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校毕业生在市场机制下的就业竞争力

2013-08-15 00:55贺学海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大学生

贺学海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河南商丘 476005)

随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调整经济结构的进程,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越来越市场化,供需市场调节对于大学生就业的作用日益显著,绝大多数毕业生必须面对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1],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加之没有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艰巨,就业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目前,企业的用人标准已经从简单的专业对口提升到了人才综合素质的层面,这反映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呼声和新需要[2]。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高校工作者面对的课题。

一、充分认识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一)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孩子的成长问题,更是千万个家庭的希望所在。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加强其就业工作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职能。胡锦涛同志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强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就业工程,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之一。从报告不难看到,政府为了扩大就业,制定了非常积极的政策。

社会就业群体中,大学毕业生是特殊群体,更是国家发展必需的重要人才,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来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我国当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的艰巨和重大任务。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战略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但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直接利益;不但关系到稳定发展的大局,还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就业格局和就业方式上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成为全社会就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全社会最现实、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它牵动千万个家庭的目光,牵动着各级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卓有成效地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用创业来带动就业,是教育工作者和各级政府的使命与职责。

(三)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表面上只关系到毕业生切身利益,实则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大局

几年来滑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可以反映出就业形势的严峻,其内在隐患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已不仅是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而是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与专业设置、教学质量、招生等一系列问题相关联,处理不妥容易影响社会稳定而成为政治问题,可能涉及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会致使大量毕业生滞留在社会上,形成较多不安定因素,而今后国家的发展还需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以免出现人力资源断层的后果。高校毕业生就业还会触及国家人才安全的问题,尤其是在国内外人才竞争形势之下,若国内就业市场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就可能出现外流现象,还会导致人才培养和使用严重脱节,不但造成教育资源浪费,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不断完善就业竞争机制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3]。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特征为“统包统分”的毕业生就业政策。这一阶段从5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在当时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计划管理、高度集中模式下运行,从招生到学生就业,深深打下“计划”的烙印,高校按国家下达的计划招生,学生毕业按计划分配,而用人单位按计划被动接受毕业生,这种“统包统分”模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缓解了我国不同地区人才需求的不平衡状况。二是教育体制后期以“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为基本特征的就业政策,1985国家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重要标志。《决定》明确指出,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学生,毕业时按国家计划指导、学校推荐、本人选报志愿、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相结合的政策就业,新的决策促进了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了“统包统分”的老路,增强了毕业生的危机感,促使高校学生努力学习,否则就可能找不到工作,从根本上端正了高校的学风和校风。三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自主择业”为基本特征的就业政策。这一阶段以1993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重要标志。《纲要》明确指出“除对师范学科和某些艰苦行业以及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定向就业外,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2002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意见》要求,加快转变全社会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理念,构建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以保证大学毕业生能充分就业。这些政策的出台,逐步形成了政府调控、市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新机制,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目前就业的基本政策。

充分发挥基本政策作用的关键是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而这种长效机制的建立在于政府与学校、用人单位与社会中介等用负责的态度各司其职,不失职,不越位。政府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是“风向标”,其职责在于出台并实施就业的各项政策,给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搭建公平就业的平台,使人才流动的渠道通畅,加强政策引导职能和宏观调控,以国家整体战略为出发点,用优惠的政策吸引毕业生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行业与地方,规范和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的职责是首先要抓好教育教学,保障学生培养的质量,其次是对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用人单位的职责在于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人力资源当成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人才作为单位发展的基础,在这种理念下,要认真看待校园招聘活动,节约毕业生招聘成本,提高招聘效率,改革招聘形式,同时还要担负起对毕业生培训的职责。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离不开社会中介组织。由于劳动力市场和网络尚不健全,制约着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同时服务规范程度不高,办事效率较低,给求职的毕业生提供的就业信息不充分甚至虚假,因此,规范中介组织的服务也需要引起整个社会重视。

三、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其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当前高教改革的重要课题。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用人单位择人标准已从专业对口低层次要求,提升到了人才综合素质层次。这充分说明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毕业生的个人品行与综合素质非常看重,大部分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共识是:我们用人不找最优秀的,而是找最合适的,我们看重的是踏实、人品好、有上进心的毕业生[4]。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大学生综合素质可概括为大学生心理与身心两大基本要素的综合,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业务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生理素质、文化审美素质等方面。要提高这种综合素质,首先要从品德教育和思想素质的培养入手,从宏观意义上讲,这是人才培养工程的第一要务,因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好坏,影响着其工作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发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方式必须注重与充分利用“两课”教学,通过“两课”使大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为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做好思想准备,同时又要跳出理论课的圈子,将学生品行的培养贯穿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如学术讲座、义务劳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去企业实习、实训的活动,这些方式对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非常有益。

大学生就业与其能力有着直接关系,而能力的构成至今尚未定论。上海公共行政与人才资源研究所的汪泽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构成分三部分,一是基础技能。主要包括信息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理运算能力等。二是个体管理技能。包括行为能力、积极态度、负责任、不断学习、适应变化、安全工作等。三是团队工作技能。主要包括协作能力、积极参与项目小组活动的能力等。而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可分为四类:分别为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是其顺利就业的前提,大致包括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这种能力是毕业生为未来工作改造自身、锻炼自己的经验的积累;专业能力是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它包括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是通过专业教育开展的,而用人单位亦是按专业来招聘人才的,相同条件下,毕业生专业能力强,其就业竞争力亦相对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综合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发展,用人单位在注重专业能力的同时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也非常重视,综合能力代表一个人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搜集处理信息时成功率的高低;创新能力是指勇于冲破陈腐观念与传统思想约缚,工作中能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发现并解决新问题,能开拓新局面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体现出知识的扩展和开拓能力,代表着一个人知识的广与博。毕业生学习能力强,可以在已有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获取的新知识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能力。

总之,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人力资源中重要的人才资源,是人才市场中的生力军,就业部门要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实和深远意义,完善竞争就业机制,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已,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制定正确的学习计划,确立自己发展的坐标,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大学生成功就业。

:

[1]杜成斌,尚作萍.依托力学实验创新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

[2]邢福,王丽.大学生创新基地的构建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完善[J].实验室科学,2009,(3).

[3]蒋元涛,高鸿达.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

[4]肖晓哲.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就业与创业,2011,(4).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大学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