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军,王潇娴
(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天津 300401)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日本称之为“道德教育”。在日本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担负着塑造日本国民精神的重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忠于国家的国民。
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到二战结束的昭和前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开国、维新、扩张的国家政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P101)。
明治维新面临的最主要课题就是克服幕藩体制造成的国内危机,改革封建制度。同时还要对抗欧美资本主义的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独立。为此,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为建设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国家造就一大批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培养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即国民意识。
1.明治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868—1912年)
1884年,森有礼接任文部卿,次年又任内阁文部大臣,他辅佐伊藤博文推行国家主义政策,建立了天皇制近代教育体制。
1879年,《小学教学规则纲领》规定历史课要以培养尊皇爱国精神为目的。同年,《小学教员须知》中要求小学教员要教育并感化学生忠皇室、爱国家、孝父母。1890年,《教育敕语》以明治天皇的名义颁布,后来成为公立学校修身科(德育)教材,还确定了教导臣民忠君爱国、同保皇朝长治久安的国民教育原则。
明治中后期,日本国力渐强,早期发展资本主义以摆脱西方威胁的任务逐渐变为发展资本主义进行扩张侵略。因此,训练忠顺的臣民又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满足对外征战的需要,国家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进一步加强。
2.大正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12—1926年)
大正时期的日本已经跨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国内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使日本国家主义教育体系中又吹进一些自由的思想风气,如实用主义、自由主义等。亦有人提出“尊重个性”的教育观念。
这一时期有三大事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之后的世界经济危机;1918年由富山县扩展至全国的米骚动;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为了转嫁危机,统治者积极推行扩张主义政策。为服务于这一目的,公民教育思想得到了提倡。
公民教育就是以培养国家主义的理想公民为目的,强调受教育者对国家的绝对服从。统治者从国家主义观点出发,认为公民教育在思想上能起到加强国防的积极作用。为此,内阁还专门设立公民教育调查委员会,并通过公民教育陶冶国民性格,培养公民效忠天皇效忠国家的品德。
3.昭和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26—1945年)
在昭和前期,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化,在思想政治领域也从国家主义教育走向军国主义教育,实施法西斯思想统治。
所谓军国主义教育,就是在教育上大力灌输“天皇至上”的军国主义思想,为培养“忠臣良民尽忠报国”[2](P15),将全部教育从培养目标到教育内容、方法,全部纳入战争轨道,建立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教育体制。
在学校教育中,继续以《教育敕语》为指导思想,宣传“皇国”之道,将皇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各学科课程之中。还大肆修改教材,扩充军国主义教育内容,把军国主义分子作为楷模加以宣传等等。
除了学校教育外,国家在各种场合宣称“圣战”是拯救日本落后的邻国于苦难之中的解放战争,是一场为正义而战的战争。在政府的一片鼓噪声中,全国上下形成一股狂热的皇国情绪,社会变成一部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直至日本战败。
近代以来,日本以明治维新为契机,经明治、大正、昭和前期,一步步由落后的封建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乃至成为法西斯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一过程中,统治阶级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形成了日本民族精神,促进了日本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在它的偏执性、狭隘性的影响下培养出来的“忠臣良民”,其所作所为对日本以及亚洲各国都是一场苦难深重的噩梦。
1.形成日本民族精神,促进日本迅速崛起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其中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日本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秉承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一方面通过天皇制的确立继续宣传神国观念和巩固忠诚意识;另一方面,利用国民对神国的笃信和忠于天皇的意识,团结各派别、各阶层的力量,进行经济“急行军”,迅速摆脱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挟制。
总之,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忠”,这种忠诚意识是从古代、特别是近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出来的。
2.产生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封建性、军事性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给日本民族和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3]
明治初期,通过“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方针,日本迅速崛起。到明治中期,为巩固天皇制,日本推行国家主义并加强精神统治。到明治后期进入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国家主义教育得到扩充和加强。到大正和昭和前期,日本已建成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由此产生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封建军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天皇制所做的宣传统一了民众思想,导致日本周边国家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同时也给日本国民带来了一场沉重的灾难。
