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西秀
(江苏省赣榆县蔬菜技术指导站 222100)
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是借助压力全地埋式灌溉系统,将作物所需的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兑而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的节本增效的实用技术,是设施蔬菜栽培中逐步替代传统灌溉的一项现代化的管理技术。
设施蔬菜栽培采用膜下水肥一体化滴灌施肥技术,是根据不同蔬菜品种不同生育阶段对肥水需求特点,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直接输送到根部,及时补充植株所需营养。通过该设施供水供肥,整块土地上的植株可同时均匀得到水肥,而且能做到按需供应,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
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直接把作物所需要的肥料随水均匀输送到植株根部,作物可以“细酌慢饮”,按需汲取,保证了根系快速、及时吸收养分。传统浇水和追肥方式养分供应不均匀,而采用滴灌方式,可以根据作物需水需肥规律及时准确供给,可以人为轻松控制,做到按需均匀施肥,含养分的水滴缓慢渗入土壤,延长了作物吸收水肥时间;而当作物根部土壤水分饱和后可立即停止灌水,从而可以大大减少由于过量灌溉导致养分向深层土壤渗漏的损失,特别是硝态氮和尿素的淋失。同时,由于微灌的流量小,相应地延长了作物吸收养分的时间,湿润范围仅限于根系集中的区域,水肥溶液最大限度地均匀分布,可减少50%肥料用量,水量也只有沟灌的35%左右,大幅度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明显节省了水和肥。
传统的沟灌施肥费工费时,而使用滴灌,只需打开阀门,合上电闸,省时省力。由于滴管埋在土壤中,表土干燥,不易滋生杂草。
传统沟灌会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差,作物根系处于缺氧状态,易出现沤根现象,而使用滴灌则避免了因浇水过大而引起植株沤根、黄叶等问题。由于蔬菜作物很多病害是土传病害,随流水传播,如辣椒疫病等,采用滴灌可以有效控制田间湿度从而直接有效控制了土传病害的发生,还能降低棚内湿度,减轻其它病害的发生。
传统耕作施肥和灌溉是分开进行的,肥料施入土壤后,由于没有及时灌水或灌水量不足,肥料存于土壤中,并没有完全被根系吸收。常规灌溉由于水流重力、冲击力,频繁的田间作业,以及水多水少造成微生物特别是好氧性微生物减少等原因,往往造成土壤板结,影响蔬菜作物生长。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集中有效施肥,减少了肥料随水流失、挥发、被土壤固定等损失。以塑料大棚栽种辣椒为例,研究结果表明,在滴灌施肥系统下,辣椒氮的利用率可达到90%、磷达到70%、钾达到95%。肥料利用率提高意味着施肥量减少,可有效防止土壤板结。
针对作物不同时期需水需肥特性先确定所灌水肥定额,制定滴灌施肥方案并分期实施。
一般保护地滴灌施肥的灌水定额应比普通灌溉量减少35%左右。灌溉定额确定后,再依据实际作物的需水规律、降水情况及土壤墒情确定灌水时期、次数和每次的灌水量。
以作物需求营养的特点为依据,拟定各生育期施肥方案。首先根据种植作物的需肥规律、地块的肥力水平及目标产量确定总施肥量、氮磷钾比例及底肥和追肥的比例。以番茄为例,番茄为连续开花结果的蔬菜,生长期长,产量高,番茄需肥较多且耐肥,整个生育期需从土壤中吸收大量养分,主要是氮、磷、钾三要素,以钾最多,氮次之,磷较少,据测定,每生产1000kg 番茄,需吸收氮 7.8kg、磷1.3kg、钾 15.9kg、CaO 2.1kg、MgO 0.6kg,一生中对氮、磷、钾、钙、镁 5 种元素的吸收比例大约为 100∶26∶180∶74∶18。计算出施肥量后,作底肥的肥料以腐熟有机肥加适量硼肥在整地前施入,追肥则按照不同生长期的需肥特性及土壤墒情确定次数和数量。一般幼苗期以氮为主,第1穗花陆续坐果后需磷钾肥增多。实施膜下滴灌施肥技术可提高肥料利用率45%左右,故施肥量为常规施肥的一半多些就可以。
滴灌施肥系统施用底肥与传统施肥相同,主要以腐熟有机质为主,但滴灌追肥的肥料品种必须为可溶性肥料。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硫酸钾、氯化钾等肥料,纯度较高,杂质较少,溶于水后不会产生沉淀,均可用作追肥。补充磷素一般采用磷酸二氢钾等可溶性肥料作追肥,补充微量元素肥料,一般不能与磷素追肥同时使用,以免形成不溶性磷酸盐沉淀,堵塞滴头或喷头。
实施膜下水肥一体化技术应配套选用优良品种,综合防治病虫害,充分发挥节水节肥优势,达到改善蔬菜品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