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与策略:震后灾区青少年心理重建中的艺术治疗

2013-08-15 00:43刘斌志
关键词:治疗师艺术创作青少年

刘斌志

(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学生处,重庆 401331)

经历创伤的人,右脑中往往印刻着很多的灾难图景与情绪,而艺术治疗则可以作用于右脑,起到不同于言语性的治疗方法的作用。因此,传统的心理干预和辅导方法对于这些处于“失语”状态的灾后青少年而言效果甚微,甚至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而通过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游戏等艺术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拓展他们情绪舒展的空间和尺度,并引导他们通过艺术的象征意义而重建人生态度和意义。①马毅、张敏:《艺术治疗中形象思维的运用对地震中受创儿童应激障碍的康复作用》,《音乐探索》2010年第4期。

一、艺术治疗及其理论取向

艺术治疗是指在心理辅导与治疗的过程中,通过整合多种艺术形式的表达与创作要素来促成当事人知情意的表达和探索,藉此实现个体情感宣泄、行为改变、关系协调与潜能开发,最终达致个人问题的解决与人格的成长。时至今日,艺术治疗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形态。从艺术形式来分,包括了游戏疗法、阅读疗法、箱庭疗法、剪纸贴画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心理剧、舞蹈疗法、风景构成法以及诗歌疗法等①赖念华、王文钦、林葳婕:《乳癌病友与伴侣表达性艺术治疗亲密关系工作坊满意度调查》,《台湾艺术治疗学刊》2011年第1期。;从理论取向来分,包括了精神分析取向、发展取向、调适式取向、认知取向、认知调适取向、行为导向艺术取向等。具体来说,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中的艺术治疗有以下几种主要取向:

一是心理动力取向艺术治疗,该模式受到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的影响,特别强调潜意识和象征化的作用。一方面认为艺术活动提供一种具体的媒介,藉由图画心象的方式远比透过口语的自由联想,更容易将个体潜意识冲突、梦和恐惧,直接且具体地呈现,并得以在意识层面里加以理解、领悟和统整;另一方面,认为艺术治疗就是透过艺术媒材的表达,帮助个人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了解、表达思想和内在需求,并提升认知能力、自尊和自我控制情绪的方法,达致情绪稳定、情感升华和增进行为适应的效果。②范琼方:《艺术治疗-家庭动力绘画概论》,五南出版社1996年版。

二是行为取向艺术治疗,该模式结合艺术治疗的理念与行为治疗的技术,通过结构化的艺术媒体表达和系统化运用行为来改变活动策略,以达治疗的目标。该模式十分强调行为评估、治疗目标、治疗计划、客观评量技术。比如,Roth就曾经提出现实塑造(reality shaping)的行为导向艺术治疗技术,采用行为改变技术和模范,首先找出受辅导者在治疗前的模糊与未完全明确的重要概念,再透过艺术治疗活动和行为塑造、增强、示范及提示等系统方法,协助受辅导者发展清楚的图画概念,达到认知及行为改善。其具体过程包括了艺术治疗前评估、艺术媒体探索游戏、确定艺术治疗活动的目标行为、现实塑造技术之运用、讨论及回馈活动、结束活动等一系列活动。③侯祯塘:《行为导向艺术治疗法对国小多重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及图画概念之辅导效果之研究》,《屏东师院学报》2000年第6期。

三是人文取向艺术治疗,该模式秉持人文主义的哲学,其治疗目标不限于排除恐惧、不快乐和焦虑,更是让当事人的这些情感诚实地表达于艺术形式之上,以经验源自于真诚情感表达的喜悦,促进当事人追求心理和生理的福祉或生活意义,取代寻求逃避疾病的心理。因此,在艺术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和个案一起探索图像与创作,关注每个个体的独特性,相信艺术创作的过程及作品是与生俱来的健康行为。迄今,该模式已发展出现象学取向的艺术治疗、完形取向艺术治疗和当事人中心取向艺术治疗等具体方法和技术。④陆雅青:《艺术治疗》,心理出版社1993年版。

四是发展取向艺术治疗,该模式主要奠基在心理发展阶段论与美术发展阶段论的理论,特别是受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艺术教育治疗理念的影响,以儿童的艺术与心理发展知识为基础,作为了解障碍儿童的发展与问题的参照。该模式一方面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绘画表达能力的呈现,另一方面强调要适应不同艺术媒体的特性而采取不同的介入技术。最终通过建立关系、实施治疗前评量、介入处理策略、实施治疗后评量以及结束活动五个阶段来完成治疗的目的。

