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亮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洛阳,471000)
旋覆代赭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罗谦辅论述旋覆代赭汤曰:“汗吐下解后,邪虽去而胃气已亏矣,胃气既亏,三焦因之失职,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是以邪气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姜枣和脾养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更以代赭石之重,使之敛浮镇逆,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气涤饮,佐人参以归气于下,佐半夏以蠲饮于上,浊降痞硬可消,清升噫气自除。”笔者临床常用以治疗中风后呃逆。
中风后呃逆是中风病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相当高。现代医学认为大脑广泛性病变,尤其是下丘脑或延髓的缺血、出血导致内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及继发的胃黏膜损伤或出血等因素刺激中枢神经,引起膈肌痉挛,导致顽固性呃逆[1]。本病表现为呃逆频繁,症状顽固,持续时间超过24h,常规治疗方法无效,具有病程长、反应剧烈的特点,致使患者痛苦难忍,甚或加重病情,危及患者生命[2]。中医学认为:本病是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阳亢化风,痰热内生,风火痰上乘肺胃,肺胃之气不降反升,导致动膈而发生[1]。中风病属于内科急危重症,发生呃逆,说明病情更加危重。黄文东教授认为,呃逆频频是痰热郁闭,渐耗元气,胃气衰败的表现[3]。及时有效的治疗,对病情的控制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旋覆代赭汤以旋覆花、代赭石为主药组方,其理颇深。《神农本草经》载:“代赭石气味苦寒,无毒,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旋覆花气味咸温,有小毒,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益气”,陈修园说[4]:“代赭石气寒入肾,味苦无毒入心,肾为坎水。代赭石气寒益肾则肾水中一阳上升,心为离火。代赭石味苦益心,则心火中一阴下降,水升火降,阴阳互藏其宅,而天地位矣,故鬼疰、贼风、精魅恶鬼以及蛊毒,腹中邪毒皆可主之,肾主二便,心主血,血热则赤沃漏下,苦寒清心,心肾相交所以主女子赤沃漏下,仲景旋覆代赭汤用之故少,后人昧其理而重用之,且以之镇纳诸气,皆荒经之过。”“旋覆花气温,秉风气而主散,味咸得水味润下而软坚,味胜于气,故以之为主,唯其软坚,故结气胁下满等症,皆能已之。唯其润下故停水,惊悸及五脏淤滞而生寒热等症,皆能已之。借咸降之力,上者下之,水气行,瘀气消,而中气自然受补矣。”《内经》言“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明确指出无论何种疾病,保护胃气的重要性。旋覆代赭汤,重用人参(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炙甘草(三两),补中益气,扶脾胃之虚,少用代赭石(一两)苦寒入肝,镇肝降逆,免伤脾胃之气。君以旋覆花温而能下气消痰,降逆止呃。组方缜密,彰显仲圣尊经之旨,法度严谨。应用于中风后呃逆,证机相应。
旋覆代赭汤的组成和用法是“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从中可以看到原方的剂量、煎法、服药方法与现代的用法是不一样的。值得我们去深思。需要指出的是用经方一定要用经方的量。所谓“中医不传之秘在用量”,而经方用量历代医家见仁见智,或谓“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等。柯雪帆氏根据国家计量总局《中国古代度量衡表图集》中“光和大司农铜权”(此权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有关资料进行了核算,即东汉张仲景用药量“1斤合今之250g,1两合今之15.625g,1斗合今之2 000mL,1升合今之200mL”[5],半夏半升约合 42g[6],这样旋覆代赭汤用量应该是“旋覆花45g代赭石15g人参30g生姜75g炙甘草45g半夏42g大枣12枚”。煎服法:以水1斗(2 000mL),煮取6升(1 200mL),去滓,再煎,留取 3升(600mL)每服1升(200mL),日3服。这里有2点与现代的煎服方法不一样:一是严格用水量2 000mL,煮至1 200mL,留汁再煎;二是每次200mL,1日3次服。西汉杨雄《方言》“凡有汁而干为之煎”,在《伤寒论》中凡是和解剂煎法均是“去滓,再煎”,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去滓,再煎之法,意在使药性和合,作用协调,并行不悖,而利于和解[6];1日3次服药有利于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笔者多年来应用经方的时候谨遵法度,悉心处方,严格按照经意,以示病家,多收桴鼔之效。治疗中风后呃逆以旋覆代赭汤的原方剂量、煎法、服法,多能收到“一剂知,二剂已”之效。
某,男,43岁。于2011年2月15日以“失语,右侧肢体瘫痪2h”收住院。查体:神清,完全性运动性失语,右利手。双眼球向各个方向活动充分,口角无偏斜,颈软,心肺听诊正常,肝脾触诊正常,右侧肢体呈迟缓性瘫痪。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约20mL。给予常规治疗。第2天出现呃逆频频,呃声响亮。曾用针灸,穴位封闭、异丙嗪注射液滴鼻,胃复安针肌注等疗法5天,无效。刻诊:面红,气怯,呃声低微,24h不间断,不能进食,不能休息,血压升至200/110mmHg,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脑出血。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呃逆。辨证:肝气犯胃,胃虚气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治则:镇肝降逆,益气和胃。处方:旋覆花45g(包煎),代赭石15g,党参30g,半夏42g,炙甘草45g,大枣 12 枚,生姜 75g,3 剂。每剂以水2 000mL,煎取1 200mL,再煎至600mL,日3次,每次服200mL,小量频服,服完第一剂,呃逆明显减轻。2剂后呃逆消失。服完3剂,饮食如常,睡眠正常,血压稳定在140/90mmHg。
[1]邢姝妹,黎凯.针药合用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8,28(9):591.
[2]卢正海,吕建平,牟方波.加减旋复代赭汤治疗中风后呃逆2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23(09):103.
[3]黄文东.实用中医内科学[M].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17.
[4]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M].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46-47.
[5]陈少芳.关于《伤寒论》经方用量问题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0):2223.
[6]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57,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