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仙
(温州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外教参与中国的外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一个目的语社区。[1]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目的语即外语成为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之间的唯一交际手段。凭借其自身语言文化优势,外籍教师为我国的外语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外籍教师课堂因其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样化的身体语言、丰富的阅历、在英美文化语言上天然的优势受到大部分学生肯定。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浙江某一高校的外教教学效果调研显示:外籍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被学生理解和吸收。外籍教师知识涵盖量不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业需求。学生对外籍教师总体教学效果并不满意,认为语言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并不十分明显。[2]也有学者研究表明外教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及学生参与,对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多有帮助。[3]这两个调研虽然都建立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基础上,但是调查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侧重点也不同,却引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直被推崇的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运用在外教课堂上为什么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试图从构建主义教学模式为理论出发点,采用课堂观察和调研的方式来审视外教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试图从一个角度来探讨以上提出的疑问。笔者所在高校有三名外教担任听说课教学,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只对外教听说课进行课堂观察。在课堂观察后,笔者根据构建主义教学观念设计问卷,针对这三名外教任教的四个班级11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9份。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主体,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与他人的协作,利用学习资源,逐步构建的。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和主导。由此,产生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何克抗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4]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包含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对新知识有效地“同化”或者“顺应”。因此,构建主义强调情境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协作是通过教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促进意义建构。会话是协作的一种方式。情境、协作和会话的最终目的都是完成意义的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教师的访谈显示,外教听说课堂上注重情境的设置。受访的三位外教都表示他们经常设置情境来进行外语教学。5%的学生不认为外教经常设置情境,26.3%的学生基本不认同外教课堂中经常设置情境。有68.7%的学生认同外教经常设置情境来进行教学。5%的学生不认为外教设置的情境真实有趣。14.1%的学生基本不认为外教设置的情境真实有趣。80.7%的学生认为外教设置的情境真实有趣。从课堂教学看,外教设置的情境文化信息含量丰富,是真实有趣的。但是也存在不足和问题。有部分外教课件制作简单、表达过于概括笼统,导致其设置的情境不能被学生接受理解。有部分外教设置的情景话题偏大偏泛,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情境设置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它为教学活动中后面的环节(比如协作和会话)做好准备,并最终为意义的构建服务。
受访的外籍教师都表示他们重视“协作”、“会话”两要素。93.8%同学表示外教老师经常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发表看法或见解。97.9%的同学表示外教经常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任务。但是,外籍教师的“良苦用心”往往得不到想要的效果。不少学生面对外教提出的问题往往低头沉默,或是简短地说几句应付。学生不善于回答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对”与“错”的评判的开放性问题。小组讨论中学生讨论比较简单。学习理念和文化观念的差异导致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互动困难,除此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教并没有有效地监督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外籍教师注重探索发现式的研究性学习,而中国学生适应了填鸭式由人督促的学习。这两种不同的理念造成了外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而未给出相应的辅导和信息提供。而中国学生在这种“放手”下,又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75.8%的同学基本认同或者完全认同外教鼓励自主学习,但是认为外教有提供途径和方式来帮助他们的自主学习却只有58.7%。
大部分外籍教师听说课上注重意义的构建。他们的课堂中设置任务让学生发表观点或者就不同观点进行争论。他们希望学生能通过协作、会话等方式就某种现象形成见解或者某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外语教学中,这就是意义构建的过程。但是外教往往忽略英语语言学习实际是一种技能学习。有些外教过于注重意义的构建,对如何有效地提高语言技能缺乏考虑。学生用非常简单的语言表达粗枝大叶、模糊笼统的意义。外教往往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些不完善的意义、不完美的表达进行课前或课后的指导或改进,导致学生语言技能提高缓慢。许多学生抱怨从外教课堂上学不到东西,与外教不重视语言技能有关。因为语言能力没有长足的进步,部分学生失去了对意义构建的兴趣。因此,外教课堂上经常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
构建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策略切实有效的先决条件是对学习主体的正确认知。外籍教师对中国教育体制及外语教学要求不了解。对中国学生外语水平缺乏正确评价。外籍教师不适应中方的教学计划制定惯例,部分教师在教学上存在自由散漫的作风。其制定的教学计划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因此,除了安排外教与学生的座谈会外,要安排外籍教师与中方教师要定期召开研讨会,帮助外籍教师缩短摸索试探期。双方要结合教材、学生水平、教学反馈、教学效果对教学策略作出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校方对外教的管理和监督至关重要。在学期前和学期初要让外教对学生外语水平,教材安排以及教学效果有基本的认知。并在之后的教学中定期举行讨论、观摩和培训。如果外教能制定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所提高。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得,如何获得,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等成为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在自主学习中利用多媒体在现代化教学,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并且要加强对自主学习的监督,要给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时间长度加以评价和鼓励。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才能明确提高听说课的教学效果。校方可以为高年级的听说课准备专门的自主学习的语音教室,外教可以利用多媒体指导,帮助和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学生构建知识的“脚手架”。
构建主义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目标的完成。外语课堂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外语教学是意义构建和技能发展的结合。事实上,意义构建和语言技能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优良的语言技能促进意义的构建和表达。而在意义的构建过程中,对积累的内存信息积极主动挖掘,对暴露在交际现场的语料扬弃式评估、取舍、采纳、整理都能很好地提高语言技能。事实上,外教应该在自主学习、协作会话等教学环节在语言技能上给予指导意见。
学习效果评价并不依赖于测验和考试,这种学习评价将评价活动与教学活动机械地割裂开来。学习效果评价应该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发展,是一种发展性评估。这一评价方法与体系,对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作出一个科学的,完整的,能激励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全面的评价,并反过来调整教师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策略。外教如果能够定期让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情况和自主学习情况。
外教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和主动性。这种教育理念是先进的,但是这种理念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外教对中国教育体制不熟悉,在某些教学要素中处理不善,导致“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效果不好。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外籍教师教学中的利弊,对其进行引导和培训,扬长避短,最大程度的发挥外教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1]张奕,王健.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现状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2]魏孟飞,王银霞.外籍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实效及现状调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吴雁.英籍教师在ESL课堂教学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来自对学生的问卷调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4]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