二战后,随着日本社会的重建、恢复、发展,开始了新的历史进程。战后国际形势变化,世界形成两大权力体系,日本成为美国的追随者。因此,战后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美军占领时期和经济恢复、高速增长时期。
1.美军占领时期的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
二战后,美国占领日本的目的一是保证日本不再威胁美国及世界的安全和平;二是建立一个“和平而负责任”的政府。为实现美国政府的最终目的,美军在占领时期实施了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政策。教育改革也在这一政策指导下进行。
为了清算战时教育体制,清除军国主义思想,美国占领军司令部连续发布四道指令,意图以议会政治、国际和平、个人权威的思想和集会、言论、信仰自由等基本人权思想代替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思想。这四道指令分别是《关于对日本教育制度管理政策的指令》、《关于对教员及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开除、任命的指令》、《关于取消政府对国家神道、神社神道的保证、支援、保护、监督及宣传的指令》、《关于停止开设修身、日本历史及地理的指令》。
教育改革在清算战时教育体制的同时还提出了新日本建设的教育方针。日本通过一系列新的教育法令,开始确立民主化的教育体制。以和平的、民主的教育代替军国主义、国家主义教育,以法令主义代替敕令主义。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集中体现了这一意图。法令中有两条与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相关。第八条称,教育必须尊重作为有健全判断能力的公民所必要的政治教养。法律所确认的学校不许支持特定政党或为反对这一政党而从事政治教育以及其他政治活动。第九条称,教育必须尊重有关宗教的宽容态度及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开设的学校不许为特定的宗教搞宗教教育和其他宗教活动。这两条都是美国式民主主义价值观在日本的翻版。
2.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时期的特设道德教育体制
从1952年《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生效之日起,美军结束了对日本的占领。这一时期冷战开始,日本这一时期在美国经济和军事的支持下,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经济高速发展。1956到1972年出现三次经济增长高潮,GDP跃居世界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这种政治经济背景下展开的。20世纪50年代,教育课程审议会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学大纲,特别设立专门的道德课,即“特设道德时间”。从此,日本中小学教育形成了以特设道德课为核心,通过全部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的“特设道德教育体制”。通过这一体制,日本不断对学生施加带有浓厚民族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的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60年代,经济的崛起使日本人的民族自信心开始恢复,皇国观念和尊皇意识泛起。1966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理想的人》的咨询报告,强调对“天皇的虔敬之心”和“对日本国的敬爱之心是想通的”,还强调“对生命的畏敬之念”的宗教情操教育。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发展目标是在巩固经济大国地位的基础上确立政治大国的地位。因此,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了新的内容,强调培养人性丰富的学生,特别要养成尊重社会规范的态度,要更加重视“纪律和责任、爱国心和国际理解”等,尤其要进一步培养“敬畏超人力量的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作为一个成熟的后工业化社会,日本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位置相当稳固,谋求国际政治新秩序中的领导位置就成为日本面向21世纪的主题。为此,日本设立了教育改革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1985年在第一次咨询报告中指出:“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4](P15)在它的四次咨询报告中突出道德教育的地位。
战后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体现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还渗透在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以服务日本社会为主题。总之,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较战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观。但其中还存在狭隘性。
1.培养出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尽心尽力的一代国民,使日本迅速恢复并重新崛起
战后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对国民的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民族主义为主要取向,突出对工业化的关照,以培养对企业具有强烈归属意识的“爱社精神”等等。正是通过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全民思想政治教育,把国民的爱国心和忠诚意识具体化为生活中的工作意识,集中了全体国民的智慧和精力,才以超常的速度完成了经济崛起的任务。
2.摒弃了许多狭隘性因素,但不时沉渣泛起
战后的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日本政治民主化和亚洲各国的敦促,摒弃了许多狭隘性因素,民主、自由也通过教育得到发展。但日本朝野始终没有真正地彻底反省二战期间的侵略行径以及皇国观念,军国主义思想不时泛起,这些做法不能不引起亚洲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普遍担忧。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3]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西方的技术和日本的民族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国家教委情报研究室编.今日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