二、震后灾区青少年心理重建中艺术治疗的优势

由于青少年往往处于与成年人对立的逆反心理阶段,他们很不容易接受心理辅导与治疗,成效也不太明显。在灾后心理重建阶段,要想针对青少年开展有效的辅导与治疗服务,首要的工作则是建立双方信任合作的专业关系,而这必须要突破青少年固有的防卫心理。艺术治疗以其非语言的沟通特色、艺术创作活动的参与互动性,不仅有效地降低了青少年的心理防卫,更能促进青少年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欲望,非常适合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工作。Gregorian,Johnson,Roje,Stronach-Buschel,Zambelli等人都认为艺术治疗是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一种有效模式⑤赖念华:《灾后心理重建历程的合作行动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28-29页。,其具有的独特优势包括:

其一,艺术治疗非语言的技巧特征,更容易突破语言的限制而被青少年所接受。地震灾后,创伤经验与记忆被压抑至青少年大脑深处,很多痛苦的记忆难以用语言来系统表达。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为灾后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尤其对于那些不愿意说出创伤经历的个体而言,通过涂鸦便可以很好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其二,艺术治疗过程中所特有的安全和自由氛围,有利于降低青少年的心理防卫机制。灾后青少年尚未做好去重新经历害怕、恐惧、焦虑情绪的心理准备,往往会采取各种防卫机制来保护自己,包括否认、认同、退化、替代、幻想逃避、幻想到安全位置、幽默、理性化等。在此种情况下,治疗师往往很难和他们谈及过往的经验,更毋论如何进行辅导与治疗了。艺术治疗允许青少年创造出一个适合于他自己的“保护罩”,以便使他们在地震灾后创伤失落的经验中增加一些正向和积极的力量,当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保护自己时,也代表他有控制的能力,并准备采取措施克服消极情绪了。①刘斌志:《论艺术疗法在地震灾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适用性》,《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59-62页。

其三,艺术治疗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为灾后青少年悲伤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通道。通过艺术创作的过程,灾后青少年可以揭露他们自身无法或不敢探索的外在情绪,并借助操纵过渡性的客体,将内在情绪以创造性的艺术抒发出来,将已僵化的负向感觉透过艺术创造活动舒缓,进而发展出成功的因应行为。有些灾后青少年需要借助象征性的图画、玩偶来产生一些心理上的距离,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在失落的感受。有些灾后青少年也会产生愤怒、无助和无力感。如果能够用象征性的绘图或游戏方式来帮助他们正视自身的痛苦,进而帮助他们自由地表达出来,内在悲伤失落的情绪就会得以抒发。②刘斌志:《论艺术疗法在地震灾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适用性》,《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59-62页。

其四,艺术治疗具体化和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有利于唤醒青少年新的自我想象空间和创造活力,为心理重塑做好准备。通过艺术制作过程营造一个安全信任的“过渡空间”,可以帮助灾后青少年将内在心理与外在世界链接起来。也唯有在这样的空间中,他们才可以重复地将自己的创伤感受在艺术创造中不断实验并表现出来。因此,艺术治疗让灾后青少年有能力去处理自己的艺术工作并将之完成,并从中慢慢学会将越来越多的感受表达在艺术中,同时更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③刘斌志:《论艺术疗法在地震灾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适用性》,《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59-62页。

其五,通过艺术治疗的形式能促进灾后青少年之间及其与外界的相互交流、沟通,从而提升他们相互同感和支持的能力,进而促进整个治疗小组的进步。通过小组中艺术形式的介入,能够促使成员舒发情绪,启发创造思考的活力与想象力,增进愉悦感,并能减少防卫心,是一种极好的沟通与表达途径。④侯祯塘、吴欣颖、李俊贤:《团体艺术治疗活动对国小儿童之同侪关系影响》,《台湾艺术治疗学刊》2010年第1期,第85-103页。

其六,艺术治疗所具有的建构、复演和重构的过程特色,有利于灾后青少年心理的诠释与重构,最终实现心理重建的目标。面向灾后青少年的艺术治疗,至少需要经历探索、省察、分享、回馈等过程,不仅包括了通过艺术的方式探索其内心世界,还包括了从不同的方式去诠释和引导艺术创作的过程,最后还通过各种具体化的技术,统整其情感和意念。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达成灾后青少年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觉察、具体化抽象的概念与感觉、投入创作与缓和情绪、完成未竟事务与新生的力量、赋能并获得自我掌控感。

最后,艺术治疗具有形式多样、方式灵活、沟通直接、交流互动以及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被治疗者几乎可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这就使其具有全息沟通的特点。这不但满足了地震灾后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不同青少年类型的需要,更是满足了灾后青少年多层面的认知、行为以及情感需求,为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提供了更为在地化的方法。

