种对叙事方式和审美品格都具有特殊且较高要求的文体样式,小小说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以及专门性的研究和理论探讨。同时,作为已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中国当代小小说,更值得当代文学评论界和学界同仁,也如本书作者这样,为此作出更多的投入。

[1]张 春.中国小小说六十年[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作家群作家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文学与文化(2022年3期)2022-11-19 02:32:14
作家的画
文学自由谈(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的画
文学自由谈(2022年4期)2022-07-29 05:23:42
作家的画
文学自由谈(2022年3期)2022-05-31 11:49:38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小说月报(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新世纪“小区域作家群”论
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创作困扰
四川“康巴作家群”的康巴风情书写研究
阿来研究(2016年2期)2017-01-15 13:31:49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英语学习(2015年12期)2015-02-01 1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