三、震后灾区青少年心理重建中艺术治疗的心理历程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艺术治疗介入灾后心理重建都需要经历以下三个历程:一是透过幸存者对创伤事件的自我觉察;二是重述创伤故事探寻自我价值与生命的意义;三是重新建构与社会的联系。综合国内外相关的实务与研究经验,灾后青少年心理创伤的艺术治疗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治疗关系的建立与介入阶段

在这一阶段,治疗师要完成治疗情境的引入,需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准备好各种艺术治疗的环境与工具,诸如安静清爽舒适的空间、各种绘画的材料、充裕的时间等;二是为灾后青少年营造安全感、尊重感、秩序感和被支持感。无论灾后青少年是否愿意参与艺术创作过程,都需要给予鼓励与支持,要相信灾后青少年有表达其情感的能力,而避免操控青少年的艺术创作行为;三是要积极引导灾后青少年的艺术性表达,不批判艺术作品的优劣,增强当事人透过绘画表达个人经验,同理或澄清当事人的期望、感受等,引导当事人由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达致新的领悟;四是要保持保密的原则,对于灾后青少年不愿意公开其作品的情况,要做好隐私保密的工作,尊重青少年的自我决定权力;五是可以透过相关艺术手法(比如:线条、色彩选择、画面分割、房屋画、树木画、人物画、家族画、风景构成法、架构法、圆与家族、心象绘画、摄影、团体绘画等)来做中介,与他们共同创作、游戏涂鸦、拼贴图片、搓揉黏土,在创作互动的过程中展现治疗师的尊重与信任;六是要积极进行资料收集与评量工作,探讨灾后青少年及其作品主观经验,以求理解其自身的思维情感与社会环境脉络。

(二)创伤经验的回顾与再现阶段

此时,治疗师需要给予灾后青少年一定的指导,促使其能够更充分地表达自身的情绪。参考我国台湾地区艺术治疗的经验,类似的活动设计可以包括①洪宝莲、陈绯娜:《“表达艺术与情绪管理”之课程回馈与省思》,《台湾艺术治疗学刊》2010年第1期,第105-119页。:一是六张画说艺术,即是透过六张图画纸及粉腊笔的媒材,让灾后青少年体验非惯用手涂鸦、惯用手涂鸦、情绪线条、灾难图形、灾难图画、未来图像等六张作品,并通过小组彼此的分享与反馈统整创伤、灾难、危机对心理的冲击,透过参与、启发与重新诠释,重新建构创伤、灾难与危机对自身新的意义;二是小组创作,即是在小组成员轮流涂鸦的过程中,认识到灾后心理创伤虽有自然灾害的外在原因,但也可以通过自我的心理调节和成长来渡过危机;三是家庭雕塑的黏土创作,即是教导灾后青少年如何将广告颜料融入白色黏土中,通过彩色黏土块的加工来塑造个人的家庭雕塑,并通过分享及回馈,诠释家庭雕塑的图意;四是艺术拼贴,即是使用过期报章杂志、粉蜡笔、双面胶、剪刀等媒材,教导灾后青少年如何珍惜拥有,如何对待舍弃与选择,进而拼贴出提升个人动力的艺术创作;五是以画会友,即是使用图画纸及粉腊笔当作媒材,希望透过彩绘曼陀罗丰富参与者心灵;六是彼此轮流说话与倾听互动,即是准备全开图画纸七张、广告颜料及水彩笔等媒材,让灾后青少年以小组的形式在没有交谈的情况下接力画画,然后诠释团体画的主题;七是个人艺术创作展,即是让灾后青少年能够了解彼此的压力源,在放松训练的教导下,学习与压力和平共存;八是提升幸福的感恩方案,即是请灾后青少年除了写下对他人的恩惠、辛劳的感谢外,还要当面向他人“说”出感谢,以提升其幸福感;九是逆境与危机探讨,即是让灾后青少年集中讨论地震灾难、亲人去世等逆境及其创伤,以增强青少年对此类事件的应对技巧与能力;十是可以结合当地许多特定节日与民风民俗来开展艺术创作活动。②赵彗攸、曾馨仪、黄郁娟:《达性艺术治疗在儿童悲伤辅导团体疗效因子之探讨》,《台湾心理咨商季刊》2010年第1期,第30-43页。

(三)创伤经验的同理与回应阶段

此时,治疗师的适度同感与回应需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前提:一是对于灾后青少年艺术创作中所表达的诸如哭闹、踢打、谩骂、无理取闹等负向情绪,要给予积极的接纳与疏导,实现情绪宣泄的目的;二是对于灾后青少年所表述的创伤心理,要秉持一种支持且诚恳的态度去倾听,让其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的氛围;三是在对灾后青少年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与回应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作品、作品创作的过程的多样性,以及青少年的发展脉络、青少年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除非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才利用一张图画来作诊断;四是治疗师应遵循灾后青少年的陈述方向,让灾后青少年陈述图画中的内容,并对画中含糊不明之处或陈述不清之处加以澄清,以达到双方都能真正了解画中的涵义,促进其自我情绪的探索,而不妄加推断或猜测;五是治疗师要充分尊重灾后青少年对艺术作品的所有权,若需使用其艺术作品或挪做他用时,必须取得青少年或其监护人的允许。

在这一阶段,由于社会地位以及文化习俗的影响,灾后青少年往往会为了取悦治疗者而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从而违背了艺术治疗的初衷。此时,治疗师需要逐渐引导青少年由寻求外在支持转向寻求内在自我认同与支持,促进其了解艺术创作的真正含义在于表达自我的思想与情感,从而增强艺术创造的自主性、表达性、独创性和唯一性。当然,这也进一步强调了治疗师要以谨慎、尊重、真诚与接纳的态度来看待与回应青少年的艺术创作过程及其最终作品,尤其要避免标签化或者优劣评价。

(四)创伤经验的统整与超越阶段

这一阶段治疗的目标在于协助灾后青少年继续探索、重新诠释、重新整合地震创伤记忆,从而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重新建构未来的人生故事。要达成这一目的,实现生命意义的统整与超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具体方法:一是通过语言的形式引导灾后青少年表达出潜意识中的创伤记忆,使其将过去经验、现在环境、未来盼望重新整合并以语言方式重新述说一个新的故事,从而重新建构地震创伤的历史记忆;二是通过书写的方式引导灾后青少年用文字、写作、日记等形式,完整而详尽地对地震创伤后的经验重新叙述成为新的生命故事,让创伤记忆得以转换成为生命的祝福和礼物;三是通过象征性的艺术重新创作形式,协助灾后青少年找回自己并与自己和解,协助其运用想象力和幻想对原来表达创伤经验的艺术作品进行修订和重新创作,从而打破过往创伤经验的宰制,逐渐接纳与统整自身所遭遇的痛苦,并通过新的艺术作品来建立新的生命意义;四是通过重述自我一生的故事,来达到自我确认与自我统整的目标,并由此确认自我的主体性,而确认自我的过程离不开与他者(社会)的辩证性交往,进而显现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澄清与取舍①翁开诚:《觉解我的治疗理论与实践:通过故事来成人之美》,《应用心理研究》2002年第16期,第23-69页。;五是通过引导小组动力的发展,使灾后青少年在安全、互助的小组氛围中创作、分享与统整生命经验,达到治疗功效。艺术治疗小组的特性不仅包含了个别性艺术治疗中所蕴含的非口语沟通功效、情感宣泄与净化、灌输希望、普同感、传达信息等疗愈因子,同时还兼具了小组治疗中所特有的分享与倾听经验、减少孤独感、小组凝聚力、人际学习与人际模仿等疗愈因子,而这正是实施个别性艺术治疗者无法获致的治疗因子。②Waller,D.&Gilroy,A.Art therapy:Ahandbook.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P.148.

(五)生命意义的重建与扩展阶段

针对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艺术治疗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青少年新的生命故事从个体拓展到小组、家庭、社区乃至社会,通过重建灾后青少年的社会联系,增强其自我概念、自我认同、小组互动以及社会关系网络。③Ackerman,J.Art Therapy Intervention Designed to Increase Selfesteem of an Incarcerated Pedophile.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Vol.30,No.4,1992,PP.143-150.一方面,治疗师在此阶段需要通过作品来邀请灾后青少年为自己找到生活中的支持系统和有效的因应方式,让他们可以重新面对灾难后的生活。另一方面,治疗师需要妥善处理灾后青少年所创造的作品,或者交给青少年自己珍藏,或者作为治疗记录加以妥善保存,绝对不可以将作品蹂躏或撕去。

为促进灾后青少年生命意义的重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拓展其治疗的意义:一是通过艺术治疗小组的方式,让青少年在叙述创伤经验与生命故事时,在相互回馈中获得同理、接纳与支持,在安全支持的人际互动与人际环境中重新建构安全的人际经验,进而重回正常的生活轨道;二是促进灾后青少年的家庭、教师以及相关人群能够参与见证艺术作品的创作,并能够对新的艺术作品及生命故事给予赞美、鼓励与支持,让青少年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融入新的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环境;三是通过小组互动、家庭支持以及社区参与,让灾后青少年发现自己并不孤单,进而重新建立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归属感。

猜你喜欢
治疗师艺术创作青少年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青少年发明家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